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乡村振兴——村美民富产业兴

2018年11月02日09:08  来源:甘肃日报
 
原标题:【乡村振兴】村美民富产业兴

深秋时节,平川大地五彩斑斓,藜麦笑弯了腰,苹果羞红了脸,玉米棒子堆满了院,秸秆打成了捆,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行走在平川的乡村,随处可见平整规范的高标准农田,四通八达的乡村硬化道路,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夹道而立,美丽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正在平川大地悄然展开。

让腰包鼓起来

近日,甘肃省王家山镇于大川村村民王兴仁老人有个“幸福的烦恼”。这两年来,他养殖的黑毛驴从10头发展到了19头,考虑到他年纪大了,儿子希望他把驴卖了享清福。可看着村里人都靠养驴致了富,老人无论如何也舍不得放弃自己的“驴产业”,甚至想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王兴仁老人为啥对养驴如此执着?原来,包括养驴在内的养殖业已成为平川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平川区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深入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大力发展牛、羊、猪、驴等养殖业。目前,全区黑毛驴存栏量达6000余头,带动贫困户500多户,黑毛驴产业成为精准脱贫的首选产业。同时,不断扩大瓜类、蔬菜、全膜玉米、玉米制种、黑膜马铃薯、中药材、藜麦、林果等特色种植面积,积极探索“电商+专业合作社+快递”等发展方式,农家蜂蜜、土鸡蛋、小杂粮、胡麻油、黑枸杞、羊肉等本地农特产品,搭上了电商的快车道,成了“香饽饽”。此外,平川区还着力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推动农民就业创业,农民收入不断增加。2017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868元。

让环境美起来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返回农村生活,退休干部郭文轩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家乡条件太差,人人都想离开。”郭文轩介绍,现在他的家乡复兴乡甘涝村道路硬化了,村卫生室建起来了,光纤也拉上了,年轻人回来搞生产有前途,老年人也愿意回来养老了。

和郭文轩有同样感受的,还有一直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提起环境的变化,共和镇中和村电焊加工部的张天升感触颇深:“以前农村环境就是3个字‘脏’‘乱’‘差’。现在,干部和保洁员经常上门宣传,区里为每户发了垃圾袋,还有垃圾车定时定点过来收集垃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平川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开展全域无垃圾、国土绿化、污染攻坚战等行动,全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活便利、生态宜居的美丽新农村。目前,全区已建成美丽乡村12个、环境整洁村42个。建立垃圾定期清理、保洁维护机制,以村(社区)为单位划分网格170个,配备保洁人员871人,将环境卫生治理的触角延伸到各个角落。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近20万亩。

让精神富起来

“日子一天天富裕了,老百姓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新时代讲习所开课了,各种文体设施建好了,文艺宣传队也成立起来了,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水泉镇牙沟水村党支部书记王晓琴说。

对生活中的点滴变化,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农民最有发言权。“以往农村攀比、赌博等不良现象让大家既厌恶又无可奈何,现在有红白理事会,有道德讲堂,还评比文明户,农村风气变好了,我们生活也更舒心了。”共和镇毛卜拉村村民张明说。

平川区组织实施以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五星级文明户”创评、文明村镇创建、道德讲堂、志愿服务队、文化广场、好人榜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工程示范点建设,全区61个行政村全部成立红白理事会,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同时,创建文明村镇35个,开办各类“道德讲堂”93所,轮回巡讲1000余次,听众达到8万余人次。成立精神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挂牌成立“新时代讲习所”27个,引导和鼓励农民群众大力弘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时代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和强大的助推力量。此外,成立区乡(镇)村三级文艺宣传队,开展“三下乡”“千台大戏送农村”“送欢乐下基层”、戏曲进农村、农村电影放映等主题文化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了多元化、人性化、精细化的精神文化大餐。

(记者 陈泳 通讯员 张世斌)

(责编:张学娟(实习生)、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