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乡春来早——广州军区善后办精准帮扶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坪源村脱贫纪实

2019年04月12日09:26  来源:人民网-扶贫频道
 

草长莺飞四月天,又是一年好时节。

清明刚过,喜报即来。经广西自治区评估并批复,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坪源村实现整村脱贫。作为一个全村超过三分之一的人为贫困人口的扶贫“大户”,坪源村的脱贫之路充满艰辛与智慧。回首来路,村总支书记周继富难掩激动,连声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广州军区善后办的大力帮扶、全程助力。

作为第三方的军队单位,是如何在扶贫攻坚的战场上发挥作用干出成效?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坪源村,寻找精准扶贫背后的数字“密码”。

2016年9月,定点帮扶正式启动 郑希胜/摄影

一张施工图

站在村头路边望去,油菜花点缀田野,雨后的瑶家村落格外秀丽。

该善后办政治工作局主任刘元亮指着村中穿行的道路、村口崭新的党群服务中心、房舍间夹杂的篮球场,一一介绍他们于哪一年建成,作用功能如何。刘主任成竹在胸的介绍,让眼前的山村乡景仿佛带上了规划设计的标注,发展变化的脉络清晰可辨。

在泥土清香中走进村寨,瑶家老乡们一下子就围拢过来,互相打着招呼。新华乡党委书记周强解释,部队工作组不仅每次来都会来村里转一转,到农户家走一走,还曾在村里长住过,和村民早就相熟了。原来,2016年确定坪源村为扶贫对象后,这个善后办为贯彻党中央精准脱贫要求,既要真扶贫,更扶真贫,多次派出精干力量组成工作组,到坪源村进村入户调查摸底、跟踪问效,每次都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住在村西的唐大爷至今感慨,解放军同志就住我们农民家,工作认真,干活仔细,有事帮手,临走还交足伙食费,真是咱人民的子弟兵啊。

底数清换来了规划准。307户1338人,工作组一户不落,一人不落,不仅掌握了第一手的贫困情况、致贫原因,更是从村子“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先天局限中发现了“山清水秀地平整”的后发优势,逐步形成了“依托政府发力、军地联动协力、激发群众内力、发挥优势助力”的扶贫思路,并根据实际需要拿出了16个项目的精准扶贫“施工图”,内容涉及基础建设、医疗援助、产业扶持、经济救济等多个方面。

彼时,部队面临改革调整、任务转换,这些美好的设计能不能最终落实?面对政府和群众的疑虑,时任善后办领导承诺,军队虽然是第三方,但上了阵就要打胜仗,老乡不脱贫绝不收兵,这张蓝图一定抓到底。3年来,善后办的党委班子换了一茬又一茬,主官也换了两任,但他们始终坚持按“图”施工,把扶贫工作作为党委工程、主官工程来推进,一任接着一任干,保证了扶贫工作不断线、不跑偏。民生事、产业路、助学策……一点点从设计变成了现实。

走在平整的水泥马路上,村民们赞不绝口,他们形容这条4.6公里长的村道是“连心路”,一条路串起了7个自然村,彻底改变了以前“货卸村口、人背马驼”的历史。善后办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条路分阶段修了2年,不管领导怎么调整,都做到了既定规划不变、质量要求不变。

“脱贫不返贫,帮扶帮到底,今年,我们的重点是继续培植村集体经济、搞好医疗支持和村小学的翻新改造,把脱贫成果巩固住,带动老乡一起奔小康”,政工局刘主任几年间先后换了2个岗位,但善后办领导一直让他主抓扶贫,工作的连续性让他对未来信心十足。

走访民营小企业寻找产业发展对策 唐黎华/摄影

两条种养路

水泥马路穿过村落,延伸到山林的远方。春天的田野绿意勃发,马路两旁的田地泛着耕作过的清香。

“这是第一期300多亩的中草药种植园,现在种的是大天冬和郁金”,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毛卫给我们介绍。果然,地垄里冒着一枝枝“筷条长”的小苗,路旁隔不远还能见到一个个搭着铁皮顶棚的工间。

对农民来说,脱贫致富的根基始终是农村、道路始终是农业,必须在青山绿水里寻找发展机遇,这是该善后办最初的扶贫指导思想。几年来,他们把目光紧盯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积极介入、主动作为,助力坪源的农业产业发展。

早在扶贫攻坚之初,他们就听说地方一家中草药生产企业有意在山区建一个种养基地,但对路、水、电等薄弱的基础设施存有疑虑,他们就主动联络企业和政府,三方现地沟通、共同谋划。“只好筑好巢就不愁金凤凰,配套设施完善了,对土地有需求的企业自然闻讯而来”,扶贫联系人罗科平这样介绍善后办的初衷。认定方向,他们在村路的基础上延伸出几条产业路,把水泥路修到田间地头,并协调架通水电,对土地进行平整。很快,在企业和政府的配合下,中草药种植园就建了起来。

