创建村集体企业 长效脱贫有保障 

——海南正和职业培训学校扶贫案例

2020年09月23日14:21  来源:人民网-扶贫频道
 

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本号镇位于西北部,面积309平方公里,下辖22个村委会131个自然村,总人口3万余人,是陵水县贫困面比较广、贫困程度比较深的乡镇之一,具有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贫、少”的独特性。2017年初,全镇共有人均纯收入在3305元以下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25户7248人,贫困发生率为 23.32%。本号镇前段时期产业帮扶成效不明显,产业扶贫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全镇村两委班子能力普遍不强,一半以上的村是“空壳村”,超过三分之二的村无集体经济组织,无人管事、无人干事、无钱办事现象突出。

二是扶贫方式简单、扶贫成效差;简单向贫困户发放扶贫资金或扶贫物资,或按贫困户数量折股量化后投如“龙头企业”,“一分了之”或“一股了之”的扶贫方式,造成贫困户养成“坐等分成”“等、靠、要”的懒惰思想。

三是扶贫资金均分量化给贫困户后,使财政资金由集中变得分散,造成贫困户身份识别矛盾,无法动态收纳新增贫困户,大大增加了财政资金投入运营的风险,用于产业扶贫的专项资金极有可能出现审查无据、追溯无果的局面。

面对以上问题,如何完善制度建设和风险管控,规范、有序推进扶贫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体,完善资产收益扶贫脱贫,是扶贫产业健康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本号镇通过引进海南正和职业培训学校作为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在镇里成立创业辅导中心,指导创建村集体企业,指导完善扶贫资金运营的主体、模式和机制创新,扶贫先扶智,引导创村集体发展扶贫产业。

实践证明,创建建制村集体企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产业扶贫的根本,是构建长效脱贫机制的新的有效路径。2018年以来,海南各市县乡镇以及广西、河南、青海等地纷纷前往创业辅导中心考察学习产业扶贫模式和做法,显现出其示范推广的效应。

创新举措

2017年夏季,辅导中心以创新思维关注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和农村发展问题,积极探索现阶段产业扶贫的新模式,针对农村扶贫工作中广泛存在的产业发展模式粗放、资金管理混乱,以及农村普遍存在“强分弱统”,集体经济持续弱化等问题,意识到产业扶贫要解决适应市场经济、规模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辅导中心创新性地提出以村集体企业作为产业扶贫和实施乡村振兴的主体,指导本号镇22个行政村创建村集体企业,打造基层党建引领、村民民主自治和监督、运行规范的现代企业,开辟了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以发展集体经济作为产业扶贫引擎的新的有效路径,主要做法是:

(一)指导村办集体企业完善组织架构,解决经营主体经营管理不规范问题。

1、构建科学的企业法人治理框架,保障集体企业党把方向与现代企业管理相融。2017年6月,作为本号镇创业辅导中心负责人的姚佩君女士,为村集体企业进行了制度设计:实行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三权分置”,资产所有权归村委会,22个村委会分别成立了以村委会为股东的有限责任村集体公司,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董事长。

公司成立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成员由村“两委”干部担任,行使经营决策权;监事会成员由驻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村里贫困户和村民代表组成,行使财务监管职责。同时,把政治素质好、法治观念强的致富能手和职业经理人纳入职业化“经营团队”:收益权归全村贫困户(脱贫攻坚期结束后归村集体)。这一做法既保障村集体企业党建引领,提升企业公信力;又有助于发展现代企业经营,加强内部监督的管理。

2、规范运营机制,建立村民共建共治的农村经营管理体系。辅导中心指导村集体公司根据产业发展项目意向,指导村公司开展项目市场前景评估、项目可行性研究测算、合作框架协议审议等运营程序,大大降低了扶贫资金产业投资风险。

