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渝水:“一乡一业”,做好产业扶贫大文章

2020年08月20日15:42  来源:人民网-扶贫频道
 

近年来,江西新余市渝水区在探索扶贫产业发展中,坚持“区级主导,乡镇主抓,企业主营,贫困户参与”的做法,努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扶贫产业发展模式,帮助贫困户脱贫。

人和乡:小小瓜蒌“绘蓝图”

人和乡位于蒙山脚下,气候湿润、温度适宜,适宜瓜蒌生长,瓜蒌籽味美,其茎叶均有药用价值,市场前景广阔。2019年,人和乡组织人员赴安徽、浙江考察学习,充分掌握瓜蒌产业相关情况后,人和乡积极开展“一企帮一村”活动,引导本地17家商会会员企业投入资金390万元结对帮扶13个村委,举全乡之力发展瓜蒌产业。

“瓜蒌架搭得好,今年产量少不了!到了收获时节,上面全会挂满果子。我在这里做事,不仅学到了种瓜蒌的技术,每个月还有有1200的工钱。去年年底分红,我一下子就赚了17000多元钱。”劳动间隙,贫困户丁爱生在新搭好的瓜蒌架下擦了把汗。他是去年加入瓜蒌扶贫产业基地的,现在除了在基地务工,还通过土地流转和扶贫贷款等形式参了股,用他的话说,在基地务工就是“为自己干活”。

目前,人和瓜蒌扶贫产业基地已累计流转土地1000余亩,基地横跨了三山、西村、观下、武郎、穑诞5个村委,吸纳了贫困劳动力共188人,预计将为每个村委集体经济增加3万元以上收入。小小的瓜蒌成为村民交口称赞的致富宝贝。

下村镇:蘑菇基地“创典范”

食用菌生产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的优势。近年来,渝水区下村镇依托省级龙头企业新余市欣欣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把发展产业作为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的主攻方向,大力推动香菇产业发展。

新年伊始,渝水区下村镇欣欣荣菌菇基地的智能恒温大棚里菇香四溢。“贫困户在这里务工,按每人每天80元-100元支付工资,一个采摘周期下来,每人最高可增加1万余元工资收入;如果对种植香菇有兴趣,可免费为他们培训技术,免费提供大棚,还包回收包销售”基地负责人付小华说。今年,是欣欣荣公司参与脱贫攻坚的第四个年头,经过不断的探索创新,从最初的出钱捐助,到后来的生产包销,到现在的多种利益联结方式自由选择,付小华的香菇产业与脱贫攻坚工作实现了深度融合。

截至2019年底,欣欣荣公司带动下村镇全镇建设菌菇大棚500余个,帮助2700户贫困户学技术做产业,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人均增收达2000余元。

罗坊镇:养鱼工厂“拔穷根”

罗坊镇作为传统的农业大镇,近年来一直主打生态绿色循环农业。果子狸、甲鱼养殖一直在该镇产业扶贫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最新的政策法规因素,罗坊镇积极谋划产业转型。在市、区扶贫部门的鼎力支持下,2019年,全省首个工厂化养鱼项目落户该镇省级贫困村竹山村。

该项目位于竹山村委颐养之家旁,共建设6个温室养殖大棚,建设面积4608平方,以养殖效益高、需求量大的鳜鱼、鲈鱼等品种为主。通过循环流水技术,将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10倍以上,同时实现零污染。为促使项目尽早落地,罗坊镇积极规划协调该项目用地,配套建设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还积极向上级争取扶贫资金199万元全部用于温室大棚的建设。广西澳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40%的资金、全部设备及技术、并负责鱼苗及养成鱼的收购,竹山村委5位致富带头人负责运营,所得收益将由村委对全村32户贫困户进行二次分配。

目前,项目主体已完工,四月份即将投产。预计每个大棚全年可出产50000斤各类养成鱼,将通过广西澳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销往全国各地,产值可达600万。除带动周边贫困户务工增收外,还将为全村贫困户带来分红收入户均5000元以上。

南安乡:鲜果种植“谱新篇”

南安乡,柑橘是传统产业。“坐拥优质土地,农民却赚不到钱,守着金饭碗要饭”。想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就要做高附加值品牌农业,2016年,南安乡党委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廖润根创办的的润昌果业开发有限公司落户南安。公司旗下的“红美人”果冻橙在国内卖到3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但它对土壤环境、气候条件要求严苛,南安乡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种植成功的地区之一。

果冻橙产业巨大的市场前景与南安绿色农业发展思路不谋而合。2018年南安乡政府自筹资金80万元,依托新余市情联生态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购置果冻橙大棚,委托基地管护的模式,参与果冻橙产业,共种植了果冻橙20亩,当年产生收益8万元。“扶贫基地产生的收益按每个村委十万元占股的比例,平均分配作为村级集体收益。收益到村后,将其中的70%对贫困群众进行差异化分配,让贫困群众更多地享受产业发展的成果。”南安乡党委副书记何正根介绍说。在尝到果冻橙产业发展的甜头后,今年,南安乡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力度,投资120万直接入股江西润昌果业公司,合作种植果冻橙面积达400亩,届时预计每年可为全乡带来750万村级集体经济收益。

近两年来,渝水区经过积极实践探索,以“建基地、扶龙头、抓项目、创品牌、拓市场”为思路,大力打造“一乡一业”架构,深刻改变农村地区的面貌,为脱贫致富奔小康注入了新动力。

(责编:实习生、王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