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社会化就业循环一体化”精准扶贫模式

——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扶贫案例

2020年09月21日11:38  来源:人民网-扶贫频道
 

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针对贫困人员就业难点和痛点,为帮助贫困人员提高就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通过集中组织一批辅助性生产岗位,定向聘用适龄的扶贫对象从事生产并给付一定报酬,同步开发和免费开展适当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提升扶贫对象就业能力,引导其定期向社会化就业迁移,腾挪出的岗位又聘用新的扶贫对象,从而实现“产、教、社会化就业循环一体化”的精准化扶贫。

通过“带薪”培训,有效提高了贫困人员接受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提升了贫困人员就业能力,增强了贫困人员和岗位需求之间的匹配度,特别是妇女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融入现代产业发展的能力;同时,由于通过建行搭建就业撮合平台,能够有效降低贫困个体寻找产业岗位的搜寻、匹配成本,确保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获得实实在在的稳定收入,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和意义。

背景

当前,我国贫困群众收入难以提高的主要障碍是无法融入现代产业里,享受国家现代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以2019年前三季度为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60.36%来源于工资性收入,而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由于无法从现代产业发展获益,其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只有38.7%,其他的主要收入主要依靠靠个人小农经济生产和转移性收入。贫困人口难以融入现代产业体系,这其中既有缺乏必要岗位的问题,也有这些贫困群众相关技能不足的原因。

随着国家精准脱贫工作的开展,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等相关工作大力推进,贫困群众已基本具备融入现代产业发展的一些条件。但是由于剩余贫困人口的特殊性:一是地域分布的特殊性。以绵阳为例,绵阳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下辖3区1市5县,全市贫困人口主要分布于秦巴山片区、龙门山高山区、丘陵地区旱山区等三大片区。2014年初,全市有北川、平武2个国定贫困县,6个有脱贫攻坚任务的非贫困县,共有省定贫困村52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3万户22.7万人,贫困发生率5.9%。其中,全市有14.1万、占总量62%的贫困人口生活在2406个非贫困村。

二是贫困人口群体的特殊性。从绵阳贫困人口结构上看:慢性病人占29.91%,残疾人占13.7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9.48%。受就业信息不对称和就业市场供需匹配难度较高的影响,特别是贫困人员由于受日常生活所困,只关注和注重当下,对较远的未来关心较少,对于周期较长的通过教育提高生存技能改善生活的扶贫方式容易失去兴趣,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贫困人员融入效率。

因此,解决贫困人员当前问题,在此基础上展开技能培训,然后精准就业尤为迫切和重要。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以绵阳分行为示范,在绵阳建立了“产教扶贫实验基地”,通过集中组织一批辅助性生产岗位,定向聘用适龄的无业扶贫对象从事生产并给付一定报酬,同步开发和免费开展适当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提升扶贫对象就业能力,引导其定期向社会化就业迁移,腾挪出的岗位又聘用新的扶贫对象。建行通过聚合当地政府、企事业及社会组织的力量,探索出了“产、教、社会化就业循环一体化”的扶贫体系,为精准扶贫贡献了建行方案。

项目实施

(一)、加强走访调研,做好项目筹备工作

一是主动向绵阳市委市府领导汇报,征求意见和建议;二是拜访市扶贫局、市人社局、就业局、妇联、残联等部门,以及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通过沟通交流,了解培训政策、培训合同和劳务合同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培训组织与管理、就业市场等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实施方案;三是走访各区县、乡村,收集、摸清贫困人员总量和分布情况,了解贫困人员的就业意愿。

(二)、大力宣讲“产教扶贫”模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参与

根据调研情况,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扶贫对象和范围、生产和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劳动报酬、就业安排及渠道、招聘方式等,并印制了产教扶贫宣传资料。绵阳分行领导亲自到5县3区政府部门进行对接和宣讲,通过宣传产教扶贫思路和模式,得到了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各区县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安排职能部门参与配合贫困学员招聘、培训组织管理、就业撮合等相关工作。

(三)、围绕“产、教、就业”三个环节,积极推动项目实施

“产、教、就业”三大环节:“产”是基础,是前提,通过提供

生产性岗位来招聘扶贫对象,为教提供条件;“教”是关键,教的精准性直接决定到就业出路;“就业”是目的,通过对扶贫对象开展生产实训和教育培训,促进市场化就业,实现就业增收脱贫或防止返贫,这是最终目标。