2017年,军普村利用扶贫资金167万元,与一家外来公司合作发展火龙果种植项目,所签协议漏洞百出,按这个合同,贫困户五年的收入仅有120万元,且没有监管和退出机制,存在扶贫资金流失的重大风险,贫困户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在辅导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下,重新拟订了规范的协议,取得287万元的收入,同等的条件下多增收了150万。

两年来,军普村集体企业收益54万元。2017-2018年累计给贫困户产业收益帮扶41.14万元,留存12.2万元投入扩大再生产;2019年收益66万元,实行差异化分红,军普村经过一年参与合作企业学习,学会了火龙果的种植管理和营销技能,于2018年10月份,军普村集体公司带领群众自我发展60亩火龙果种植项目;2019年再一次流转200亩土地,实现了组织化、规模化的目标。扶贫产业完成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3、规范财务管理,建立企业的信用体系。辅导中心还把规范财务管理作为企业规范运转的核心环节,通过对企业人员的大量培训和指导,逐步实现了财务工作从简单粗放向规范操作的转变、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使得财务账目经得起严格的审计,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可追溯。

村企业财务人员每月定期到辅导中心接受指导,从基础票据认知、整理、黏贴、填单开始,到审核、账簿登记:从月末盘点到进销存管理,边做边训、以训带做。做到各村集体公司账务凭证装订完整、账簿记录清楚,账帐相符、账实相符,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安全和可追溯性。实现财务管理“零”死角,稳步推进财务管理规范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有效实施;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定期对村集体公司的资金、资产、物资等审计,强化扶贫资金项目监督机制。

(二)指导村办集体企业完善资产收益量化分配制度,解决了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问题。

完善制度建设,规范资产收益量化分配制度,建立长效的脱贫机制。辅导中心指导将扶贫资金产业化形成的资产全部列入集体企业经营性资产,为村集体企业完善了资产收益量化分配机制,把贫困户、低保户、特困户和残疾户等统一纳入年度产业扶贫保障的体系,建立长效产业帮扶脱贫机制,解决贫困户的动态调整、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联接机制。

2017年6月,创业辅导中心在指导各村成立村集体企业时的产业扶贫发展体系方案中提出,2020年脱贫攻坚结束后,由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形成的资产归村集体所有,收益权归全体村民。这与当年12月25日海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的相关规定“不谋而合”,反映了辅导中心的敢于探索和科学尝试的前瞻眼光。

(三)培育村办集体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解决了带领脱贫主体经营管理能力不足问题,增强农村产业面向市场发展的能力 。

建立结构完善的村集体企业,只是造了个好“壳子”,农村企业要发展好,仍然是艰难的。为解决农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结构缺失,创业辅导中心出资30多万元为中心购置设备,打造成为学员们集中学习、培训、商务交流的固定场所。中心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专题,着力培育农村新型职业经营团队,培训内容包括国家扶贫产业政策、农业发展趋势、社会发展规律的解读,企业章程的拟订和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能职责,商业计划书、项目可行性报告的起草,以及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合同的签订等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她的理念是教会他们现代经营理念,通过多角度、立体式、全覆盖的持续培训,为村集体培育了一批政治素质好、法律观念强、懂管理、善经营的村级干部人才。

2018年8月在辅导中心的策划与帮助下,乐利村集体企业开展中秋月饼售卖业务,短短两个月实现销售订单43万元,盈利11万元;并以此引导各村集体企业,面向市场开拓思路,拓展多种经营模式。如今,在各村集体企业上产业项目前撰写可行性报告已成为常态,各企业发展项目更加多样,有的企业还整合了自身旅游项目资源,统一纳入运营管理,有的承接了政府的环卫项目,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大大提高了扶贫产业的效益。

(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建立健全精准识别工作机制,实现一村一业、一户一策

新形势下,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把突破小规模分散经营制约、发展农业规模化生产作为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关键。针对经营主体和贫困户缺技术、缺市场竞争能力问题,辅导中心搭建平台导入专家和渠道资源,引导村集体企业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为农户提供农作物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指导服务,通过村集体企业和贫困户签订《产业帮扶协议》,让集体企业增加了更多的经营和服务功能,既加快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又促进了集体经济与贫困家庭的同步增收。

