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诚所至 三七花开——云南文山三七产业扶贫纪实

2019年04月22日15:58  来源:人民网-扶贫频道
 

人民网北京4月22日电(张玫) “山水林洞相共生,奇险秀稀皆齐备”,位于滇东南拥有喀斯特岩溶地貌的云南省文山市却是种三七的好地方,被誉为“三七之乡”。

4月20日,中国工程院医学部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中国药典委员会首席科学家钱忠直教授,南京农业大学中药材研究所所长郭巧生教授,云南中医药大学校长熊磊教授等专家学者抵达文山,调研文山三七发展状况,参与“中国药材品质升级推广会暨无公害三七栽培技术培训”并作主题报告。会议上公布了首次获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的三七品种,并透露出本次获批新品种的特性:苗乡1号多糖含量提高23.5%,苗乡2号三七皂苷R1含量提高56.3%。

据《中国医药大辞典》中记载,“三七功用补血,去瘀损,止血衄,能通能补,功效最良,是方药中之最珍贵者”。2015年云南省食药监局将云南省三七饮片标准功能主治从“散瘀止血,消肿定痛”拓展到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病变等适应症。而其中,三七中发挥功效的重要成分,就是皂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三七已成为400余类1000余种中成药的核心成分。

 

中国药材品质升级推广会暨无公害三七栽培技术培训会议现场 人民网 张玫/摄

“最初的淳朴愿景,是让三七能少生病”

从前,文山当地的苗族擅长狩猎,在狩猎过程中遇到外伤出血,他们便会用三七嚼烂敷于外伤出血处,出血很快止住。后来,人们惊叹于三七的强大功效,就将三七进行人工栽培。

然而,在4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中,三七是一个高度杂合的农家群体,不同的三七个体成分含量高低不一、抗性强弱及产量差异大等问题突出,极大的影响三七质量稳定性。

“破解之道是品种选育。”张伯礼院士讲到“品种选育是保障药材药性稳定性、一致性的基础。三七品种选育是三七种植产业的根基,仅靠传统的栽培技术,产量和品质都无法得到高效的提升。品种选育可以实现良种产业化。”

中国药材品质升级推广会暨无公害三七栽培技术培训会上,张伯礼向全行业发出倡议,“无公害中药材种植,以高品质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从野生到家种,规模化连续种植往往导致农作物品种退化,抗逆性递减,造成病虫害肆虐。过度或不当使用农药化肥,又会加快抗逆性衰退,形成恶性循环。用自然选育的方法观察性状,对株性有准确的判断,种质创新、良种应用才是中药产业持续发展的根基。”陈士林表示。

 

各界人士参观苗乡三七种质资源圃 人民网张玫/摄

“科农苦耕,中国三七之乡”

当张伯礼院士看到苗乡三七种质资源圃时,他被眼前这么多品质优良的三七品种所震撼,当即作词一首《天净沙·三七》,词中感叹,“科农苦耕,中国三七之乡。”

张伯礼院士做主题报告 人民网 张玫/摄

“精诚所至,三七花开”,国家药典委员会首席科学家钱忠直在会上有感而发地讲到。苗乡1号、苗乡2号的成功选育为中国中药产业的种业建设和发展树立了典范,对推动中药材种业发展及药材品质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新品种的研发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其中的“精诚”二字,恐怕只有三七种植的亲历者可以体会。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云南省文山市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育启的父亲余子畏便开始了寻找三七良种的步伐。余子畏介绍到,他最初的淳朴愿景,是让三七能少生病。不管什么作物,种子好的,收成就好,三七也应该是这样,有的三七地生病,活下来的就是抗病性强的,他就一株株收集起来。

苗乡三七董事长余育启(左二)人民网 张玫/摄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二十余年的坚持,终选育出了“苗乡1号”、“苗乡2号”,并在2019年3月,首例获得国家三七新品种认定,填补了我国三七人工种植无高产、高抗性优良品种的空白,继而通过优质新品种的繁育和产业化,促进三七产业高质量发展。这是一个从种植户到科学家,从田间地头到实验室,企业到政府,地方到国家携手共创的成果。

“因为三七的选育周期太长,短则十年以上,长则一辈子,一般人不愿意去做,所以我们这些把三七当做一生的事业的人,必须持之以恒的去做这个事情”,余育启说。

 

张伯礼院士、钱忠直教授、陈士林所长等在苗乡三七种植资源圃交谈 人民网张玫/摄

举一事 惠百姓 造福一方

“三七,喜三分阳光七分阴,特别适合在云南文山的气候环境下种植。它浑身都是宝,磨成粉生吃可以活血化瘀,煮熟了炖鸡或做菜也可以补血强身。”走进苗乡三七的育种基地,生产管理人员向我们介绍,“通过在苗乡三七种植基地工作,我不仅赚到了钱,还学到了种植无公害三七的技术。”

苗乡三七种质资源圃  人民网 张玫/摄

“除了科研人员,我们也会雇佣当地的农民进行三七种植生产,并对当地农民进行三七技术种植的培训”,余育启表示,“要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脱贫,还是要靠产业发展。正是由于三七对生长环境的特殊要求,很多贫穷的地方反而适宜种植三七。贫困地区中草药种植的效益相比于传统农作物种植是很高的。

“扶贫已进入攻坚阶段,要攻克的是‘难贫’和‘深贫’,作为集‘老、少、边、穷’为一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要想在脱贫路上不掉队,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中药材种植是他们最大的希望。”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讲到,“贵州、云南、四川等偏远地区工业较少,但生态环境优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无公害药材生产,形成产业扶贫工程的典型示范,将为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起到重要作用。”

“中草药产业扶贫的一个重点是要无公害,达不到无公害,不符合市场准入标准的种植不仅不利于农户脱贫致富,反而容易使他们陷入深度贫困造成的问题。” 陈士林说,“适宜三七生长的种植地往往是一些欠发达地区,因此,发展和推广高品质、无公害的三七种植业,对扶贫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三七产业扶贫来讲,科学规范种植、因地制宜推广才能做到丰产又丰收,这也是扶贫的关键。”

(责编:张玫、张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