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尼木县:“航天育种项目”助力脱贫攻坚 

2020年09月04日10:44  来源:人民网-扶贫频道
 

对口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确定的帮助西藏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表现,在推进西藏各市、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民族团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尼木,藏语就是“麦穗”的意思,地处世界第三级青藏高原腹地、前后藏的结合部,素有“藏香文化之源、藏文鼻祖之乡”“拉萨作坊”等美誉,拥有“三绝七技”丰厚的文化传承,被人们亲切的称颂为“文香故里”。

虽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尼木县同时长期存在着“自然条件较差、地理位置偏远、资源禀赋不足”的实际情况,加之落后的思想限制,尼木群众世代以传统农牧业种养殖为主要生计,生产力低下,在下辖3275.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近4万人拥有耕地面积仅为4.18万亩,人均不足1.2亩。“十三五”初期,尼木县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259户5108人,实现“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直是难啃的“硬骨头”。

在多年的实践中,北京市各区县与尼木县建立了深厚的援藏情谊,双方多次互访,考察调研帮扶工作,着力构建常态化、可持续的工作协调机制。结合尼木县实际,对口支援工作主动融入“现代尼木三步走”总体布局,着力转化资源优势为优势资源,进一步明确了产业、教育、医疗、人才等各方面的具体帮扶内容,开创了以建设“高原生态田园综合体”为主要内容的脱贫路子,尼木县产业发展基础轮廓已经形成,一幅生态富民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尼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企盼。面对尼木县单一、薄弱、滞后的产业基础,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路子往哪走?这不仅是摆在尼木人民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也成为检验对口支援、扶贫协作效能的标尺。

荒滩变良田,现代农业激发产业新活力。

地处海拔4200米的尼木乡乌米组,山峦叠障的荒滩间,田垄交错,生机盎然。利用无土栽培种植的各类蔬果长势喜人,一条条有机基质槽均匀分布,一座座日光温室拔地而起,成为冬日茫茫荒滩上一幅别样画卷。

“向青山绿水要发展,向生态田园要出路”一直是尼木县有机农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当地政府机关依托对口支援资金、技术优势,投资5499.2万元建设现代设施农业园,改变粗放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模式,尼木高原种植业航天育种及产业化推广应用项目就是其中的成功范例。

尼木县采用农业联合体经营方式,成立尼木净土公司,让过去从事传统农作物种植的群众参与现代设施农业生产,同时,建立党员干部“点对点”抓产业项目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桥头堡”“排头兵”作用,运用“走出去”学到的专业技术开展干群“传帮带”,着力打造职业农民和产业工人队伍,实现廉价低效的传统种植业向现代设施农业转型。

“我在航天育种大棚不仅学到了新技术,还成为了致富带头人,现在带了1个徒弟,而且每个月至少有3000元的收入,家里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经过“面对面、手把手”的技能传授,来自尼木乡的建档立卡群众平措次仁已经掌握了无土栽培育苗、施肥、管理、采摘等新技术,看着棚里红彤彤的番茄挂满枝丫,就像自己的日子一样越过越红火。

目前,产业园已完成建设智能连栋温室3835.21平方米,日光温室12180平方米及配套设施等,主要栽植经航天育种选育的辣椒、西红柿、西葫芦、茄子、黄瓜、南瓜、西瓜、甜瓜、树莓九个品种。2019年运营以来,种植果蔬预计实现经济收益40多万元,已兑现98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劳务分红12.62万元,最高分红达12700元。

京藏牵手硕果累累,“文香故里”生机勃发。对口支援与民意深深凝聚,同频共振,激发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但是,尼木的发展不止于此。在中央和区市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援藏工作的大力支援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尼木这棵“麦穗”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雪域高原。(推荐单位:北京市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责编:实习生、王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