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积分”形成脱贫“大动力”

——济南市扶贫案例

2020年09月03日09:34  来源:人民网-扶贫频道
 

如何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斗志和内生动力,让他们有尊严的实现脱贫,成为检验各级扶贫工作成效和扶贫干部智慧的“试金石”。为做好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这篇大文章,济南市坚持靶向施策、精准攻坚,创新实施“积分制”扶贫服务体系,通过“小积分”形成脱贫“大动力”,探索形成了以量变推动质变、物质精神双脱贫的“济南实践样本”。

一、扶志强信心,激发“想脱贫”的干劲。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贫困户自主脱贫没信心的根源是没希望,没想法的根源是没动力。“积分制”扶贫首要解决的就是没希望、没动力的问题。

平阴县孝直镇马跑泉村的尹衍英,曾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户,丈夫患癌去世,两个儿子一个失联,一个离婚,接踵而至的打击让她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和信心。后来,通过参加公益岗、打扫庭院卫生等活动,她获得了镇里的“扶贫积分”。利用积分,她在超市里兑换了大米、油、盐等生活用品。不仅帮扶干部夸奖鼓励她,还有贫困户专门到她家里“取经学习”。再后来,在村干部和扶贫干部的共同帮扶下,她开始养鸡。一直萎靡不振的儿子也从养鸡中看到了致富希望,精神状态一下子变成了“芝麻开花节节高”。因为有自主脱贫的积极表现,镇里给了她更高的积分,并颁发了“脱贫示范之星”奖牌。现在,她家的公鸡养殖规模已扩大到1000余只,家庭收入完全达到稳定脱贫标准,母子俩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积分制”扶贫,就是通过给群众搭一架梯子,借助物质和精神的双激励措施,促使他们实现自主稳定脱贫。“积分”由基础性和激励性两部分组成。基础性积分重点衡量贫困群众是否熟知帮扶责任人、是否了解扶贫政策、是否明晰个人收支等,致力于提升扶贫工作知晓度;激励性积分重点衡量产业就业、技能培训、村务参与、人居环境改善和孝老敬亲等工作,致力于提升贫困群众脱贫攻坚参与度。帮扶干部、村扶贫理事会成员按照“分类积分、叠加核算、量化考评、激励先进”的原则,每月入户考评,逐项评分汇总,结果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实现积分核算的公平公正。贫困群众通过积分,可以在“爱心超市”和特定地点兑换生活用品;产业项目收益可以通过积分进行差异化分配;镇党委政府可以通过积分考核村级扶贫工作成效。

积分扶贫作为一项正向激励措施,将会在贫困户中牢固树立这样一个理念:只要我努力,就能得积分;只要得积分,就会有激励。易懂易行的操作模式,这样就逐步破解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弱化乃至退化的难题。通过积分,过去帮扶干部到贫困户家中走访,效果不明显,群众还有反感情绪。自从建立“积分制”扶贫服务体系之后,帮扶干部走访入户,只需要携带一支笔、一张评分表,就能让扶贫工作落到实处,而且贫困户的情绪非常高涨,甚至天天盼着干部上门。

二、扶智富头脑,增强“会脱贫”的能力。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为确保精准扶智,相关单位通过采取“积分点餐”的扶贫方式,对接贫困户需求进行点对点的政府“配餐”。

平阴县孔村镇高路桥村的贫困户赵庆斌,右眼失明,左腿股骨头坏死,妻子离家出走,生活极其贫困。帮扶干部在入户走访过程中,发现他有一定的石匠功底。而他家附近正好有一家民营企业——绿泽画院急需招收技术工人。一个有所需,一个有所求,干部便在中间进行搭桥,赵庆斌由此顺利来到画院从事雕刻工作。

一年多来,他不仅有免费的住宿、伙食,还能领到每月上千元的固定工资。在进一步走访中,帮扶干部发现他晚上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于是,在征求他意愿前提下,按照“积分点餐”帮扶程序,在他住所建了雕刻车间,帮他购置了雕刻机。这样,赵庆斌白天在画院工作,晚上回家继续工作,收入也相应增加了不少。曾经,因为他的残疾,女儿在学校从不愿意提及自己的父亲,认为低人一等;现在,孩子把父亲的作品带到学校,非常自豪地告诉大家:“这是我爸爸的作品!我爸爸可是雕刻‘大师’哩!”

