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精神”引领下的石漠化山区脱贫攻坚新路

——云南西畴县扶贫案例

2020年09月03日16:29  来源:人民网-扶贫频道
 

一、背景情况

西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全国592个贫困县之一,全县1506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99.9%属于山区,石漠化面积占75.4%,人均耕地仅有0.78亩,是世界上北回归线穿过海拔最高的县,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石漠化严重地区、贫困山区于一体。基础薄弱、产业滞后、贫困面广、程度深是西畴贫困的基本特征,“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长在石窝窝,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是西畴县的真实写照。

受缺土、缺水、山大石头多等自然条件限制,交通建设滞后,产业发展不足,经济总量小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并重,无钱发展和无资源利用交织,西畴县脱贫攻坚极为艰难。

二、主要做法

(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在精准上发力。

摸清家底,对症下药,差别化因村因户施策。严格按照“三评四定”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截止2019年底,全县锁定贫困行政村62个,建档立卡贫困户9952户37410人,贫困发生率为0.12%。紧扣“五个一批”和“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1+4+N”脱贫政策体系,坚持一户一策补齐短板,逐村逐户逐人逐项销号,做到贫困对象家底、致贫原因、帮扶措施、投入产出、帮扶责任、脱贫时序“六清”,确保所有刚性指标达标。1项主导政策:即十条脱贫路径,包括医疗健康、合作发展、产业扶持、务工增收、教育帮扶、金融支持、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消费助推、保障兜底10个方面;4项配套政策: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政策措施、贫困群众居住环境改善、主导产业发展补助政策和“5分钱”工程奖补政策;“N”项行业扶持政策:包括产业扶贫、就业帮扶、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安全饮水、残疾人扶持、公益性岗位、护林员、电力扶持等。

分区作战,挂钩帮扶,压实责任精准。一方面,一是将全县划分为9个战区29个片区,由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及县委常委任战区指挥长,处级干部担任片区负责人。

二是县主要领导遍访全县所有村委会,片区指挥长、副指挥长遍访挂钩村所有贫困户,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遍访本乡(镇)所有贫困户,村委会书记遍访本村所有贫困户;

三是每个县级单位包一个村委会,实现69个村全覆盖,由一名单位班子成员带队,分批次轮流到挂钩村开展工作。组织各级挂包帮单位开展挂包帮,实现建档立卡户全覆盖;

四是从县级各部门抽调一名副职到村任第一书记或工作队长,共派驻驻村工作队员232名,实现驻村扶贫工作队全覆盖;

五是明确每村分片包干领导责任,明确驻村工作队员、村委会干部包户销号责任。另一方面,定点扶贫、东西部协作、挂钩帮扶等全面推进,动真情、扶真贫、真扶贫,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深入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初步形成了“大帮扶大协调大动员大参与”的脱贫攻坚格局。

整合资金,凝聚力量,项目投入实施精准。一是加大县级投入。在县级财力常年吃紧的情况下,年初预算优先安排专项扶贫资金,从提高贫困村扶贫经费、农村C、D级危房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增加县级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规模,充分发挥扶贫资金保障作用,加快脱贫步伐;

二是整合涉农资金。围绕资金使用精准,以财政扶贫资金为“粘合剂”,加大上级涉农资金争取力度。2017年以来,共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3.6亿元用于专项扶贫;

三是加强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建立扶贫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制度,编制相关资金使用拨付进度表册,实行项目资金周报制,制定扶贫资金监督检查计划,进一步规范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保障扶贫项目资金的落实到位。西畴县积极整合农业、水利、交通等各项资金参与扶贫开发,并从2016年开始,县级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投入扶贫,保持年均增长10%的幅度,直到脱贫退出为止。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4.5亿元,用于到村到户帮扶,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最大效益。

(二)坚持促增收、可持续,在产业发展和就业上发力。

一是探索“农民三变”改革模式,拓宽增收渠道。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就业计划,优化产业布局,采取易地扶贫搬迁、发展后续产业、鼓励外出务工、引导经商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资产收益分配、社会保障兜底等多种形式,探索形成农民变市民、变工人、变商人“三变改革”模式,既缓解了石漠化山区生存压力,又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截止2019年底,全县有628户贫困户2478人搬迁城镇居住,实现由农民变市民;有1000余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增收,实现由农民变商人。

二是稳定“四有”扶持政策,解决群众持续增收难题。一是产业奖补政策有支持。鼓励扶贫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或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建立利益“捆绑”,扶贫合作社或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带“捆绑”的双绑机制,通过流转土地进行农业产业开发, 带动实施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或吸纳贫困群众稳定务工,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三是线上线下平台销售有支持。线上成功申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引进上海来伊份、北京春播、人民优选等知名电商企业带动促农产品上线,七彩花米饭、土鸡蛋、火龙果等本地产品实现上线销售,逐步打通本地农特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建成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9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4个,乡村服务站线上销售蜂蜜、新马街香米、柚子、土鸡蛋等农特产品,实现销售收入2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200余户增收1000元。线下成立县扶贫展销中心,统一设计消费扶贫产品专柜标识,做好品控、认证等工作,实现精准“一对一”对接,打通扶贫农特产品入市最后一公里。组织福滇茶业、满山红火龙果、康达乌骨鸡等品牌参加“云品入沪”、南博会等商展会,实现现场交易额500万元以上。在现场各大型超市设立扶贫专柜专营蜂蜜、核桃等农特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25.3万元;

