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穷滩区的百姓要搬新家了

2019年02月14日08:23  来源:农民日报
 
原标题:咱穷滩区的百姓要搬新家了

以前,开河村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城里人是一等人,农村人是二等人,而滩里人只能算作三等。”每次外出,乡亲们灰头土脸,浑身黄河泥土的形象,经常遭人开涮讥讽。“这次搬迁我最关注的是配套设施,水、电、暖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医、学、养配套服务功能完善,咱滩区老百姓距离新生活越来越近了。”山东省高青县黄河滩区常家镇开河村王京信说出了众多滩里人的心声。现在自己从“三等人”一下子变成了“一等人”,王京信有说不出的高兴。“新建的社区就在县城边上,与学校只隔着一条马路,附近还有超市、医院和公园,一下子撵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以后我走路再也不用总是低着头了。”

山东省高青县常家镇五合庄村是距离黄河最近的一个村子,村北500米就是汹涌的黄河水,村南一条坎坷的乡间路蜿蜒通往堤外,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个村与世隔绝。

与黄河比邻而居,水患成为村民的切肤之痛。72岁的李延铭扳着手指头说:“以前黄河水三年两决口、十年漫八年。尤其是1976年那次最严重,让整个村庄被淹、家园被毁、庄稼颗粒无收。”

为了躲水,李延铭一辈子不停地拉土垫台、修屋盖房,如今他家的屋台已高出地面10多米,与西侧的老屋屋顶几乎持平。不仅如此,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吃水难、浇地难的现实如同在伤口上撒盐,让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更加窘迫。

在整个高青,像五合庄这样位于黄河滩区的村庄共有17个,涉及常家镇、黑里寨镇、木李镇3镇、1443户、5260人。高耸的黄河大堤如同一条延绵不绝的屏障,将富裕挡在外面,将贫穷牢牢地禁锢在堤内,集中连片的贫困区成为乡村振兴、脱贫奔康的短板和洼地。

2017年,迁建喜讯传滩区,李延铭翻箱倒柜找出10多年没再摸过的二胡,坐在黄河边咿咿呀呀地拉了一宿。“我是黄土都快埋到脖梗儿的人了,没想到老了还能搬出这穷滩区,住上小洋楼。”这个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照进了现实,让老李感觉生活更有奔头了。不到一年时间,李延铭到滩外的次数比他前半辈子加起来都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到政府为他们新建的社区里看看新房的进度。

为了方便搬迁群众生产生活,高青县将滩区迁建工程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外迁安置社区向县城或镇政府驻地集中,同时住宅楼建设采取“6+1”模式,一层为车库,便于群众存放农机具等设施,2-7层为带电梯住宅,是目前全省唯一可办理不动产权证的滩区迁建房,即契合了滩区群众对城镇化生活的向往,又能最大限度增加搬迁群众财产性收入,凝聚了强大的搬迁动力。

1月25日,天刚蒙蒙亮,木李镇白龙湾村的李淑霞就约上同村的几名妇女去县城参加家政培训。如今随着滩区迁建工作的不断推进,滩内人固有的生活模式将被打破。“搬到镇上后,我们村的土地将全部流转出去,再也不用每天灰头土脸地收拾庄稼了,趁着现在这个空档抓紧学点儿技术,等成了城里人,好找一个体面的工作。”李淑霞对将来的生活充满期待。

滩区迁建不仅仅是迁和建,群众增收、脱贫致富才是极终目的。滩区迁建的老大难问题就是如何解决群众就业,高青县在规划外迁安置社区时同步考虑就业,安置社区选址优先考虑周边生产生活配套,依托经济园区、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加工业等产业条件,分别制定了产业培育规划,确保群众迁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常家镇安置社区选址县城规划区以内,紧邻经济开发区健康医药产业园;木李镇安置社区靠近得益乳业种养结合高端奶业基地,黑里寨镇安置社区配套特色种植产业基地,搬迁入住后群众均可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与创业。

看着正在进行整体装修的新楼房即将竣工,李延铭的二胡拉得更起劲儿了。他还发现,自从五合村要搬迁到新社区的消息传开后,村里原先一直落单的小伙子成为姑娘们的“抢手货”。站在未来的新家园内,李延铭说:“真的跟做梦一样,咱滩区老百姓的几代人的期盼就要实现了。等明年搬进新楼,小伙子们结婚时,我一定要拉一首《花好月圆》祝福他们,也赞赞俺们的新生活。” 王克军  记者吕兵兵

(责编:张玫、张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