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滦平:光伏“点亮”贫困村 苗木“带活”困难户

吕骞

2019年01月24日20:53  来源:人民网
 

河北承德滦平县平坊乡于营村孙国忠与他的新家 人民网吕骞摄

敞亮整洁的新房里,河北承德滦平县平坊乡于营村村头的孙国忠老两口正在洗床被,这是新年前的大扫除。北方小村的冬日阳光明媚,映在老两口的笑脸上,这笑容来之不易。

这里地处燕山山脉,交通不便,于营村辖区85%以上为山坡地,加之缺乏水源,于营村村级经济发展缓慢,是平坊乡贫困村之一。2014年,全村贫困户101户,贫困人口316人, 贫困发生率36.11%。

孙国忠老两口都身有残疾,老孙二十年前一只腿因病截肢,老孙媳妇也多年前因病失聪,丧失了劳动力的一家人就此陷入了贫困。

“感谢村里的光伏项目,让我们脱了贫,村里还帮我翻修了新房。”在于营村,同老孙家一起脱贫的共有92户、296人。截至到目前,于营村还剩1户、2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仅0.22%。

不到五年时间,贫困发生率下降35%,在于营村第一书记吕晓勋看来,发展村域产业是脱贫关键。

2017年,于营村与滦平晶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对接,引进了总投资4.5亿元的60MW(兆瓦)林光互补光伏扶贫发电项目;2018年,碧桂园集团又在于营村租用25.45亩土地,发展白蜡、国槐等苗木种植。

“建立适合本村的内生动力系统,是驻村干部、第一书记需要深入思考、提前谋划的重要问题。”这是吕晓勋对6个月驻村扶贫工作的观察和思考。

光伏“点亮”贫困村

孙国忠家墙上的《精准脱贫结对帮扶连心卡》 人民网吕骞摄

贴在老孙家墙上的《精准脱贫结对帮扶连心卡》显示,2018年孙国忠老两口总收入15145.94元,其中来自县级光伏受益以及合作建光伏受益就有4200元。

这是2018年落地的60MW(兆瓦)林光互补光伏扶贫发电项目带来的红利。于营村利用产业扶贫资金12000元与光伏企业合作,带动全村18户2018年未脱贫户,当年受益1200元,未来每年将提高到3000元。此外,这18户还可享受县级光伏受益,每年3000元,持续20年,实现光伏扶贫项目产业覆盖。同时,滦平晶润还为村里安装200千伏变压器、315千伏变压器各1台。

60MW光伏扶贫发电项目光伏板 人民网吕骞摄

晶润能源董事长张勇向记者介绍,该扶贫发电项目由北京中科新润投资建设,华能集团下属公司华能天成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提供融资,项目总投资金额4.5亿元;项目由中国电建集团贵州工程有限公司设计、建设,这也是中国最大的新能源EPC总承包商。

“承德地区年均发电利用小时数1350小时,光伏区年均发电8000万度,25年年平均收入4000万元左右,企业年均利税1000余万元,前10年光伏发电收入,将全部用于支付扶贫资金和融资本金、利息。”

于营村村民家中的合作建光伏项目 人民网吕骞摄

张勇介绍,项目参与地方精准扶贫攻坚工程,项目装机容量60兆瓦,以每30千瓦带动一户贫困户,可带动2000户国务院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每年获得扶贫资金3000元,共600万元。2018、2019年扶贫资金1200万元,已支付至滦平县扶贫办,并发放到贫困户手里。今后每年,将按照滦平县政府要求支付扶贫资金,持续扶贫20年,累计支付扶贫资金将达1.2亿元。

除此之外,光伏项目的建设,还起到了“一地生多金”的效果。

“山场原本荒芜没有经济收入,因光伏电站建设可增加村民土地租金收入,以每亩每年100元承租25年,村民出租山场,最少的一户也有30亩,至少可增加年收入3000元。”张勇介绍道,电站还优先雇佣村里贫困户进行光伏厂区运维,进行光伏组件清洗、除草等工作,对于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可雇佣其子女或亲属务工,增加贫困户收入,带动贫困户就业。