一、认真梳理、整合银行内部辅助性工作岗位,协调、安排学员从事工作实践。

为了满足基地学员们从事生产,获得劳动报酬,基本达到在培训期间自给自足的目的,建行绵阳分行全面梳理、整合行内辅助性岗位、积极协调外包公司。目前共梳理个贷扫描、监控、云生产、大堂助理、信用卡分期营销与催收、物业管理、ETC安装等行内辅助性岗位,提供给贫困学员从事工作实践(或就业)。贫困学员通过参加工作实践,既获得了一定收入,又积累了工作经验,为就业奠定基础。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培训精准性,着力提升扶持对象的市场化就业能力。

1、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确定多样化的培训内容。通过走访政府职能部门、培训机构和用工企业,调查了解就业市场需求,精心筛选了中式烹饪、保育员、电工、焊工、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等10余个工种,作为主要技能培训项目。除就业技能培训外, 还开展了党的知识、金融知识、扶贫政策、乡村振兴、感恩励志、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脱贫先进典型案列宣讲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积极将扶贫与扶志和扶智相结合,不断激发贫困学员的内生动力,增强学员们的自信、自立和自强。

2、根据每期学员的文化程度、年龄结构、自身就业意愿等因素,充分考虑就业前景,合理确定具体培训工种,从而提高培训精准性。

3、逐步组建了满足基地培训需要的多类型的师资力量。一是招聘、组建了行内“张富清扶贫讲师团”,目前已有30名青年员工加入讲师团;二是聘请政府职能部门、相关院校的专家担任讲师,如:扶贫局、农科院等;三是择优选择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负责技能培训;四是通过合作等方式,利用社会组织的专家讲师,如:友成基金会四川执行团队、美依科技等。

4、不断丰富培训方式,扩大培训群体。

一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培训模式,“走出去”是指把培训送到广大乡村的田间地头,把金融知识送到乡村、企业车间、社区;“请进来”是指把帮扶对象召集到基地进行集中培训。

二是还探索出了“自办与合办”的培训组织形式,“自办”指由基地独立举办培训,由基地承担所有费用,“合办”指基地与社会各界开展联合培训,聚合了社会资源,降低了培训成本。

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积极开展线上指导和培训,既可巩固学员们所学知识,又能及时答疑解惑,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线下培训工作受到影响,“产教扶贫实验基地”与绵阳市农科院联合举办了微信互动讲堂,让绵阳分行12个定点帮扶村的7000余农民足不出户上起了农学课,来自农科院小麦、果树、中药材、畜牧等领域的20余位专家远程培训病虫害防治、指导种养殖业,帮助大家备战春耕;同时联合市就业局,及时收集企业用工需求信息,通过微信等平台开展就业撮合。

三、不断聚合社会资源,积极开展就业撮合。

一是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对接、沟通,及时收集企业招聘及政府组织的双选会等信息,为学员们提供择业的机会;二是积极宣传产教扶贫模式,主动收集客户用工需求,通过与基地对接,利用建行国有大行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分层推荐、撮合学员就业;三是主动出击,寻找行外客户招工信息,建立培训就业合作关系,如:西科餐饮、美依科技等。

项目成效

该项目于2019年6月在绵阳试点,经过半年多的实践,“产教循环一体化”扶贫模式探索取得重大进展,理顺了“产、教、就业”全部流程,打通了各个环节,运行情况正常,具备了可持续、可扩张、可复制、可推广的条件。

1.通过梳理内部岗位,已经为贫困人员提供出了个贷档案整理、监控、云生产等辅助性工作岗位96个,累计安排人员130人次。

2.培训覆盖面广、惠及群体多、针对性强。一方面,在产教基地陆续举办了中式烹饪职业技能培训、保安、家政服务、乡村女性赋能、电子商务培训、母婴护理,共计7期技能培训,培训人员400余人次。在这些培训人员中,男性占比19.08%,女性占比80.92%,残疾人占比3.69%,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占比62%。另一方面,走出基地到各区县、乡村、企业、社区,举办了金融知识、种养殖技术等各类扶贫培训30多次,累计培训4000余人。此外,疫情期间,利用微信平台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6期,累计培训近1000人次。

3.壮大了较为专业的扶贫培训师资队伍。截止目前基地已招聘行内志愿者讲师30人,行外专家、教授20余名,为下一步更好开展培训打下了坚实基础。

4.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促进了贫困人员就业,特别是妇女和残疾人群体的就业。通过密切与当地就业局、残联、妇联等部门的沟通,充分利用国有大行品牌,努力打通就业输出通道。截目前,已累计促进贫困人员就业500余人,其中: 残疾人20余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50余人,其余为城镇低收入人群。

