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不忘初心 喜看老区“黄土变成金”

2019年01月17日10:43  来源:安徽日报
 
原标题:安徽:不忘初心 喜看老区“黄土变成金”

   让老区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使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把大别山等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作为首重。“众人一样心,黄土变成金。”参加两会的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围绕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展开热议。

  老区打响“当头炮”,脱贫更上“一层楼”

  “老区脱贫打响‘当头炮’。”省人大代表彭代高接受记者采访时,抬起拳头兴奋地说,“我所在的潜山市也将紧随首批‘摘帽县’的步伐,‘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2018年,大别山革命老区岳西等四县区“摘帽”,创造了很多可复制的经验,为其他贫困县立下了标杆。

  开了好头,还要更上一层楼。“牢记嘱托,不忘初心。要盘活红色资源,促进老区振兴发展。”省政协委员付新安建议,大别山区三省及十市可以建立协作联动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介开发红色资源。建立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与周边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地部队、城乡社区的共建共享机制,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鼓励党校到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引导中小学生定期参观革命旧址。依托革命文物资源,推出更多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旅游体验项目,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丰富红色旅游文化内涵。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把革命老区精神转化为脱贫动力。省人大代表彭代高的另外一个身份是潜山市塔畈乡体元村支部书记,他对老区脱贫有着较深刻的体验。“弘扬老区精神,激发脱贫动能。”彭代高认为,要以尚未脱贫的贫困村为主战场,进一步加大攻坚力度,把扶贫开发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村级党组织真正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领路人。

  打造产业“铁抓手”,龙头带动“跑得快”

  产业是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铁抓手”,产业扶贫是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造血”工程。2018年以来,我省大力实施“四带一自”产业扶贫、“三有一网”点位扶贫等模式,到村、到户产业扶贫项目覆盖率分别达100%和98.71%。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省人大代表吴伍兵是宿松县的一个脱贫“火车头”,去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他曾用6年的时间,在当地流转荒山6.9万亩,栽培油茶454万株,让12500多户贫困户因油茶受益,近6000人成功脱贫。“不少革命老区贫困县适合种植油茶。”他建议,因地制宜,大力推广油茶产业。通过政府扶持、企业带动、村民入股等模式,在革命老区做大做强油茶产业,让更多贫困户受益脱贫。

  老区产业相对薄弱,要善于借风使力。省人大代表彭代高建议:“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带动村集体、村民增收脱贫。央企、规上企业等有较强的技术和市场优势,让这类企业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具有更强的脱贫带动作用。”

  “发展产业重在突出特色。”省政协委员戴夫建议,在精准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资源、劳动力、技能等产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逐村逐户指导选择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持续性的产业。用好电商平台,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合作共赢机制,选择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聚集区,打造“互联网+扶贫”示范区,建立“一村一品一店”模式,将企业资源、精准运作与脱贫攻坚融为一体。

  真抓实干“补短板”,建立健全“保障网”

  多年来,我省通过“抓金寨促全省”,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就。但受各种因素影响,老区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自然资源比较匮乏,生产条件也比较落后,老区脱贫攻坚难度大。

  “留不住人,缺乏人才是贫困地区的一个短板。”省人大代表吴松青建议政府专门制定老区医疗、教育、企业管理等急缺人才的培训计划,通过“掷地有声”的政策支持和“真金白银”的财政支持,不仅为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揽人才、用人才,也为乡村振兴做好人才储备。

  省政协委员陶然亭表示,老区在实施脱贫攻坚过程中,不免会遇到一系列法律问题。因此,应当在实施脱贫攻坚的进程中同步推进法律服务,让贫困群众享受到高水平的法律服务,从而让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陶然亭建议,可以邀请法律专业人士提供咨询意见,对重要的工作请专业人士全程介入,并出具法律意见。同时,依托已有的基层法律服务体系开展工作,提高法律服务能力、水平,解决贫困群众的后顾之忧。

  省人大代表蒋占阳是亳州市谯城区魏岗镇巨亿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他致富不忘乡邻,先后带动1000多人摆脱贫困。他的“托羊所”减少了当地及周边贫困户养殖风险,保障贫困户获得了稳定的收益。他认为,让老区贫困群众脱贫,不仅要为群众自身建立“保障网”,也要通过政策保险和商业保险为群众的房产、家畜和经济作物建立“保险网”,让每一个贫困群众稳脱贫不返贫。

(责编:蒋琪、张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