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精准帮扶措施提升产业扶贫质量

2018年10月18日08:23  来源:农民日报
 
原标题:落实精准帮扶措施提升产业扶贫质量

  编者按:10月17日,在全国第5个扶贫日到来之际,2018年扶贫日产业扶贫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以“落实精准帮扶措施,提升产业扶贫质量”为主题,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以及农业农村部牵头制定的《关于实施产业扶贫三年攻坚行动的意见》,研讨交流产业扶贫的好经验好做法,分析当前产业扶贫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强化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到人精准帮扶举措,提升产业扶贫、精准脱贫质量,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支撑。农业农村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余欣荣出席论坛,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副司长杨瑞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马贱阳、甘肃省农牧厅总经济师梁仲科等出席论坛并发言。现将本次论坛部分发言进行摘编——

  担起产业扶贫重任

  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副司长杨瑞华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产业扶贫,今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要坚持开发式扶贫和保障式扶贫相统筹,把开发式扶贫作为脱贫基本途径,造血输血协同,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为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国务院扶贫办与农业农村部正在研究起草产业扶贫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化细化产业扶贫机制。

  加强指导,建立减贫带贫机制。产业扶贫重点是贫困人口的参与,要切实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生产技能,激发贫困人口内升动力,提高产业化组织程度。在发展产业方面要结合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持之以恒发展,不搞盲目跟风。

  突出重点,做好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工作。深度贫困地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难点,做好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工作,不仅有利于加快当地脱贫攻坚进程,而且有利于当地群众融入现代文明,有利于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国务院扶贫办将会同农业农村部等部门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各地也要统筹资源,做好本区域的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工作,助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遵循市场规律,切实防范风险。产业扶贫一定要做足风险研判这篇大文章,对产业发展的事前、事中、事后存在的风险。国务院扶贫办和农业农村部将组织专家指导各地开展产业扶贫风险评估工作,并从中央层面制定技术援助、营销帮扶、企业带动、金融支持等风险防范的办法和措施。

  及时总结经验,展示产业扶贫成果。产业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扶贫案例。国务院扶贫办将继续召开现场观摩会、项目推进会以及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指导贫困地区积极落实产业扶贫的各项特惠支持政策,为产业扶贫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全力做好金融扶贫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马贱阳

  如何做好产业扶贫这篇文章?我们作为金融部门,一直倡导金融政策如何更好服务扶贫产业,从过去单打独斗到怎么带动大家抱团发展。

  专门设立了扶贫再贷款。2016年3月,人民银行设立扶贫再贷款,对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和411个省级贫困县,实行比支农再贷款更优惠的利率。截至2018年9末,扶贫再贷款累计发放3000多亿元,余额1569亿元。

  出台专门信贷政策措施。《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精准对接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金融服务需求,推动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到村到户到人;关于金融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意见》,新增金融资金优先满足深度贫困地区;《关于促进扶贫小额信贷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要点为“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县建风险补偿金”等等。

  完善金融扶贫组织体系。大中型商业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目前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已分别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优化服务网络,进一步下沉金融服务重心,加大涉农信贷投入。

  易地扶贫搬迁金融服务。人民银行制定出台易地扶贫搬迁信贷资金筹措和衔接投放等政策,创新易地扶贫搬迁专项金融债,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通过发行专项金融债券筹易地扶贫搬迁贷款集资金,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向省级投融资主体发放长期贷款,中央财政对贷款给予90%的贴息。2018年6月,联合财政部等印发《关于调整规范易地扶贫搬迁融资方式的通知》,将易地扶贫扶贫搬迁中的专项建设基金和易地扶贫搬迁贷款资金统一调整为发行地方债券筹集。截至8月末,两家行累计发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2288亿元。

  以政策体系保扶贫质量

  甘肃省农牧厅总经济师梁仲科

  今年以来,甘肃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构筑政策支持体系、风险防范体系、工作落实体系,努力提升产业扶贫工作质量。

