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市镇建档立卡贫困户柳扬第。
20多年前,人们眼中的浏阳(县级市),还戴着一顶“贫困县”的帽子;仅用10余年,它就从贫困县跃入“中国百强县”行列,“浏阳烟花”“浏阳菊花石”等一批批“浏阳造”享誉全世界。作为“以速度赶超,以质量跨越”的浏阳,如何创造性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稳居全国百强县第一方阵,是浏阳用心用情答好的大考卷。
浏阳市文家市镇岩前新村是省定贫困村,村里有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户名叫柳扬第。
他幼时得病,导致右脚残疾,行走不便,更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他的妻子患有轻度智障,体弱多病,长期靠药物维持,生活十分艰难。他成了村民眼中的脱贫“钉子户”。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脱贫“钉子户”即将脱贫“摘帽”。
在岩前新村党支部的帮助下,柳扬第加入了新型农业合作社,学习养蜂、养小龙虾,现在年收入超5万元,开始奔小康了。
在浏阳脱贫攻坚的实践过程中,类似柳扬第这样情况的贫困户不在少数。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面对经济体量较大、但贫困人口总量也大的现状,近年来,浏阳始终把脱贫攻坚当做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下足绣花功,施好精准策,共绘了一幅“齐奔小康路,向外看世界”的浏阳脱贫追梦画卷。截至目前,全市33个省定贫困村全部退出,13325户44775人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4%。
今年,浏阳市将针对全市所有贫困户以及困难对象实施分类管理工作,精准掌握贫困户脱贫情况,实施精准扶贫,防范返贫风险,巩固脱贫成果。长沙市委常委、浏阳市委书记黎春秋表示,脱贫攻坚越到后面,任务越艰巨、骨头越难啃,要想方设法增加贫困户稳定收入,推动稳定脱贫。
“个十百千产业工程”
助力“发展可持续”
柳扬第所在的文家市镇岩前新村地处湘赣边界,是省定贫困村,辖区面积36.8平方公里,山多田少,山林覆盖率达80%。1625户6686人,低保户74户158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3户524人。全村没有上规模的企业,各项基础设施条件差,集体经济收入基本“空白”,脱贫难度超乎想象。
2018年,岩前新村组建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带动贫困群众走上增收致富道路,柳扬第加入了新型农业养蜂合作社。一年来,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和自身努力下,他不仅学会了分箱,也学会了养蜂王,拥有了一门上好的谋生技能。养蜂规模也由原来的4箱发展壮大到了34箱,实现产蜜300多斤,直接增收1.5万元。今年计划扩大规模,计划养殖70箱蜜蜂。
今年4月,在帮扶干部、驻村工作队的产业帮扶下,柳扬第又通过种植结构调整租赁了6亩田土,自购200公斤虾苗,养殖小龙虾。预计第一批小龙虾出产按市场价将有1万元利润,年收入能有5万余元。现在,他经常会利用村上的电脑自学小龙虾养殖技术,并与邻村有养殖经验的农户学习,争取更大增收。
如今,岩前新村许多村民像柳扬第一样,通过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帮扶培训,掌握了养羊、养鸡、养果子狸、养泥鳅的技能,逐渐走上脱贫致富路。岩前新村现年贫困发生率控制在0.57%以下,村集体经济由0发展到9万余元。
“浏阳是农业大县,近年来形成了以蜜蜂、黑山羊、油茶、水果等为主导的优势特色产业,我市以此为依托,实施‘个十百千’产业扶贫工程,即建设1个产业扶贫综合服务中心、培育10个长效产业、打造100个特色产业基地、树立1000名产业脱贫典型,从最适合当地、最有前景、最富效益的产业入手,因地制宜实施了一批扶贫产业和项目,产业扶贫成为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据浏阳市扶贫办负责人罗永志介绍。
目前,浏阳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发展蔬菜、烤烟、优质稻产业3万亩,水果、油茶、花木2.5万亩,基本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合作模式,引导骨干企业和致富能手带动贫困户兴产业、增收入、学本领,“农民画师”“油纸伞艺人”等脱贫典型不断涌现。2018年,全市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07个,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针对农产品不好卖、卖不好的问题,建设了全省县级首个产业扶贫综合服务中心,力推扶贫农产品“三进工程”(进机关食堂、进城市社区、进园区工厂),着力打通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引导小农户走向大市场。2018年,全市产业扶贫农产品销售额达到2.4亿元。
“15公里就业圈”
助推“家门口就业”
前不久,蓝思科技用工暨就业扶贫招聘会在浏阳市沿溪镇举行,沿溪镇共组织100余名村民参加应聘,现场面试登记人员183人,初试合格101人,切实解决了劳动力就业难问题。该镇贫困户刘冬来了解到招聘岗位要求和待遇后,主动要求去企业进行体检面试,有望入职蓝思,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刘冬来家里有4口人,丈夫陈大为在浏阳市区的快餐店务工,大女儿陈贞军在衡阳读大三,小女儿陈心如就读沿溪中学初二。“上班后,每月工资5000元,还能照顾到小女儿。”刘冬来对新工作充满期待。
