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集团:帮扶怒江傈僳儿女 安居乐业奔小康

2020年09月10日10:44  来源:人民网-扶贫频道
 

一、背景导读

傈僳族是怒江主体民族,主要聚居在泸水市、福贡县、贡山县及兰坪县4个县(市)23个乡(镇)161个行政村1492个自然村,聚居区总人口242261人。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原因,属深度贫困的“三州三区”地区,是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2014年以来,傈僳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1259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怒江州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持之以恒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2016年,大唐集团与云南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帮扶云南省傈僳族聚居区精准脱贫攻坚合作协议》,大唐集团拟计划4年时间投入帮扶资金6.7亿元,精准帮扶泸水、福贡、兰坪3个县(市)18个乡(镇)102个村,涉及傈僳族聚居区人口5.3万户18.7万人。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制度管理

成立集团帮扶怒江州少数民族精准脱贫攻坚协调领导小组,各县均建立了集团帮扶工作组织机构并将集团帮扶资金列入怒江州脱贫攻坚资金管理范畴,参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资金,把傈僳族精准帮扶列入州委脱贫攻坚督战范围和州委、州政府督查室的重要督查事项,实行季度督查报告制度,加强了督查考核问效。构建上级监督、部门监督、捐赠方监督、纪检监察监督、群众监督、人大政协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等七道防线,确保资金运行安全。为进一步提高扶贫工作质量,大唐集团共73名处级以上干部全部挂钩帮扶贫困户,共选派优秀年轻干部14名派驻到省、州、县、村等扶贫一线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协助怒江州扎实开展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工作。

(二)解决交通瓶颈,降低生产生活成本

曾经,傈僳族群众的产业产业外运靠人背马驮,增加了群众的生产成本。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怒江州委州政府,持续补齐交通短板,美丽公路建设、农村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随着所有自然村道路的硬化,一条条扶贫公路叩开了建档立卡户的贫困大门,摇身变为百姓发家致富的“草果路”“ 山药路”“ 草莓路”,成为怒江脱贫摘帽的“先行者”。同时,通村、通组公路彻底打通了怒江农村交通毛细血管的内循环,极大地缩短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大大提高了出行效率,怒江各族群众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迎来了“出门就有水泥路、抬脚就能上客车”的好日子。

(三)“溜索改桥”天堑变通途,溜索成为横跨在怒江上空的“特色”交通工具

曾经,溜索是连接怒江两岸人民的唯一方式,溜索过江危险系数高、货物运送体量小、车辆无法通行等问题也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全州已基本完成怒江索改桥工程。至此,一座座跨江桥梁让怒江天堑变通途,为百姓出行安装上了一把高质量的“安全锁”,架起了脱贫致富、民族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连心桥”。

(四)实施安居工程,建设幸福新家园

碧蓝的瓦姑水库附近,是云南省怒江州府泸水市瓦姑村三岔河小组“美丽宜居”安置点,距离县城16.7公里。

走进瓦姑村,别具民族特色的安居房整齐划一,宽敞整洁的硬化道路贯穿村间。漂亮的新房依山就势,掩映在青山绿水中,一个新农村的雏形已基本形成。该村小组38户102人从半山腰整体搬迁至这里,大唐云南发电有限公司帮扶其中17户建档立卡户52人圆了多年的安居梦想。在附近建设供每家村民使用的集中猪舍,彻底解决了以前每家每户房屋前后有猪舍而造成脏乱差的问题;建有集中的停车场地,防止出现乱停乱放的现象,门口道路只允许三轮摩托和摩托车进出,避免大型车辆对道路的伤害;每家每户都建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保证了村民家庭整体卫生洁净。

以前怒江州傈僳族聚居区的房屋都不能遮风挡雨、贫困群众住在里面很危险,另外都建在半山腰上,交通极为不便。安居才能乐业,住有所居,居有保障,是农村不可回避的民生问题。住房保障作为贫困户脱贫“三保障”中难度最大、问题最复杂、群众呼声高的一项工作,怒江州扎实推进安居工程,竭尽全力落实好住房保障政策。2017年以来,中国大唐投入帮扶资金7418万元,建设美丽宜居安居房1900户,为6800多贫困群众圆了安居梦。贫困户从半山腰搬到新房子,交通方便了,村民很多都去附近打工赚钱,钱包鼓起来了,好多买了摩托车、三轮车,还有的买了汽车,也逐渐改变了以前传统思想意识,村容村貌和村民的卫生习惯有了极大的改观,一些村民开始在家里养花养鸟了,生活的很安逸。