  构筑政策支持体系。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扶贫政策支持体系。突出产业精准到户,截至9月底,75个贫困县已经到位到户产业扶持资金59.02亿元,受益贫困户66万户。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今年全省贫困县已新引进或组建农业龙头企业158家,累计达到1648家,已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862个,实现了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

  构建风险防范体系。出台了《甘肃省2018-2020年农业保险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积极构建“中央补贴险种、省级补贴险种、市县补贴险种”相互补充的风险保障体系。增加保险品种,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在继续开办现有的10个中央补贴品种和苹果、中药材2个省级补贴品种的同时,新增开办了肉牛、肉羊、高原夏菜等6个省级补贴品种,推进提标降费。将马铃薯、玉米、青稞、棉花、冬小麦5个中央补贴品种保额从平均400元上调为520元,保险费率平均下降2个百分点,并从2019年起将贫困户的保费分摊比例全部调减为10%。同时,开发了保险扶贫专属产品“甘肃省种养产业综合保险”,为贫困户种养产业提供一揽子菜单式保险,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动物疫病、植物病虫害、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造成贫困户种养产业损失的风险全部予以保障。此外,还积极开展市场对接,防止出现产品卖难。

  健全工作落实责任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印发《农牧厅产业扶贫工作责任清单》,形成了产业扶贫“六个一”领导包抓责任工作机制。积极抓点示范,每个产业打造综合示范点(县),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和产业扶贫模式。

  形成电商扶贫的“点线面体”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方建生

  2014年10月阿里巴巴发布了农村战略,推出农村淘宝项目,经过三年,淘宝项目已经形成了1100人的业务团队,覆盖了全国29个省800多个县,拥有3万个村级服务站和近6万人的乡村服务队伍。

  2017年12月1日,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率领阿里巴巴合伙人启动了“阿里巴巴脱贫基金”,2018年初,集团启动了电商脱贫战略,围绕“将贫困地区的优质农产品卖出去”这个核心,集中上行力量和优质资源,把贫困地区的优质农产品卖向全国。

  半年多来,阿里在电商脱贫上已经形成了“点(10个脱贫样板县)、线(100个农业产业链)、面(1000个兴农扶贫站)、体(1个阿里经济体)”的布局和实践。“点”主要指设立的电商脱贫样板县。年初时首选了10个深度贫困县域,集中集团的业务力量和优势资源,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把优质农产品卖向全国。首批试点县域的巴楚香瓜、元阳红米、金寨猕猴桃等十个“优品”脱颖而出。“线”主要是围绕贫困县域的农业产业链建设。推出了“农业品牌成长计划”,打造100个农业品牌。“面”主要是指打造的“兴农扶贫频道”。2017年8月,上线了“兴农扶贫频道”,该频道在阿里巴巴平台上设有3个专享入口,是目前流量最大、质量最优的专属扶贫频道。目前兴农扶贫项目已经覆盖15个省,开通了326个政府官方品牌站。“体”主要指背靠阿里巴巴整个电商经济体。2016年在阿里零售平台上的农产品销售额逐渐形成了全平台、全渠道的农产品电商体系的格局。

  “将贫困地区的优质农产品卖出去”,在9月份的“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期间阿里巴巴平台合计完成农产品销售超3亿件,总成交额超过90亿元,活动覆盖570余个国家级贫困县,44个贫困县农产品成交过100万。

  联村“三变

  ”促“三农”

  贵州省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发起人陶正学

  贵州省盘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自2012年启动建设以来,带领村民探索和实践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入股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产业的农村“三变”发展模式,在产业链上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机制,带动核心区8个村11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962人全部脱贫。

  盘活存量带动增收。从2012年开始,按农户以土地和资金入股参与合作社经营的发展新模式,形成了“三变”改革的扶贫新途径。采取“公司+合作社+村委+农户”的模式,最大限度盘活可变资源、激活入股链条,不断拓宽群众的增收路径。先后将核心区8个村的10.68万亩生态林、湿地、水面、耕地等自然资源进行量化,变成村集体和农户持有的资产股权。

