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3456”模式  打造旅游扶贫样板

——江西大余丫山景区扶贫案例

2020年08月28日15:56  来源:人民网-扶贫频道
 

近年来,大余丫山景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抓住江西实施“旅游强省”战略、赣州市打造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的良好契机,紧紧依靠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作用,立足乡村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扎实推进旅游扶贫,创新旅游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绿色生态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高质量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景区先后被评为江西省首家5A级乡村旅游点、江西省森林养生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国家运动休闲小镇、国家居家养老示范基地、全国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入围全国金融支持旅游扶贫重点项目推荐名单,被誉为中国乡村版“迪士尼”。

一、主要做法

丫山景区坚持以旅游扶贫、产业富民为目标,积极促进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有机融合,探索出了“3456”乡村旅游扶贫新路径,鼓励、引导、扶持农户参与景区的各项建设与运营,充分享受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为农户提供了全新、绿色、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景区与农户的互利共赢。

(一)确立三级受益模式:一是“景区(公司)+土地+房屋”。景区租用农户的房子、土地、林地,农户仍可在原地居住,产权依旧归农户所有;在合同期内,景区无偿给租赁的房子进行改造或装饰装修,房产权仍归农户所有;对于公共面积的征用,景区给予高额补偿。二是“景区(公司)+岗位+补贴”。无论景区盈亏,出租房、田、林的农户都能获得无风险固定租金,本村老人还可享受300元/人·月的赡养补贴;有劳动能力的本村农户则优先录用进景区工作,获得稳定工资收入。三是“景区(公司)+产业+项目”。围绕丫山旅游产业链,景区打造了旅游商品、农家乐、特产小吃等系列扶贫富农项目,帮助本村农户实现在家创业、就业的梦想。在经营前期,景区免收一切费用,全力负责项目的创意、包装、宣传以及培训如何经营、解决销路等问题,让农户无投资风险,免除后顾之忧,后期又有实力按企业生态标准实现自主经营。

(二)搭建四个扶贫平台:一是生态农产品基地。公司提供种苗、农户负责种植,坚持餐饮等经营场所的食材自给自足。二是旅游合作社。租赁农户的房屋、土地,无偿对房屋、土地予以升级改造或装饰、装修。三是乡村旅游协会。通过租用、共建、贷款投资入股等形式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将周边乡村闲置的农田、荒山、农舍等资源全面盘活。四是农户自主创业平台。通过引导和扶持农户参与龙山圩、九回头、乡村酒吧等自主创业平台,并提供岗位技能与职位素养方面的培训。

(三)实施五种扶贫捆绑:一是“景区(公司)+旅游合作社(协会)+贫困户”。帮助贫困户获得自主经营、土地流转、资产入股、资金入股、特产销售等方面的收入。二是“旅游公司+贫困户”。通过扶贫补贴资金或“产业扶贫信贷通”贴息贷款,入股旅游公司获得分红。三是“旅游协会+贫困户”。景区景点门票收入的10%补助给土地流转户。四是“景区(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优先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五是“基地+贫困户”。通过创意引导、包装设计、宣传扶持,引导贫困户发展不同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

(四)实现六大扶贫渠道:一是土地流转收入。景区建设共流转周边土地、林地达2万多亩,每亩年收益500-1000元,户均年增收2000元左右。

二是务工就业收入。景区规划建设以来,累计提供了500多个施工岗位,吸纳当地贫困户200多人参与建设,每人每天收入不低于100元;景区吸纳贫困户成为景区的服务员、保安、保洁等工作人员,月工资收入2500元左右;成立丫山民俗演艺团,为近40名原住村民员工提供了月均300元以上演出或场务费。

三是入股分红收入。通过扶贫补贴资金或“产业扶贫信贷通”贴息贷款,入股旅游公司获得分红;采用众筹的方式引导村民入股餐饮店、小吃坊等,如“哆淇乐饮品吧”,由村民和景区员工54人采取每股不低于1000元的方式众筹而成的,共筹集72万元,目前一个月的营业额达6万元,利润25%左右。

四是产业发展收入。大力支持当地村民发展小规模产业,如生态养殖业,种植业、竹木器加工业等,丫山景区按照市场价统一收购,让当地农户免除了投资风险的后顾之忧。

五是农产品销售收入。打造美食街、龙山圩、糖坊、油坊等富农平台,给农户提供精准的销售渠道,农户可通过售卖农特产、小吃、传统手艺及旅游小商品等多种途径获得收入。

六是房屋改造收入。民宿的改造是丫山旅游扶贫中的一大亮点,采用全租式、半租式、自主经营等方式引导老百姓对土坯房进行升级,改造成农家旅馆、农家乐、乡村酒吧等。其中全租模式,750元/月,每年递增,年底分红2000元/户;半租模式,150元/间/月,公司对房屋全改造,村民仍然居住在里面,承担看护、保洁等工作,得到工资900元/月;自主经营式,公司对房屋进行部分改造,指导村民自己经营。

二、经验启示

经过三年的成功实践,丫山景区“3456”旅游扶贫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转变了农民观念,改变了村容户貌,培育了文明乡风,挖掘了文化资源,探索了经营模式,扩大了就业途径,改进了生活方式,提升了对外形象,浓厚了“双创”氛围,聚集了人气财气,促进了经济转型。

一是创新了乡村资源“三变三金”新模式。农户足不出村就能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农民变股民;进村务工拿现金、资源入股领股金、土地房屋变租金”,促进农村现有“沉睡”资源加速激活,让原来贫瘠的农村土地上长出了“金元宝”。

二是开创了产业富民兴村新路径。通过“丫山旅游扶贫模式”,有效扩大了就业途径,增加了农户收入,改变了村容村貌,聚集了人气财气。截至目前,丫山景区直接带动1730名,间接带动周边7个乡镇近万名贫困户增收脱贫致富,占全县总贫困人口的30%以上。旅游扶贫成为该县最直接、最稳定、最全面、最持续、最生态的脱贫致富新路。

三是打造了乡村旅游产业新高地。近年来,景区的知名度、美誉度与日俱增,先后承办举办了世界自行车大赛丫山序幕赛、国际山地马拉松大赛、全省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现场推进会、全省乡村旅游“百县千人”培训班、全省农村乡风文明行动现场会等大型活动20余个。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78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1.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2.2%、37.4%。(推荐单位:大余县扶贫办公室)

(责编:实习生、王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