为了更好地为各村集体企业以及广大农户提供优质的社会化服务,辅导中心运用“互联网+服务”的典型模式,投资200余万元在本号镇着力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作为科技扶贫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也是对村集体企业服务的进一步延伸。

中心面积1000余㎡,内设:土地流转、农业生产托管、农业机械租赁交易服务平台;测土配方与土壤改良实验室;各类热带果蔬(火龙果、百香果、圣女果等)种植技术体验馆;产学研深度融合、农民创客空间;动植物防疫防治中心;农业创投基金扶持、投融资平台等六大功能区。2019年7月,社会化服务中心联合陵水县科工信局在本号、文罗、英州、隆广等七个镇开展科技进村、科技扶贫等系列农业科技培训,培训科技示范户2000多人次,被陵水县科工信局授权为“陵水县科技特派员服务站”。

(五)帮助地方政府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针对当地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问题,辅导中心专门开设了封闭式拓展式“启志树新风”培训班,开展《我爱我家---共筑中国梦》《脱贫先立志---启志树新风》《遇见最好的自己---做最棒的自己》《脱贫攻坚---我们是主力军》等系列培训活动,对贫困户开展思想教育和引导,让贫困户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帮助贫困户从思想意识上焕发主动脱贫的意愿。提升了贫困户群众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启发贫困户制定“我家庭梦想与行动计划书”。

相关单位在本号镇开展了20多场以问题为导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感恩励志、启志树新风的主题培训教育切实有效,贫困户通过双手创造财富、摆脱贫困的意愿更加强烈。比如:乐利村的贫困户王亚周,之前一直都是帮扶的重点对象,自从参加“启志树新风”感恩教育培训后,立志彻底转变思想观念,改头换面,辅导中心专业技术团队无偿为其提供的圣女果种植水肥营养套餐方案,其种植的圣女果果实外形、大小、色泽及口感都较周边其他村民要好许多,在2018年圣女果收购价格低迷的特殊时期,亩产量却比别人高出大概600-700斤,能卖到2.5-3.00元每斤,较其它圣女果每斤高出0.5-0.8元,极大地提升了他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三、成效与启示

(一)是村集体经济发展更具有活力。通过对22家村集体企业进行反复不断的创业辅导,所有企业都已建立起了完善的企业制度,董事会、监事会各司其职,虽然过程艰难,结果是最大程度地保障了扶贫资金的安全和企业的决策科学以及精准扶贫实效。2017至2018年本号镇已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共27个,正在实施或计划实施的扶贫产业项目还有18个,完成扶贫资金投入2021.49万元。扶贫产业收益用于贫困户分红187.99万元。直接带动贫困户1144户4386人,农村低保、特困对象228户591人,有效提高了贫困人群的经济收入。

(二)是区域产业更加兴旺。在本号镇范围内,除军普村外,大坡村、祖关村、田心村、乐利村等所属10多家村集体企业,通过发展火龙果、椰香牛、田心鸡、茶树菇、黑猪、豪猪等扶贫产业,实现较大的收益,分红惠及贫困户1138户,受益人数4712人,为推动贫困户长效稳定脱贫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村集体经济“空壳”问题得到解决,村集体经济正在逐步壮大,村两委干部身先士卒,干事能力得了群众认可,村集体凝聚力和公信力得到了普遍加强,有效解决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

在本号镇取得成效后,2018年9月11日海南省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现场会在陵水县召开并参观了本号镇产业扶贫项目基地,推广本号经验。2019年陵水县又扩大四个乡镇复制推广本号模式。海南定安县新竹镇、三亚市崖州区、海口龙华区、澄迈县文儒镇等多地纷纷请学校专业团队指导开展同类实践,积极借鉴推广“本号模式”。(供稿单位:海南正和职业培训学校) 

(责编:实习生、王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