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谱写高原幸福答卷

2018年10月17日08:26  来源:青海日报
 
原标题:脱贫攻坚谱写高原幸福答卷

春华秋实,麦浪金黄,青海高原脱贫攻坚激战正酣。

从2014年我国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到今天,五年时间,我省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强力推进,脱贫攻坚正在高原大地上奋力书写让群众满意、让人民幸福的答卷。

高原金秋,从河湟乡村到草原牧区,从田间牧场到学校家庭,从扶贫产业园区到易地搬迁新居,五年时间高原大地发生了太多变化。更多贫困家庭有了“靠得住”的产业,更多山乡百姓有了“搬得出”的底气,更多群众有了“能致富”的本领。

从贫困户到小老板,从山窝窝到盖新房,从易地搬迁到产业扶贫,从旅游扶贫到电商扶贫,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五年来,各村各乡准确着力,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带领众多村民,腰包变鼓,干劲十足奔向脱贫致富路。

攻坚基础全面夯实

“曾经,相依为命的母亲重病,我也是刚刚走出校园,万般无奈下才向政府递交了贫困户申请书,现在自己有了稳定的工作,两年的精准扶贫也让家里情况有了改善。我还年轻,能自食其力,现申请退出贫困户序列,把有限的名额留给更加需要的帮扶对象……”

2018年新年伊始,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尕海镇党委书记李学兵收到了一封“特殊”的申请,尕海镇陶哈村二社贫困户孟根其木克主动要求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序列,不再享受包括低保、生态管护员等一系列扶贫政策。

金秋的红叶点染高原,收获的喜悦溢满心头。此时孟根其木克对未来充满着无限向往:“前些天我和老公去看了新车,我这个曾经的‘贫困户’今后也要开着车,在幸福的大路上飞驰了。”

彼时,省政府批复并发布公告,批准2017年度计划摘帽的平安区、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刚察县、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和天峻县7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县。

“截至目前,我省已有13个贫困县、区、(行委)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省扶贫局局长马丰胜介绍。

这是一份凝聚着心血和汗水的成绩单,亮眼的成绩背后是全省上下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的速度、力度与温度。

增投资。2013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1.5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1.95%;其中,落实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2.8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9.6%。

稳政策。配套颁布“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十个行业部门”脱贫攻坚专项方案,形成了贴合我省实际、具有青海特色的“1+8+10”脱贫攻坚政策体系。

这的确是一场攻坚战,2013年以来,全省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0.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6.4%下降到2017年底的8.1%,首次降到个位数。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5364元增加到2017年的9462元,年均增长11%,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产业、行业扶贫持续加力

寒露前后,正是秋收的关键时节。湟源县自2013年开始种植当归、黄芪等中药材,通过几年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公司+基地+种植户”的合作模式。

“公司与广大种植户签订订单种植合同,采取年底分红机制,将种植户利益放在首位,不仅大大降低了农户的种植风险,同时对农户脱贫增收的效果也十分明显。”据湟源县泽农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胡耀峰介绍,今年由于种植技术得当,带动农户数量多,种植药材连片成规模,产量也会比往年高。

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如何攻克成功扶贫的关键一关,需要大力量、真本事。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这项必答题的首要考量指标,是实现永续脱贫的根本之策。五年来,我省紧紧围绕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造血”能力这个根本性问题,加大产业扶贫力度,通过产业带动、创业支持,生态扶贫等方式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提升造血功。

同时大力发展扶贫新业态,在29个县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工程,在208个村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全省累计实施光伏扶贫项目720兆瓦,产业扶贫方式更加多样,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更加多元。

行业扶贫持续加力,民生短板不断补齐。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的重要工程来抓, 2016年以来,精准锁定居住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地区的5.2万户20万农牧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34万户11.89万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十三五”搬迁任务的91%。

始终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全面落实西宁、海东两市贫困家庭和藏区六州全部学生15年免费教育政策,每年约80万名学生从中获益;充分利用对口支援和东西协作机制,采取异地办班方式向东部发达省市输送农牧区学生9500余名;深入推进“控辍保学”工作,坚持杜绝因贫辍学现象发生,2.36万名辍学生重返校园,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2%。

始终把健康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实行“六减十覆盖”政策举措,将大病集中救治扩大到14个病种,大病医疗保险起付线由5000元降至3000元,织密了基本医疗、大病保险、民政救助、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四道保障线,扎实开展“三个一批”健康扶贫行动,贫困人口住院费用自费比例下降到平均6%,同期因病致贫返贫人口由7.8万人减少到3.8万人。

脱贫合力更加凝聚

10.9万名党员干部与16万贫困户结对认亲,13家中央定点扶贫单位、2500家省市县定点扶贫单位与1824个“三类村”建立了帮扶对子,428家民营企业(异地商会)与577个贫困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4.5亿元;

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山东、浙江六省(市)累计落实援青资金79亿元,其中83%的资金用于民生项目和扶贫开发;

强化东西扶贫协作力度,争取辽宁、江苏援青资金4.78亿元,有力助推了全省扶贫脱贫进程;

2014年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开展“扶贫日”活动要求,多种形式凝聚社会帮扶力量,共收到各类社会爱心捐款捐物折价达到2.5亿元……

五年来, 我省将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作为脱贫攻坚的有力举措,建立了各级干部联点、定点帮扶、结对帮扶、“一联双帮三治”等工作机制,实行挂钩扶贫。

10月12日,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捐赠的国内最高海拔光伏扶贫电站——玛多4.4兆瓦光伏扶贫联村电站正式并网发电,成为我省“十三五”首批471.6兆瓦村级光伏电站建设中率先建成并网的电站,电站收益将惠及玛多县11个贫困村628户1686名贫困人口。

“建设玛多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既是国家电网公司定点扶贫的暖心工程,更是支持玛多县通过产业扶贫实现从‘输血’到‘造血’转变的又一利好工程。”玛多县副县长张强说。

打赢脱贫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必须凝聚全社会的力量。也正是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脱贫攻坚不再是扶贫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的“大联合”。

今年年初以来,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惠源路的惠山区粮油应急保供点人头攒动,顾客们都是冲着这里新供应的来自海东市乐都区的特色农产品而来。

“蒜、青稞、土豆、藜麦等来自高原上的农作物深受无锡市民欢迎。这一次惠山区为乐都区当地农产品提供销售平台,目的就是让特色农产品走出高原,帮助农民提高收入。”惠山区粮食局负责人说。

青海的高原特色农产品摆上江苏市民的餐桌,江苏的企业家们入驻青海大展拳脚,这是现在苏青亲密关系的生动体现,也是双方关系从单向帮扶到合作共赢的真实写照。

(记者 孙海玲  图片均由记者 孙海玲 摄)

(责编:刘雅婷(实习生)、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