  整合资源抱团推进。在核心区8村,采取“1+8”的模式,以舍烹村为核心,联合周边7个村党支部和1个园区企业党支部共同组建了六盘水市第一家联村党委。依托联村党委,整合了8个村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成立了娘娘山联村驻村工作队,实现驻村扶贫资源的有效整合、精准利用、科学配置。按照“1+8”的产业合作模式,发展刺梨、猕猴桃等特色农业产业2.18万亩,覆盖农户2950户8875人。

  依托优势创新发展。不断向市场借势,积极引进盘州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盘州农林投公司入驻,与盘州宏财公司深度合作,打造农业产业更旺、旅游功能更优、服务品质更好、带动能力更强的大健康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不断向改革借力,结合盘州“211”(即1家金融机构和1家平台公司整合不低于1亿元资金,帮扶1个乡镇实施项目产业)扶贫模式,与盘州旅文投公司合作,整合资金1.2亿元建设“三变”商业街,将带动973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实现辖区内贫困人口“三变”入股全覆盖。

  科技助推攀枝花芒果发展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王庆煌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热科院在四川攀枝花围绕科技支撑芒果产业发展开展了深入系统的工作,促进当地芒果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了我国“纬度最北、海拔最高、成熟期最晚、品质优异”的芒果产业带,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芒果产业规模快速扩大。目前,攀枝花芒果种植面积已达到34万亩,年产量高达13万吨,比上世纪90年代分别增长了34倍和187倍,从原来的零星种植发展为现在的全市44个乡镇中有38个乡镇种植芒果,形成了十大芒果生产片区。攀枝花的芒果产业辐射到了周边地区,形成50多万亩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晚熟芒果优势产业带,使我国芒果鲜果供应期从原来的8月份延长到11月份,改善了我国芒果鲜果的供应结构。

  芒果产业技术水平持续提升。芒果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芒果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中晚熟优良品种达到77%以上;研发推广了晚熟品种丰产优质栽培技术模式,解决了芒果生产“大小年”,实现了连年丰产稳产,单产水平比2011年提高近3倍,亩产最高达3000公斤;商品果率从2011年的60%提升到现在的90%;创建了芒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3个,其中6个获得农业农村部认证;建成了百亩以上的科技示范园22个,芒果科技示范村3个,实现了芒果产业的区域化、良种化、标准化。

  当地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17年,全市芒果种植农户约5万户,初步具备家庭农场适度规模条件的芒果种植大户约200家,总产值达35亿元,芒果成为攀枝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作物和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以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彝族村为例,该村在没有种植芒果前,村民只懂种菜养猪,是全市最贫困的彝族村之一。

  特色当家产业成脱贫门路

  湖南永顺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陈海波

  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推动扶贫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带动全县90%以上贫困人口增收。

  选准当家产业。以打造“山地生态粮仓”为目标,围绕“园、社、水、企、路”配套,发展油茶、优质稻、柑橘等九大特色产业扶贫基地109万亩,建成万亩精品园4个、千亩标准园69个、百亩示范园380个,带动3.41万户13.05万贫困人口增收。

  激发内生动力。注重改变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达12.35万人,每年整合资金2亿元以上用于产业扶贫,累计为符合条件的5112户贫困户发放小额信贷2.17亿元。力量投入上,共派出190个扶贫工作队8060名结对帮扶干部,实现了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电商扶贫上,建成523个电商扶贫小店,2016年以来线上特色农产品销售额3.06亿元,带动4550户1.68万人增收3000余万元。

  突出品牌建设。立足市场,打响了沃康山茶油、松柏大米、溪洲莓茶等知名品牌,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8个和中国驰名商标3件、地理标志商标3件。

  利益联结是保障。采取入股、合作、订单、劳务、租赁等多种形式,分别通过产业园区带动6.25万人、龙头企业带动5.25万人、农民合作社带动11.63万人、家庭农场带动0.32万人、农村致富能人带动0.53万人。

