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甸镇文旅融合拉动脱贫攻坚“新引擎”

2020年08月20日14:33  来源:人民网-扶贫频道
 

近年来,祥云县禾甸镇党委依托民族文化特色,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扶贫工作总方针,提出“旅游产业+民族文化+脱贫攻坚”的发展理念,以大营村七宣村民小组为试点,践行民族文化旅游与农业、农村、农民共同发展这一“包容性”发展理念,带动七宣村当地村民就近就业、引导发展生产和在村内出售农副产品、文化创意商品等,助力脱贫攻坚。

一、背景情况

禾甸大营七宣村位于禾甸镇东边,是全县21个贫困村之一,全村4.97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99.9%属于山区,人均耕地仅有 亩,全村71户,29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76人,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山区于一体。它既拥有极具原生态特质的彝族民居古村落和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生态美景;又兼备名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秘“哑巴文化”、泥与火的艺术--传统土陶制作工艺、手工刺绣等文化瑰宝。更于2014年入选了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然而,基础薄弱、产业滞后、贫困面广、程度深是七宣的基本特征,受交通闭塞、思想落后、土地贫瘠等条件限制,产业发展不足,经济总量小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并重,无钱发展和无资源利用交织,七宣的脱贫称为禾甸镇脱贫路上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针对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缺乏,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严重不足的现状,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扶贫工作总方针,禾甸镇党委提出“旅游产业+民族文化+脱贫攻坚”的发展理念,以大营七宣为试点,践行民族文化旅游与农业、农村、农民共同发展这一“包容性”发展理念,带动七宣当地村民就近就业、引导发展生产和在村内出售农副产品、文化创意商品等,助力脱贫攻坚。

二、主要做法

强化基础设施,铺好发展之路。禾甸镇党委把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将集镇到大营村委会路段15公里硬化为柏油路,修建安置点至河西村哑巴广场弹石路1.2公里,安置小区内道路硬化0.6公里,全村硬化巷道275m,实现硬化路到户,确保集镇到七宣村民小组沿线道路安全通畅。全村完善水利建设,打造120米深井一眼,新建沟渠1200m,配套饮水管网3.2千米,自来水户户通。实施通电及亮化工程,架设变压器1台、通电线路1千米,安装民族特色太阳能灯15盏。在七宣村民小组景区内新建公厕两座,景区介绍牌、旅游交通指示牌、旅游地图广告牌等旅游标识系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游客可以无障碍直达景区。新建“哑巴”广场1865平方米,打造舞台505.93平方米,建设文艺活动广场1600平方米;新建图书、文艺及村民小组活动室460平方米。完善教育设施建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荐转移就业,强化社会保障,各项事业协调推进。

深挖传统文化,做足民族特色。2016年以来,禾甸镇围绕七宣村民小组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聚焦文旅深度融合,开展培育民族特色旅游的探索尝试。以开发一些特色、培养一批导游、发展一些产业,不断加快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每年农历正月初八举行的哑巴节,国内外游客,国内各大新闻媒体大批慕名前来,七宣哑巴节年平均接待人数超过两万人。“手工土陶”初露锋芒,原始的材料,传统的手工技艺,饱含沧桑的龙窑群,不仅体现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也承载了人类变迁发展的历史,吸引了大批高校学子前来探索。刺绣、服饰、歌舞、祭祀、酒文化、建筑等成为禾甸镇民族文化的“网红”地标。“虽然七宣村民小组深藏在青山之中,距离禾甸集镇所在地18公里,如今作为哑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地,每年能吸引大约5万游客前来观光。”禾甸镇党委书记李东杰介绍。

发展生态产业,实现旅游富民。在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同时,禾甸镇还按照“发展产业、富民强镇”的工作思路,致力于农村支柱产业发展。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七个一批”产业发展脱贫一批要求,新发展樱桃、杨梅、冬桃种植150亩,实现春能赏花,秋能摘果,既满足游客的视觉享受,又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当地群众从事山珍、土特产经营等商业活动,每年野生菌、生态辣椒、土鸡蛋的销售值达到10万元以上。开办民宿客栈、旅游商铺和特色餐饮等“农游一体”特色旅游产业。目前,在七宣村民小组有民俗12家,长期销售农户自制手工绣品、土陶等产品的旅游商铺3家,专门销售彝族特色农家菜的特色饭店3家。50%以上的村民通过农产品、手工艺品的推广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户均增收600余元。七宣的山水、村居、人物、一草一木通过脱贫攻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后彰显得更加完美,吃、住、游一条龙的“农家乐”休闲村寨已逐渐呈现。

三、经验启示

七宣通过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基本解决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问题。在奔小康道路上,七宣民族文化游发展的基本做法与经验,对于全镇旅游发展来说,有以下几点启示:

打开市场是前提。众所周知,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约瓶须之一,就是市场发育不充分,乡村旅游主体单一、规模小,难以吸纳更多的当地居民参与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了旅游扶贫的广度和效益,也不利于市场的自我调控。因此,要发展好旅游,前提四要打开市场,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只有旅游经济和市场主体形成规模化,才能为村民提供参与进来的机会,才能增强民族文化旅游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功能。

创新发展是关键。当前,民族地区发展旅游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尤其要将民族文化和旅游扶贫相结合,更需要以“创新”和“发展”的思维来应。结果几年的探索实践,七宣在民族文化和旅游创新的磨合中,实现非遗文化、民族歌舞、特色建筑融合,以及民宿、彝族风味小吃、手工艺品、农产品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和发展,多角度挖掘吸引点和群众的增收点,又较好地保护、传承了本民族特征。

共享共赢是目的。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地方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近年来,在禾甸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七宣通过民族文化保护与共享机制创建,让本村与周边村民实实在在共同分到旅游发展的各种红利。同时通过旅游带动、培育旅游发展内生力量、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等方式,实现了包括村民在内的多个主体旅游发展“共享共赢”的目的。(参评单位: 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人民政府扶贫办 推荐单位: 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扶贫办)

(责编:实习生、王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