于营村8组社员康瑞芝今年62岁,二十多年前家属因为脑血栓丧失劳动能力,拉扯大两个小孩、养活一家人的重担就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

康瑞芝原本借钱买了个板车在滦平卖水果,一个月平均收入能有2000块。“现在我回到村里,在光伏电站上班,管大家一日三餐的伙食,一个月也能挣3000块。”康瑞芝说着有些激动,“现在真是好,不用上外头打工在跟前就把钱挣了,还不耽误家务活,我去串门大家都羡慕我们村里的光伏扶贫项目好。”

张勇透露,未来公司还将规划、建设平坊乡农光融合发展产业园,利用光伏板下及未布置光伏组件区域进行中草药种植,使土地达到再利用,租赁土地积极发展设施农业。

“整体来看,光伏扶贫项目通过流转土地的租金收入、扶贫资金入股分红收入、企业雇佣农民的工资收入等渠道,预计可使平坊乡于营村100户、300人受益。”张勇对光伏产业扶贫的未来充满信心。

苗木“带活”困难户

碧桂园苗木培训示范基地 人民网吕骞摄

在光伏电站的旁边,是一片整齐的国槐林,这里是碧桂园的苗木培训示范基地。

2018年,碧桂园在于营村租地25.45亩,雇佣23位村民种植白蜡、国槐等苗木,其中就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10人。

“一是通过租赁土地使村民得到租金,二是提供村民家门口稳定就业及临时就业,三是提供免费的苗木技能培训,让村民掌握苗木的种植管理技术也可以自己去发展苗木产业。四是2019年计划实施苗木分产入户,利用村民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发展庭院经济,让愿意开展苗木产业的人增加一份收入。”碧桂园滦平扶贫团队负责人王越超这样总结苗木基地的扶贫模式。

他介绍,碧桂园精准扶贫的主要特色是“造血式”产业扶贫,截至2018年底,碧桂园已在12个帮扶县推广,种植面积近2000亩,累计帮扶贫困人口超5000人。

于营村苗木基地最多的时候用工量能达到每天20多人,但令王越超印象最深的是齐阿姨。“齐阿姨两个孙女因病先后夭折,治病期间家里欠了外债,通过在苗木基地务工每月能有2500元的收入,减轻了一些家里的负担,其次苗木基地离齐阿姨家也不远,齐阿姨中午还能利用休息时间回家照顾家人。”

对于未脱贫人口中的“硬骨头”,王越超认为,需要联动政府对各个村镇的“深度贫困人口”进行聚焦。

12月14日,碧桂园李冬看望孙佳美孙嘉俊姐弟

于营村的一户双孤儿家庭孙佳美、孙嘉俊,两个孩子是同父异母的姐弟,母亲都相继离开,父亲去世,两个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两位老人年纪大身体患病,劳动能力弱,这也是于营村唯一未脱贫的一户。

“通过跟吕晓勋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朱广勇、村书记陈永沟通,我们制定一户一策,就是针对他们的帮扶计划。”王越超表示,一是产业上,提供了苗木基地用工的帮扶,两位老人只要有时间随时可以来苗木基地务工;二是两个孩子方面,通过碧桂园教育扶贫的“五个一”助学活动进行帮扶,碧桂园承德片区执行总裁李冬与他们结对,通过家访、书信交流等帮扶。

王越超认为,扶贫要由心开始,只有真真正正的了解了建档立卡户的情况,才能制定最有效的帮扶机制,作为社会企业也要紧跟政府的扶贫步伐,致力于做政府扶贫的有益补充。

“让困难群众早一天脱贫、早一天过上好日子。”平坊满族乡党委书记韩树行表示,这是总书记的嘱托,也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责编: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