“积分点餐式”扶贫,就是将干部的帮扶措施与群众的实际需求进行精准对接,让缺思路的有思路,缺技术的有技术,缺资源的有资源,避免“大水漫灌”“眉毛胡子一把抓”。过去,帮扶干部入户,主要是将各种帮扶政策带到群众家里,群众被动接受帮扶。这样不仅形成了“躲在墙角晒太阳,等着干部送小康”的畸形心理,而且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积分点餐式”扶贫则是逆向考虑问题: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帮扶什么。干部入户,详细了解帮扶户的特长、性格和经历,认真听取群众的需要和建议,填写《贫困人口需求表》。县镇村三级相关部门对这些需求进行审核把关,根据群众积分,提供致富工具和工作岗位,真正实现了“按需帮扶”,杜绝了“精准扶贫”不精准的问题。

目前,在济南市,相关部门针对扶贫专岗,开设了产业辅助、村务服务、互助照料三大类扶贫专岗1.46万个;针对种养殖需求,开展土洞蘑菇、大棚甜椒、茄子等反季节蔬菜和特色果品以及兔、羊养殖技术培训和资源对接;针对贫困妇女,开办“出彩人家”巾帼扶贫就业手工编织培训班,为妇女们联系手工编织产业项目;针对年轻群众,开展电商扶贫技能培训,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增收。

三、扶德正风气,营造“争脱贫”的氛围。扶德就是扶尊严、扶道德、扶文明。脱贫路上时刻牢记以德为先,注重扶贫与扶德双推进、物质与精神双脱贫,大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济南市将“孝德文化”引入扶贫,成为“积分制”扶贫的另一项创新。当前阶段,农村群众特别是老年贫困群众面临着养老难题,一方面老年人不愿依靠子女生活,但又无法寻找到生活出路;另一方面年轻子女生活压力加大,无暇顾及老人,不愿尽赡养义务。两方面的原因导致贫困老年人出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匮乏,有的甚至举步维艰。为有效解决这一困境,济南市大力推出“孝善扶贫”,即采取“慈善捐一点,财政贴一点,子女拿一点”的方式,建立正面激励与道德约束相结合的养老机制,每月或每季度定期收缴赡养费,政府给予一定补贴。扶贫干部定期将赡养费发到老人手中,孝顺的登红榜,不孝的登黑榜。通过引导与强制相结合的方式,坚决杜绝子女推卸养老责任。此外,子女按时缴纳赡养费的同时还要做到两点:距离父母近的,每天要亲自来一趟;距离父母较远的,每天一个电话,每月回家一趟,给予老人精神上的亲情关怀。

通过推广“孝善扶贫”,收到三个效果:一是老人有了稳定收入,不用再为生活发愁,养老问题解决了;二是形成了良好家风,儿女主动缴纳赡养费,定期看望父母,拉近了亲情关系;三是改善了民风,通过红黑榜,家家户户之间有了比较,倡导了社会正能量。平阴县榆山街道分水岭村的贫困老人陈元富就说:“俺几个孩子每月定期给俺缴着赡养费,政府和村里也补贴一部分,再加上养老保险金,俺自己一个月光养老的钱就300多块,孙子上学俺还掏钱了呢!几个孩子回来的次数也多了,儿媳妇隔几天就过来给收拾收拾屋子,越来越孝顺了!现在日子挺舒心!”目前,已有3.58万贫困老人受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济南市“积分制”扶贫作为当下解决贫困户内生动力缺乏,铸造其坚强灵魂的有益探索,其背后的逻辑就是紧紧抓住“量化扶贫”这一牛鼻子,将贫困群众的主观脱贫努力与客观脱贫成绩进行物化和量化,让他们对自己的表现看得见、摸得着,并及时得到激励,有效破解了“精神贫困”的软骨病,逐步建立“我信脱贫—我要脱贫—我能脱贫”的思维模式,为彻底拔穷根、改穷志、富长远打下了坚实基础。 (供稿单位:济南市扶贫办)

(责编:实习生、王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