  推进三产融合。先后引进北京上康林、北京资源集团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初步构建了油茶、猕猴桃、柑橘、优质稻等产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带动5.25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建成美丽丽乡乡村村示示范范村村8686个个、、精精品品村村3232个个,,带带动动11..4444万万贫贫困困人口增收脱贫。

  专注拳头产品的三产融合

  燕谷坊集团董事长何均国

  “一手农民,一手市民”,是燕谷坊集团的一贯方针,也是实施有效扶贫的重要路径。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推动互联网+订单农业的发展,由原来的B2B模式走向B2C模式,将大订单化成小微订单。燕谷坊以小微订单和农民结成“一家亲”。燕麦从种到收,公司通过农科单位对订单农户全程帮扶,秋后以高出市场价30%保障收购订单农户燕麦,同时按订单每亩给予18元的收割补贴,每吨给予20元的拉运补贴。春季一纸订单合同使燕麦农户吃了“定心丸”,不愁燕麦卖不出去,不愁价格卖不上去。因为公司让利农户,保障收购,近年来有效地拉动了当地燕麦的市场价。

  2018年,燕谷坊扶贫模式覆盖武川县所有乡镇,共182个自然村923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41户,燕谷坊扶贫贡献率占全县23%。

  发挥武川燕麦的威力,必须融合一二三产业。燕谷坊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研发“双涡流研碾”及“裸燕麦分层破壁”创新工艺,解决了裸燕麦全谷物加工技术的难题,推动农产品价值再造,实现精准加工。燕谷坊产品有20多个系列、近60个品种,包括燕麦胚芽米主粮系列、燕麦膳食纤维、燕麦精油等。产业组合拳使武川燕麦身价空前提升,成功地实现了农产品价值再造。

  燕谷坊始终紧盯着“有机”这张牌。打“两宝”有机牌采取“三管齐下”:首先,燕麦和土豆是武川传统的“两宝”,最适合换茬轮作,“两宝”轮作是发展有机作物、保持绿色生态的有效措施。燕谷坊正发展燕麦土豆一体订单农户,作为有机农业的生力军。其次,公司采用让利收购、补贴、奖励等经济杠杆,倡导施用农肥,巩固和发展有机燕麦土豆订户。第三,强化监察手段,与科研机构联手,从土壤、禾苗、原粮全程监察,保证有机质量。

  脱贫攻坚的“泥河湾”力量

  阳原好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培科

  河北泥河湾酒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农作物种植、农副产品购销、电子商务服务、物流配送等于一体的民营企业。2006年,公司承办了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程;2012年至今,连续6年担当阳原县“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配送企业;2016年成为阳原县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项目实施企业;2018年公司通过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致力于电商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并专门成立阳原好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承担全县农村电子商务工作。

  2016年,公司实施电子商务全覆盖工程,改建了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在全县建设了265家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涵盖了163个贫困村。

  2017年,阳原县成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借此契机,河北泥河湾酒业有限公司由阳原县好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实施电商推广运营服务,以电商带动农村产业发展为方向,成立了阳原县电子商务协会。为了发挥电商扶贫的作用,2018年,阳原县电子商务协会号召全县电商企业和微商人士参与“一商一户一劳力”精准扶贫行动,走进贫困村与贫困户结对开展帮扶,通过资金扶持、农副产品收购、提供务工岗位、开展培训等多方面多种形式,助力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共享电商扶贫成果。目前,公司已帮扶贫困户4000多户。

  经过团队一年多的精心组织,今年,公司成立了阳原县泥河湾爱心公益协会,积极参与和引导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公益活动,现已发展志愿者达到500人,同时组建了公益微信群,自觉形成了每日一善的好习惯,累计善款10余万元,资金主要用于慰问资助五保户、贫困户、抗日英雄、援朝老兵、贫困学生、残疾人士等弱势群体300多人次。

(责编:蒋琪、张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