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浙江篇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浙江小康这样来

戴谦 王丽玮 张帆

2020年08月24日15:55  来源:人民网

天台县田洋陈村六旬老人庞桂芳提起如今生活脸上乐开了花:房前屋后垃圾不见了,一个个街角公园亲水凉亭建起来;村头巷尾麻将声、邻里间吵架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嘹亮村歌声、优美乐器演奏声。经过一番善治,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关系到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早在“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就已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后提出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多年来,通过创新基层治理,浙江群众小康路上收获满满幸福感。

念好乡村善治经,新农村里笑声多

“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谈起村庄治理变化带来生活上的改变,天台县塔后村村民陈金娥说道。自实行群众每日说事制度以来,陈金娥隔三岔五就会到村委会的群众说事登记表留言,最快村干部当天就给解决。

在登记表上记者看到,群众反映的问题五花八门,但多涉及基层治理。“田间种作物有许多老鼠,能不能请村里分发点灭鼠药”“收垃圾的车子要配一只小喇叭”……处理意见除了具体举措,还有跟踪反馈信息,满不满意群众说了算。

“群众每日说事,干部每周问事,集中每旬议事,合力每月办事”塔后村的“五事工作法”让矛盾化解在源头,成为村庄建设的源动力。如今村里通过环境整治发展康养旅游,去年全村产值超1600万元,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天台县田洋陈村支部委员兼网格员丁式会介绍当地基层自治情况。李昌正摄

天台县田洋陈村一位村民养的一只土鸡跑上村道被汽车轧死了,他找到了村干部要求赔偿。在村里综治中控室,村支部委员兼网格员丁式会通过监控马上找到了肇事者。在当地,有一支由网格员、网格长、巡逻队组成的基层治理力量,配合村里的“天网系统”,全方位助力村庄治理。此外,当地还大力提倡德治,以文化人。

今年68岁的村民张德明从国企退休后,回到了村上,每天他固定到农家书屋借书,多年下来已经借了100多本。能在家门口就借到书,张德明感觉很幸福。村民庞桂芳多年抚养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孙子,得到村民交口称赞。去年她获评村“最美婆婆”,成了村中的明星。周婉如父母都是外地人,上小学四年级的她成为当地家风家训馆小讲解员,为游客讲述村中故事。

台州路桥区水滨村5G乡村书店充满现代化气息。王斌摄

走进水滨村,白墙黑瓦,绿树繁花,悠然静谧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一座5G乡村无人书店水心草堂临水而建,“5G+VR沉浸式阅读”吸引越来越多城市人来此尝试。不远处,一个5G智慧农业项目正破土动工,未来一座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将拔地而起。村民余云军在外创业,如今有时间一定回来居住。在他看来,乡村的小康生活比城市更诱人。

党建引领社区共治,居民更有获得感

“你看,虽然下了雨,家里也干干净净,蛮舒心。”居住在台州路桥街道古街社区十里长街中段90号的沈大姐拉着记者说道。原来,受老城区排污设施老化限制,居住在南官河一带的社区居民一到台风天,污水就倒灌进家里。几次跟社区反映,社区都没能解决,居民很窝心。而社区工作者也有委屈,这个需要区市政中心解决,社区没有权利直接要求。

一切到社区“大党委”成立问题才得到解决。2018年,路桥街道成立了隶属于街道党工委的社区“大党委”,将区域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等纳入社区“大党委”统一领导,“大党委”党建参与情况纳入企事业单位党建考核。

没多久,共建单位区市政中心的工作人员就上门来到了沈大姐家里,查看污水管网老旧情况。通过在地上加装小段排污管,沈大姐家的污水倒灌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据介绍,“大党委”成立以来,社区与驻区单位围绕街道“五水共治”、消防安全、旧城改造等中心工作多次联合开展活动,许多困扰社区的治理难题“迎刃而解”。

台州路桥街道古街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当地基层治理情况。王丽玮摄

在自助终端前,点点头、眨眨眼,10秒钟即可完成养老金年检,这让在桐屿街道春泽社区红色丰收驿站办事的六十多岁老人于汉金十分欣喜。自2017年开始路桥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等场所,打造“红色驿站”15个,整合信访、司法、公安、卫健等9个部门职能,推动群众办事就近“最多跑一次”。

“每一个红色驿站就是一个圆心,努力将所有的服务半径都覆盖在10分钟之内。”路桥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缪艳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当地依托“红色丰收驿站”组建“红小二”代办队68支,努力实现“党员多走路,群众少跑腿”,提升群众获得感。

“多亏了红色代办员,我老婆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续保手续三天就办出来了,现在吃饭也香了,睡觉也安稳了。”飞龙湖社区居民王小芳说道。原来,前段时间社区就被征地农民养老金发放发出公示,王小芳一看少了一万多元,一打听是因为到期没有续保,全家急坏了。问题反映给了红色代办员桐屿街道飞龙湖社区党委书记叶锡明。三天内,叶锡明拿着相关续保材料连跑七个部门,终于完成全部审批手续,让王小芳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自治赋能产业发展,遍地盛开“致富花”

“工人们留住了,生产又恢复正常了。”得知“平安大姐”胡艳杰的调解结果,湖州织里一童装厂老板欣喜地说道。不久前,受市场工价影响,该厂半数工人想要提前跳槽,要求厂里结算每人六千多元工资,被一口拒绝,双方陷入拉锯战。在胡艳杰耐心调解下,企业老板最终同意提高薪资待遇,工人们也留了下来。

产业大镇织里共有4.3万个工商注册经济组织集聚,其中仅童装企业就有1.4万余家。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劳资纠纷、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社会治理问题凸显。2006年“两把大火”和2011年“10·26”群体性事件让织里付出了血泪代价。

如何在经济发展同时,做好社会管理服务,成为摆在织里管理者面前的一“难题”,单靠镇里区区两百多人的管理力量想要管理好显然不现实。发动新老织里人共同参与城市管理,共建共享美好家园,成为解决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湖州织里镇“平安大姐”胡艳杰正在调解群众纠纷。受访者供图

在吴兴区织里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接待窗口边上,一字排开的“平安大姐”“商协会”等各种社会组织工作室,都是调解经济矛盾的一把好手。签了厂房租赁合同、交了20万元定金却迟迟无法进驻,这让小方十分恼火。“原租户认为花10多万元装修却只住了一年太吃亏,可又无法接受房东增加房租的要求。”小方告诉记者,像这种矛盾,三方如果都寸步不让,不知要扯多久。“最后还是‘商协会’工作室出面,请来三方各自所属商会的会长,以老乡身份谈情说理促成了和解,我和房东补贴了部分装修款,原租户也搬出去了。”

“平安大姐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现在核心成员有25人,来自13个省份,都是在织里创业的女企业家。“都是女人,说话比较有耐心,往往聊着聊着就把问题解决了。”“平安大姐”胡艳杰说道。不仅如此,作为一家童装公司的负责人,办厂过程中也不少遇到磕磕绊绊,对于劳资问题等经济纠纷,胡艳杰调解起来就像处理自家厂里的事一样得心应手。

“我在这里挣到了钱,也想为这个地方出一份力”,谈起参与“平安大姐”组织的初衷,胡艳杰这样说道。在织里,有许多这样的社会组织正在助力社会治理,比如“王金法广播”“老蔡驿站”等。在他们的协力下,织里治理成为经济发展推动力,当地童装类企业达到1.4万余家,从业人数20多万人,年销售额超610亿元,成为主要富民产业之一。

(责编:吕骞、赵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