转移就业增收是帮助贫困户脱贫最直接、最有效、最可持续的方式。2016年,全省首家就业扶贫基地在蓝思科技成立,发挥蓝思科技用工量大的优势,优先招收贫困劳动力就业,3年来,蓝思科技共招收6235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其中本地贫困劳动力569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就业扶贫基地。同时,结合浏阳实际,2018年建立浏阳市就业扶贫基地63个,建成扶贫车间8个,共吸纳本地贫困劳动力就业787人,促进130人当年实现脱贫。
浏阳市现有国家级经开区、省级高新区、两型产业园、文化产业园四个园区,有规模以上企业近千家,用工需求大,就业机会多。依托四个园区,浏阳市有关部门组织贫困劳动力到各园区开展供需对接,为贫困人口提供了“量贩式”岗位选择机会,两年来共吸纳了近1400名本地贫困劳动力就业。
该市将就近就业和稳定就业作为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以打造“15公里就业圈”为抓手,浏阳市重点开展“一户一工人”行动和“一人一技能”行动。2018年,全市7000多名贫困劳动力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转移就业率99.2%,基本实现“一户一工人”目标。
“共圆微梦想”
架起“社会爱心桥”
家住浏阳市荷花街道南环村的贫困户何海文,从没有买过电视机,以前修电器的邻居给了他一台旧彩电,但也需要“拍拍打打”才能收看。在2018年2月举行的“点亮梦想·爱行浏乡”圆梦之旅活动中,浏阳市委常委、统战部长郭瑞带领爱心人士给何海文送去了一台新液晶电视机。
针对贫困户家庭“政策之外,现实之需”难题,2017年8月,浏阳正式启动“点亮梦想·爱行浏乡”社会扶贫公益平台,在全市组织开展“共圆微梦想”活动,为贫困户的“个性需求”搭建爱心桥梁。平台设置有爱心义卖、爱心圆梦、实物捐赠等三大板块,由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协助贫困户将心愿与需求在平台进行发布,发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公益组织和广大爱心人士积极参与。
该平台运行以来,已注册扶贫干部10060人,访客点击量60多万次,已有爱心会员近1万名。线上成功组织圆就学梦、就医梦、安居梦等信息收集和对接活动15次,线下组织全国扶贫日系列活动、双十一爱心义卖、滞销农产品义卖、农产品周末集市、年货节等活动30多场,帮助贫困户和产业扶贫基地销售农产品1000多万元,累计发布心愿4900多个,完成心愿4600多个。
以开展“共圆微梦想”活动为载体,最大限度发挥社会协同作用。2018年,全市组建了1142人的医疗志愿者和爱心人士队伍,为贫困户提供巡回义诊、免费体检服务;募集教育基金1.16亿元,去年发放助学资金1072万元;筹集资金和物资164万元,为241户贫困户圆了“安居梦”。
“大兵团作战”
勇闯“全民小康路”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浏阳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补短板的工作纵深推进,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精准度为标准、以廉洁度为底线、以满意度为追求、以可持续为方向,努力探索以高质量发展带动高质量脱贫的“浏阳路径”。
浏阳是全国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县市之一。该市全力抢抓这一重大机遇,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把33个省定贫困村作为重点,深入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土地开发整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五大行动”,让改革之犁为脱贫攻坚开拓希望的田野。2018年全市贫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220万元,到2019年底所有贫困村年收入都有望突破10万元。
为拧紧“总开关”,强力推进责任落实,浏阳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成立了15个专项扶贫工作组,由相关市级领导任组长,靠前调度指挥,实行挂图作战、挂帅出征、挂印交办。市、县、乡、村逐级签订脱贫攻坚“责任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的“三级联动”工作格局。
“各级各部门从坚决兑现‘军令状’的高度,一个节点接一个节点抓推进,逐项研究制订落实措施,不折不扣完成目标任务。”浏阳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正是“一盘棋”谋划、“一张状”落实、“一股劲”攻坚、“一把剑”压责,该市形成了纲举目张、内容全面、措施到位的脱贫攻坚合力。
正是这一系列举措的强力推动,精准发力,浏阳脱贫攻坚“追梦路”越走越明朗,越走越敞亮。浏阳2016年至2018年连续3年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工作非贫困县一类单位。其中2018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工作考核中,浏阳携手奔小康工作考核得分名列全省第一。4月26日召开的省委扶贫工作会议上,浏阳市获评“2018年度脱贫攻坚先进县市(区)”和携手奔小康先进单位。 文/图 王 文 李紫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