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扶贫频道

“富脑袋”才能“富口袋”(话说新农村)

顾仲阳
2019年11月22日08:0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抓住牛鼻子,下足绣花功,让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实”起来,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能受益

一群村里的老大妈,个个都能熟背140字的村规民约,她们是怎么做到的?

最近,吉林省图们市石砚镇河北村制定了新的村规民约。为让村民们入脑入心,村里规定:村民背下村规民约,并身体力行,就奖励积分,攒够50分就能到超市换一桶色拉油。没过几天,村委会来了9个老大妈,每人都把10句村规民约全背了下来。村里的变化也很明显:以前有村民把自家垃圾堆在门口,现在都自觉倒进垃圾桶,村道整洁了,乡村漂亮了。这让村干部们很感慨:一个积分换日用品的“引子”,让村规民约从“墙上”走进了乡亲们的生活!

说起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的基层干部抱怨:这活有劲儿使不上;也有时听到乡亲们议论:整这些顶啥用?可是,乡村振兴不光要让农民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人人活出精气神,日子才会更有滋味,更有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让农民“富脑袋”,把工作做实很关键。在不少农村,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翻译转化”、更接地气。河北村在制定新的村规民约时,就为群众量身打造,把条条规规编成了顺口溜:“村里事情村民办,公益活动我当先。环境卫生勤打扫,一月一评坚持好。崇尚科学讲正气,远离迷信和陋习……”乡亲们读起来朗朗上口,记起来也容易。

让乡村精神文明“实”起来,还要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能受益。不少地方把村民遵守村规民约的情况跟村集体经济分红等权益挂钩,这种实实在在的利益调动,让软约束“硬”起来,让农民有动力自觉移风易俗。时间一长,习惯就成自然了。

农村社会是熟人社会,抓住荣誉激励这个“牛鼻子”,就会管大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的思想道德星级评比,就抓到了点上——把星级牌子挂在农民家的大门上,挂上“差牌牌”,在村里没脸面。就是这招,让十八洞村的“老大难”施六金脱胎换骨。因为对村里的公益事业不积极,他家被村民评为二星家庭。这下,施六金坐不住了:这标牌挂在大门上,我还怎么娶得到媳妇?第二天,他就摘下牌子跑到村委会认错。此后,他就变成了村里的脱贫积极分子。

思想转变、文明养成都需要一个过程,精神文明建设是个细活、慢活、功夫活。眼下,很多地方采用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来激发贫困户干劲,效果立竿见影,但不少扶贫干部很快就发现,这招用得多了,个别贫困户出现了“不给甜头就躺倒不干”的问题。这时候如果再简单地“路径依赖”,效果就会打折扣。一位长期工作在扶贫一线的第一书记成功路径是这样的——通过“干有甜头,不干利益受损”的方式反复做工作、下功夫,火候到了,懒汉就躺不住了,就会主动干起来了。

的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容易,但千难万难,下足绣花功夫落实落细就不难。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22日 18 版)

(责编:王瑶、初梓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