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伟强:为易州大地百姓的“健康梦” 坚定前行的好医生

2020年09月11日09:19  来源:人民网-扶贫频道
 

“路大夫,谢谢您救了我女儿的命”一个已过八旬的老妇人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原来,这位老妇人的女儿,是一位是肺癌、脑转移的患者。半年多来辗转多家医院就诊咨询,来到易县医院时,已不能自己行走。路大夫决心放手一搏,为患者认真查体、详细查看患者以前的资料后,他再次发挥自己的专长--CT引导下为这位患者进行了经皮肺穿刺活检,最后的病理诊断为肺腺癌。经过系统的化疗,出院的时候患者已经可以自己走出医院大门。

这位老大娘口中的路大夫叫路伟强,是一位来自航天医科航天中心医院胸外科的80后主治医师,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易县医院开展帮扶工作。路伟强的到来,使易县医院胸外科组逐渐发展向胸外科室的转变,填补了易县医院胸外科室多项技术空白,他严谨的作风,娴熟的外科技术和幽默风趣的性格,深受患者和同行的钦佩和敬爱。

地域环境造就牵手的因缘

易县位于太行山东麓,京津冀三角的中心地带,是个山区大县、人口大县,也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县。2016年,国家东西部扶贫战略全面实施,海淀区承接了全方位对口帮扶易县的光荣使命。2017年,受海淀区政府及海淀区卫健委委托,航天医科航天中心医院(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与易县医院签订了医联体协议,为这片古老的燕赵大地的医疗卫生事业的改善和提升开启了新的篇章。

几年来,航天医科航天中心医院通过派出专家驻院帮扶这种“造血式”的帮扶模式,有力地提升了易县医院短板科室的综合服务能力。

找准突破口,开展门诊诊疗

路伟强来到易县医院后,并没有带来大医院大医生的傲气,而是深入基层,和科室人员打成一片,对病人看病直接到病房的模式从流程上给予改变,开启正式的门诊诊疗模式,同时规范了门诊和病房的管理及诊疗秩序。这也使他真正了解到胸外科的缺点,也找到了发展胸外科的突破口,在短短的两个月里,他接诊门诊患者150人次,收治胸科患者30名,带教胸科手术18例,受到了基层同仁和基层患者的一致好评。

以身作则,更新理念

在易县医院,这所县域内最大的公立医疗机构中,受医学理念、高精尖人才匮乏、高端内镜设备不足的掣肘,胸外科的发展始终举步维坚。 要想发展当地的胸外科,不仅是先进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胸外科理念。因此他引进了航天中心医院的理念,同时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宣传科室文化,灌输前沿技术,使科室人员潜移默化发生的改变。

经验宣讲  树立观念

“肺上长结节了?没事,也不咳嗽,不痛不痒的,能吃能睡的,没大事。”这是路伟强来易县帮扶后出门诊遇到一位老年患者在检查出肺结节时候说的话。这可能也是大多数基层老百姓普遍认识。而路伟强根据自己的经验考虑,这有可能是肺部恶性肿瘤的癌前改变。胸科医师严谨的工作作风,让他在读完患者CT片后就跑到影像中心,与CT科田主任从结节的位置、形态等各个方面进行讨论。在一致认为这位患者肺部癌变可能性较大后,路伟强开始耐心地对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告知需要手术。

这个病例使他认识到,要想发展首先要改变观念。而要想改变老百姓的观念就要先改变医师的观念。于是,他每周都在科内安排专题讲课,对特殊病例一起讨论,把每个病人、每次操作、每台手术都作为教材,对科室人员耐心讲解,示范操作手法,介绍注意事项,让科室医师听得懂,学得会,这不仅是对基层医务人员知识的更新,也是对肺结节诊治现代理念的建立。让人们越来越了解胸外科,越来越重视胸外科。

一人帮到众人帮

路伟强专研的胸外科疾病,往往需要高难度的四级手术治愈。即使是在北京的三级医院中,也属于前沿学科。手术,对于患者本说,本身就是一种创伤。尤其对这类高龄患者,传统的开胸手术,耗时长,对患者创伤大。相比较而言,微创手术显然更为适合。然而易县医院没有专门的胸科腔镜器械,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向航天中心医院胸外科主任窦学军说明情况,邀请窦主任携带器械来易县医院为患者进行手术,形成了从一人帮扶到科室帮扶的良好氛围,同时做到了传、帮、带的帮扶效果。

帮扶无止境  技术真心传

无影灯下,路伟强医师的神情显得神圣而专注。他的眼睛注视着手术台旁的显示器,手中操作着腔镜设备,在患者的胸腔中轻快地分离着病变组织……三小时后,手术圆满结束。由于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患者恢复的速度很快,术后四天就出院了。这已是路伟强医生两个月来带领大家做的第18台手术了。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胸腔镜下纵隔肿物切除术、CT引导下肺结节术前定位等技术填补了易县医院胸外科的技术空白,从之前科室拒绝手术病人到现在人人能够规范的操作手术,使大家对自身价值的体现更加信心满满,对科室的的发展充满希望。

帮扶路上,路伟强医师还在坚定前行。时间虽短,但他信心满满,继续用自己的丹心妙手,为这片古老的易州大地百姓的“健康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供稿单位:航天医疗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责编:实习生、王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