四是种、养技术培训有支持。围绕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掌握1—2项农村实用技术的目标,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升贫困群众科技含量和文化素质。依托各类科普活动和科技项目,加大科技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育,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农村实际进村办班。截至目前,共组织开展短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期30期2420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30人次。

五是劳务、土地流转有支持。针对后起的新型经营主体,凡有劳务用工需求的,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公司基地务工,实现劳务增收。截至2020年3月,已有480户贫困户到新型经营主体务工,全县累计为310户贫困户流转土地1000。

六是探索“扶贫车间”脱贫模式,夯实群众增收致富根基。针对全县拥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3万人的实际,相关单位搭建劳务对接平台,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落实外出务工人员交通补贴、稳岗补贴等优惠政策,不断提高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的同时,通过支部牵线搭桥、干部结对帮扶、党员示范带动等方式,采取招商引资、一次性奖补、优先给予创业贷款扶持、整合农村闲置资源等措施,探索“党支部+扶贫车间”脱贫模式。截止目前,全县共成立就业协会73个,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20326人,累计6.86万人外出务工(其中档卡户12700人);共建成扶贫车间38个,吸纳就业劳动力2084名,其中471名为贫困劳动力,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

(三)大力夯实发展基础,在解决脱贫攻坚瓶颈上发力。西畴县把夯实发展基础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做到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一是“六子登科”治理模式让石漠荒山变成绿水青山。全力推动石漠化治理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积极探索石漠化治理模式与机制,形成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走出一条修复自然生态、释放绿色发展的成功之路,让石漠变绿洲成为现实。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发展特色经济林22.32万亩。

二是“五法治水”硬解石漠山区饮水难题。面对山高石头多、用水贵如油的窘境,西畴县探索形成制定规划“引”水、技术到位“建”水、五小水利“蓄”水、推行河长制“管”水、创新机制“活”水的“五法治水”模式,推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有效解决石漠化山区群众吃水难题。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建成“五小水利”工程4.5万余件,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1.14万亩,有效解决了17.88万人、3.9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三是“四轮驱动”模式确解交通瓶颈制约。面对悬崖峭壁、山高壑深、交通滞后问题,积极探索形成“群众主动、精神鼓动、干部带动、党政推动”的“四轮驱动”公路建设模式,推进农村“四好公路”建设。2012年以来,全县共补助资金1.6亿元,带动群众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8.2亿余元,修通农村等外公路3100公里,公路密度273.7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被列为云南省农村公路建设试点县。

四是穷县办富教育解决教育保障问题。以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富教育的气魄,坚持把最好的土地用来办教育,全力挖掉贫困“穷根子”。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6.18亿 元,新建和改扩建校舍332162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129724平方米。累计发补助资金1849.23万元、受益学生30104名。

(四)坚持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在乡村治理上发力。西畴县大力推行社会治理群防群治,探索形成了“治安巡防”“保安防范”“多警联防”“科技防控”的“四防式”治安防控模式。2010年以来,1772个村组中,有1637个村连续10年矛盾不出村,763个村连续10年不发案,1581个村2019年实现零发案,创造了“发案少、秩序好、乡风文明、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西畴新现象”,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西畴大地生动实践。

创新“道德银行”积分制,建设“幸福超市”,把弘扬传统美德和文明风尚作为主要内容进行积分,采取以劳动换工分,破除“等靠要”思想。实施“5分钱工程”撬动乡村环境卫生整治,群众按每天节约5分钱、每年节约18元的标准筹集保洁费用,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村小组按月补助,聘请贫困群众担任保洁员,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华丽蝶变,被云南省列为全省脱贫攻坚举措“六小创新”之一全面推广。

(五)突出党建引领,在建强党组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上发力。突出党组织政治建设,通过搭建党建教育平台、创建新时代弘扬“西畴精神”讲习所,搭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服务平台、探索“十有十强”党建模式,搭建实干担当平台、激励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活力,搭建村集体经济发展平台、增强村级组织带动能力,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促进农民素质提升“五个平台”,深入推进“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讲好“西畴精神”典型故事,强化“精神扶贫”,切实把党建资源转化为扶贫资源、把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村村寨寨掀起“小康是干出来的,不是等靠要来的”建设热潮,彰显“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实现了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如今的西畴,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石漠已变成喀斯特绿洲。(供稿单位:西畴县扶贫开发局)

(责编:实习生、王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