为了让村民在种植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又帮助村里建立了3个种植合作社,把重点贫困户纳入其中,让他们既可以享受土地出租的固定收益,还可以获得在种植园出工的工资和药材销售的利润,合作社的39户贫困户当年就实现了脱贫摘帽。唐春华便是其中之一,他原来一直在外打工,回乡后不仅参加了合作社,还因为懂管理会电脑,成了种植企业的“编外员工”,经常帮着处理各种业务,第二年,他不仅脱了贫,还盖起了新房。

山地耕作有了新方向,水田种养能不能找出新思路?善后办扶贫工作组多方收集信息,发动村民积极提建议、想办法。很快,一条“稻+虾+莲+鳅”混合种养的模式摆在了案头。面对村民的犹豫,村委会副主任、贫困户唐成佑自己带头,承包了150亩水田种稻养虾,当年就获利。

循着轰隆隆的机器声,记者找到了唐成佑。原来,赚了钱脱了贫,他决定继续投入生产,在善后办请来的养殖专家的建议下,正对稻田进行工程改造。“带头就要做个好示范,这样大家才有胆量跟进,今年就有不少村民打算跟我学养虾”,他进一步向我们解释:“我们农民离不开土地,山地、水田这两条路子都走通了,不仅脱贫不愁,致富也有了希望。”

中药园种植的中草药丰收 唐黎华/摄影

三项扶贫策

春雨丝丝随风而落,虽已不再寒冷,但仍带着凉意。

村民们却冒着小雨,热闹地围在村委会门前的操场上。原来,是解放军的军医又来义务巡诊了。从建立帮扶关系以来,这个善后办已经协调解放军第924医院先后3次派出医疗队送医送药,还先后捐赠了价值30余万元的药品、器材。

善后办保障局局长蔡泽峰介绍,这趟来不仅是例行巡诊,还带来了一份管长远的“协议”,由善后办与军队医院协作,对乡卫生院进行技术帮带和设备帮扶,为群众打造一支身边的健康“保障队”。

而这一想法,正来源于扶贫攻坚实践。在帮扶过程中,他们根据村里因学、因病、因生产条件限制致贫人数较多的实际,选定了“扶基础设施、扶文化卫生、扶救济援助”三个主攻方向。先后围绕改善民生、设施帮建、助学兴教、医疗援助等项目投入780余万元,通过三年的攻城拔寨,先后帮助282户1237人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降到了2.6%以下。

为了证明所言非虚。村干部特意找来三户脱贫代表。

唐治常、周万龙父子原来一直在外务工,但收入微薄。善后办对村里的饮水、蓄水和灌溉进行系统施工后,改变了大部分田地易旱易涝的现状,父子俩也从中发现了商机,他们通过扶贫贷款购买了种鸡种鸭,不到一年,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不仅脱了贫,还成了富裕户。

钟盛珠的经历更是让在座的人都竖起了大拇指。她爱人患腰椎疾病长期医治,家里欠下不少外债。在善后办的协调下,钟大姐的爱人住进了军队医院,不仅治好了病,还通过新农合报销了大部分费用,现在已经能够正常参加劳动。搬开如山的生活负重,迸发出美好生活的不懈动力。钟大姐带着全家上山开荒,靠着双手刨出了10亩山地,全部种上了脐橙、三华李、桃子树,去年就开始挂果。她风风火火的干劲赢得了全村的赞誉,不仅脱了贫,还被村民推举当上了村妇女主任。

钟书才家的故事只是全村22户因学致贫成功脱贫的一个缩影。该善后办几年来坚持开展“扶一校、助一人”活动,先后投入30多万元改善村小学教学条件,整修饭堂、厕所、跑道等设施,捐赠图书、学习和文体用品4000多套,并发放助学金17万多元,资助了76名贫困在校大、中学生。钟书才的女儿钟慧英正是其中一个,大学毕业后在上海进了一家外贸公司,全家生活也蒸蒸日上。

越聊气氛越融洽、带出的故事越多,脱贫户的感激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洋溢在他们每个人的脸上。

在采访中,该善后办政委杨杰对记者说:“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的帮扶虽不能立竿见影,但却是能改变贫困面貌的治本之策,也是阻断返贫和贫困代际传递最有效的方法,军队参与扶贫,就是要盯住‘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坚持‘久久为功’的精神和劲头,啃硬骨头、打攻坚仗,真正把人民军队的宗旨写到人民群众的心头,把党和国家的温暖传递到少数民族群众的家家户户。”(唐黎华)

(责编:张玫、张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