(五)选育特优产业,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为了让贫困户既能“安居”又能“乐业”,大唐集团坚守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打造示范来探索产业帮扶。盛夏时节,走进泸水市六库镇瓦姑村,举目望去,山坡翠绿,田野葱茏,浓荫蔽日的核桃林果缀枝头,满山遍野的花椒树挂满了一串串绿油油的椒果,数千亩茶园弥漫着阵阵茶香,山涧郁郁葱葱的片片草果地,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展现出绿色发展成果。

大唐集团结合怒江特色种植业发展,积极与龙头企业合作,通过产业帮扶让贫困群众真正的通过劳动提高收入,使贫困户人均收入稳定超过国家现行标准,让他们有成就感和归属感。通过采用“致富带头企业+责任单位+农户”的合作模式,主要开展16000亩草果提质增效项目、1293.5亩芒果种植项目、扶贫车间、光伏扶贫项目等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分享收益、脱贫致富。

草果提质增效项目共覆盖种植面积16000亩,其中,补种补植4000亩、增施肥4000亩、节水灌溉4000亩、荫蔽树(芭蕉)种植4000亩,共惠及贫困群众2542户9148人,每年每亩预计增加收入360元,让贫困户能稳定、持续增收。在瓦姑村,他们亲切地称这些草果为“金果果”,草果种植既富了村民,又提高了林地的利用率,还改善了生态,可谓一举三得。

建设现代芒果产业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293.5亩。通过持续推广,按“公司+合作社+涉地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模式,涉地农户147户56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约21户77人。项目建设期大约有160人可以通过临时就业脱贫;运营期每年可提供约350人次临时就业的机会,并可提供130余个固定就业岗位,保障和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农户的收入增加,稳定脱贫致富。

建设2个扶贫车间,解决120个人就业,让易地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同时,依托易地搬迁安置点资源,该项目可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就业实训基地,让更多的人掌握一技之长,拓展就业渠道。

(六)改善基础设施,补齐民生短板

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设施,已通过供水项目的实施,使泸水市怒江新城片区易地搬迁安置点2637户9816人(建档立卡1236户5207人)受益,并以此为中心,现状兼顾解决周边丙贡村委会碾子房、七棵树等7个自然村饮水问题。对加快推进集中易地搬迁安置,实现易地搬迁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展卫健系统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提升项目。截至2019年11月18日,对泸水市9个乡镇71个行政村进行了结核病前期症状筛查工作,实筛99823人。此项目受益57个贫困村、受益贫困户15135户,受益贫困人口达54745人。

三、帮扶取得的成效

通过大唐集团持续不断的帮扶,解决了傈僳族聚集区突出的“两不愁、三保障”及基础设施短板,贫困群众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贫困村基础设施极大提升,截至2019年12月底,怒江州傈僳族实现38682户135228人贫困退出,贫困人口由171259人下降到36031人。傈僳族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从“突破性进展”向“历史性变化”的蜕变,形成“怒江每天都在变化,每时都在进步”的脱贫攻坚成效,增强了傈僳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四、经验启示

中国大唐集团着力破解怒江州傈僳族脱贫需求和实际条件之间的矛盾,“做好规定动作,抓准自选动作”,走出了“集团帮扶+”的社会帮扶新模式,打出了攻克贫困的“组合拳”,从帮扶主体的职能和优势出发,将帮扶效益发挥到极致,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充分的交流沟通和真心真情的唱好“二人转”是做成结对帮扶的唯一捷径。在开展集团帮扶过程中,如果没有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各唱各的戏,不论怎么投入、怎么努力都是徒劳,最多得到一个表象,却无法根治一个地方的顽疾,也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小康的初心。在怒江州脱贫攻坚战役中,双方精诚协作、用心用力用情,付出无数心血苦战实战,最终才能取得这场脱贫攻坚“上甘岭”之战的胜利。

(二)立足贫情、发挥优势、找准着力点是集团帮扶工作取得成效的根本途径。怒江州作为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仅靠一个人、一方力量无法啃下深度贫困的“硬骨头”,必须要立足于基本贫情,找准帮扶契合点才能发挥社会扶贫最大效益。在怒江实践中,以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培育为切合点,向医疗、卫生、产业等领域逐项推开,实现了优势互补,攻克了一个个难题,补齐了一项项短板,取得了帮扶的卓越成效。(推荐单位:云南省扶贫办)

(责编:实习生、王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