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脱贫攻坚的沁源路径

2018年10月22日18:00  来源:人民论坛网
 

  9月7日,省政府批准沁源县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成为全市首个、全省首批脱贫摘帽县。

  这是在县级申请、市级初审、省级行业部门评价和省级第三方专项评估检查的基础上正式确定的。沁源县综合贫困发生率为0.05%,低于2%的贫困县退出标准;群众认可度为99.18%,高于90%的要求。

  9月14日,市委书记孙大军在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2018年第六次会议上强调,沁源县正式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这是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重大胜利。沁源这场硬仗,打得好!

  沁源县在脱贫攻坚中,走出了一条怎样的路径呢?

  运筹帷幄——把最强的兵力部署到脱贫摘帽上

  去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沁源县认真落实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制”,专门成立脱贫攻坚总指挥部和8个分指挥部,及时调整扶贫办主任,从县直单位抽调具有乡镇经验的11名干部充实到指挥部办公室,与扶贫办合署办公,全面实行早例会、日报告、周通报、月总结、年交账工作机制,逐村逐户逐人进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10月22日,全省贫困退出对标提升现场推进会后,又成立了冲刺脱贫摘帽冬季大会战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县长任总指挥,将全县14个乡镇划分为南、中、北三个战区,分别由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县政协主席担任战区指挥长,其他处级领导担任乡镇片区指挥,蹲点乡镇、统一调度、坐阵指挥。与此同时,进一步统筹“三支队伍”帮扶力量,247名乡镇包村干部、242名驻村工作队长、142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沉到一线,狠抓落实,确保了脱贫攻坚问题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会诊、第一时间解决。实行了工作队长“两天两夜”、第一书记“四天三夜”驻村工作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不拔穷根不撤队伍。

  攻城拔寨——把最多的精力投入到脱贫摘帽上

  实施“增收”工程。重点扶持夏季草莓、脱毒马铃薯、食用菌等65个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人均增收1500元;建设171个村级屋顶光伏电站带动1422人脱贫,户均增收5000元;实施金融扶贫带动2778户脱贫,户均增收3500元;实施生态扶贫带动3421人脱贫,户均增收1700元;提供护林员、护河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和企业就业岗位2400余个。实施“强基”工程。狠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修路155条282公里,改造危房3671户,实施饮水解困工程99处,新(改)建村卫生室71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56个、村标准文化活动室31个。实施“保障”工程。开展教育扶贫“手拉手”活动,实现对全县1335名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与山大附中、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长治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对口帮扶沁源一中、职业中学发展。开展健康扶贫“心贴心”活动,全面打响上门筛查、下乡“三送”、分户施策、合力预防、重点保障“五大战役”,“双签约”服务3.1万人次,享受“三保险、三救助”政策4672人次1379.61万元。实施社会兜底“两合一”工程。将低保标准提高到3616元,惠及3439名贫困人口。实施“双扶”工程。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德相统一,村村开办“绿色沁源乡村小夜校”,经常性为农民上新知课、技能课、新风课,宣传惠民政策,讲解实用知识,培育新风正气;对贫困户子女履行赡养义务的发放孝敬奖,对外出务工励志脱贫的给予交通补助;建立完善“一墙三榜一栏”“沁源好人”“道德模范”评选机制,极大地提升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保障有力——把最好的资源调度到脱贫摘帽上

  在制度保障方面,建立健全了脱贫攻坚例会、民主决策、联席会议、公开公示等制度,制定出台《沁源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沁源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沁源县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沁源县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沁源县驻村帮扶干部管理办法》《沁源县驻村扶贫工作标兵评选办法》《推进产业扶贫确保稳定脱贫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明确冲刺脱贫摘帽冬季大会战期间有关工作纪律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有效指导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加大脱贫攻坚财政投入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在2016年投入1306.02万元扶贫资金的基础上,2017年又投入1.8047亿元,重点保障农村发展产业、饮水安全、危房改造、光伏电站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将市县安排的各类财政资金全部纳入统筹整合范围,同时配套制定相应的资金管理办法和绩效考评办法,对专项资金的安排分配、使用管理、项目效益等情况进行严格验收和全面考评。广泛开展了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文化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等国家政策性的扶贫;同时号召工会、妇联、青年团、残联、文联等群众团体结合各自组织的特点,开展扶贫济困活动。鼓励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体工商户、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采取捐资捐物或定向资助等形式,直接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或改善生活条件。依托沁源县慈善会,统筹各类社会资金4009.65万元,用于各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济困、水电暖管网改造等脱贫攻坚工作。县内沁新、通洲、马军峪、黄土坡、汾西太岳、长沁煤焦、凤凰台煤业等26个煤炭企业累计投资1176.71万元,主要用于村级扶持产业发展、建设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等。全县上下真正形成了“真下功夫抓,真金白银投,真情实感帮,真刀真枪干”良好工作氛围。

  扶志扶智——把最实的培训安排在脱贫攻坚上

  通过教育培训、开阔思维、增长见识、掌握技能,极大地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动力。中共沁源县委号召开设“绿色夜校”,由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乡镇包村干部每周为农户上“新知课”(即学政策、学知识,让村民了解十九大精神、扶贫政策、惠民政策等,努力使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深入人心)、“技能课”(即促产业、促就业,通过传授讲解苗木栽培、种养殖技术、中药材种植、实用技能等,不断提高群众就业创业能力)、“新风课”(即促发展、促和谐,通过宣讲文明新规、健康生活习惯等,着力改善“三容三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激发了贫困户想脱贫、要脱贫的信心和动力)。据初步统计,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3.2万人次,贫困户覆盖面达到百分之百。

  监督到位——把最严的督查体现到脱贫摘帽上

  由县委办、政府办、纪委、组织部、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组成联合督查组,对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实行常态化督查、清单式管理、跟踪化服务,推动工作责任落实。县纪委和组织部抽调专门人员成立督察组,不间断深入各乡镇进行督查,对危房改造、光伏扶贫进展缓慢的6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帮扶不力、网签不到位的56个单位负责人、2个单位的工作队长进行了约谈。加大了对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共发现问题线索12个、约谈18人次、查处5人次。

  巩固成果——把最硬的措施落实到脱贫摘帽上

  今年以来,沁源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紧紧围绕“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战略部署,全力推进脱贫巩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一是坚持脱贫摘帽“五不摘”。将脱贫攻坚“驻村帮扶工作队”更名为“脱贫巩固、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更名为“脱贫巩固、乡村振兴驻村帮扶第一书记”,重新调整职责任务,深化落实帮扶责任,坚持做到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标准、不摘监管。二是全力抓好巩固提升。持续抓好产业发展,按照《沁源县绿色农业发展规划》,继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抓好特色农产品注册认证,实现农产品绿色化、品牌化;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生产“接二连三”,与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持续推进就业增收,在抓好政策保障扶贫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农技培训力度,继续通过实施生态扶贫,政府购买服务,向贫困户提供公益性岗位和企业就业岗位等,多途径促进群众就业增收。持续办好民生实事,制定更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对交通、水利、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工程的投入,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三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坚持三级书记抓、真金白银抓、村企联动抓、超常举措抓、典型引路抓、统筹协调抓和领导到位、规划到位、投入到位、考核到位、农民到位“六抓五到位”,加快完成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5+1”六个专项规划编制,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和重点村建设,着力将绿色沁源打造成“全域旅游大乐园、全域度假大游园、全域康养大田园、全域美丽大花园、全域友善大家园”。

(责编:张桂贵、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