5.就(创)业增收效果明显。经基地培训后就业的贫困人员月均收入由以前的人均300元左右(务农收入)增加到人均2900元。特别是到目前已有28名女性电商学员从事电商行业,其中18人通过微商居家自主创业,已累计销售各种农副产品100多万元。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基地讲师通过在线指导和引导她们充分利用微商和电商平台销售当地农副产品,共销售腊肉、大米、核桃、肉禽等农等农副产品50余万元;学员们还通过电商代购方式,累计采购防疫物资和生活用品30余万元,满足疫情期间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防疫需求 。建行产教基地通过电商培训赋能乡村女性,带动了农村扶贫产业发展,促进了就业,培养了一批本地人才,吸引了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夯实了乡村振兴人才基础。

6.产教扶贫模式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同,带动了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参与,产教扶贫联盟格局初步形成。一是四川省扶贫局、市委市府、人大、市政协等主要负责人给予了高度评价,绵阳市常委、副市长杨学宁专门在全市金融工作大会推广建行产教扶贫模式。二是和绵阳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扶贫局、人社局、金融工作局、妇联、残联、总工会、电视台等12个单位建立了产教扶贫战略合作关系。三是与“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6家培训机构、绵阳职业技术学校等社会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四是连同西科餐饮集团公司(3000多名员工)、绵阳凤帆人力资源、富乐家家政服务公司、美依科技等企业就贫困人员就业开展了合作。

7.该扶贫模式荣获2019年度“四川省金融扶贫创新案例奖”;“产教扶贫实验基地”宣传片在颁奖现场获得颁奖现场独播权,并在四川电视台进行了宣传报道。产教扶贫的相关事迹被人民日报海外版、绵阳电视台宣传报道,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应。

经验与启示

第一,精准式的边工作边培训的方式对贫困户的帮助很大。单纯的培训,由于贫困个人为日常生活所困,没了收入只培训,生活更为艰难,无法安心培训。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 (Abhijit V.Banerjee)与埃斯特·迪弗洛 (Esther Duflo)的《贫穷的本质》一书也明确指出,穷人更关注当下,而对空泛的未来不报希望,对于周期较长的通过教育提高生存技能改善生活的扶贫方式容易失去兴趣。通过带薪培训,在工作中开启了培训教育的新模式,对贫困户收入有所帮助,同时又能使其自身技能得到针对性提高,从而找到更好的工作。在关注和缓解穷人当下的困难的同时给予了他们确信的希望,是一个针对贫困问题发生根源的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值得推广。

第二,培训的内容更丰富全面,有利于贫困人口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除了每期的专业技能培训外,还融入了党的知识、金融知识、职业道德、感恩励志,以及脱贫人员的亲身真实案例讲解。有利于贫困人员树立自我脱贫意识,增强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信心和能力,从而确保脱贫的质量,从长期上巩固脱贫成效。

第三,就业扶贫是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最为有效、快捷的措施。通过产教扶贫实验基地的培训,逐步提高了劳动技能,让贫困人员掌握了一技之长,由过去的简单体力劳动向技术型劳动转变,实现了培训和就业之间的精准对接,从而增强了贫困人员的自身造血功能。

第四,产教扶贫重在通过整合社会各界优势资源,构建大扶贫格局,形成精准扶贫的强大合力。建行四川省分行利用梳理出来的岗位为支点,撬动了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企业等资源,形成了精准扶贫的合力,特别是对贫困人口分布较为分散、“插花式”贫困特点突出,难以通过产业扶持成片脱贫的贫困群体,尤其是妇女、残疾人等特殊贫困群体,脱贫帮扶效果尤其显著、直接、快捷。

第五,投入资源较少,易于推广复制。建行四川省分行的产教扶贫项目,是通过整合自己的辅助性生产岗位,依托政府的组织协调,借助国有大行品牌,整合社会组织和企业的优势资源,既不用投入大量项目资金,也不用聘请较多数量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就可以精准的为贫困人员提供工作实训、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就业等一整套帮扶举措,迅速惠及更多的贫困人口,特别是对分布较为分散的“插花式”贫困人员来说,帮扶成效令人瞩目。(推荐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绵阳分行)

(责编:实习生、王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