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战旗村:打造改革开放的“乡村振兴样本”

2018年12月11日08: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四川成都战旗村:打造改革开放的“乡村振兴样本”

入冬后的巴蜀大地寒意渐浓,位于成都市西北部的郫都区战旗村却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在一个名为“乡村十八坊”的文旅综合体内,游客们与经营作坊的村民讨价还价……这个面积仅2.1平方公里的小村庄,因创新土地经营、充分发掘土地价值,逐渐成为改革开放的“乡村振兴样本”。

“40年前有谁穿衣服没补丁,现在谁把衣服穿烂过;40年前很多村民住的还是茅草屋,现在都是‘联排别墅’……”12月初,谈及40年来的巨大变化,战旗村村支书高德敏非常感慨。

变化从战旗村在土地上“做文章”开始。在2003年、2006年和2007年,战旗村三次实行土地整理集中,共整理置换出土地440.8亩。2007年又通过拆院、并院的方式,整合节约出208亩建设用地,将其挂钩到县城城区使用,利用其预期收益融资9800万元(人民币,下同),用于土地整治以及新型社区建设,实现了土地收益1.3亿元。

2015年,郫都区被列为全国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战旗村抓住机会,将原属村集体所办复合肥厂、预制厂和村委会老办公楼共13.447亩闲置集体土地,以每亩52.5万元的价格出让,收益超700万元。这次行动被称为四川省敲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也从此打开了社会资本、民间资金有序进入农村土地“市场”的大门。

“土地的创新经营使战旗村每一寸土地的价值都得到了大幅提升。”高德敏表示,被整理出来的土地除了用于村民集中新居建设,其余土地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企业和项目落户,战旗村集体经济从此风生水起。

这些企业和项目的落户为农民带来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被称为成都“普罗旺斯”的“妈妈农庄”,是四川第一家规模化种植薰衣草的基地,土地受让方在这里建成了集购物、餐饮、娱乐、酒店、文化、创意为一体的特色商业街。

高德敏告诉记者,通过集体土地入市,类似“妈妈农庄”的集体经济产业使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人均纯年收入由2005年的3000余元增长到2017年的26000余元。

“农村集体经济不能就农业发展农业,只有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才有出路。”据高敏德介绍,在农业产业的基础上装填其他项目,从而形成农、旅、文、体、商一体发展格局,已经成为战旗村的“拿手好戏”。

于今年8月开始营业的“乡村十八坊”,是战旗村创新土地经营的最新尝试。这一集产品制作、参观学习、体验销售为一体的旅游商业文化综合体,具有浓郁川西特色的榨油坊、豆腐坊、酱油坊、布鞋坊、竹编坊、郫县豆瓣坊一家接一家地排列着,吸引游客驻足询问。

“以前我们只是在自己家的作坊里生产,现在进入十八坊,有了更大的生产场地,也有了更好的销售平台。”已经61岁的赖淑芳是战旗村“唐昌布鞋”的非遗传承人,她告诉记者,今年年初前来战旗村视察的国家领导人还主动购买了自己制作的布鞋。“而通过十八坊,预计布鞋年销售量可达8000双,工人们的月工资可达3000余元。”谈及未来,赖淑芳充满期待。

在“乡村十八坊”日渐热闹的同时,战旗村正在下一步更大的“乡村振兴”棋。高德敏告诉记者,战旗村未来的定位是研学加旅游,“目前正规划建设乡村振兴博览园,由村集体和市场主体筹备建立的乡村振兴干部培训学院也即将开课,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基层干部”。

(责编:蒋琪、张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