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陕西在行动——扶贫先扶志 致富先治心

——泾阳县加快补齐“精神短板”助力脱贫攻坚纪实

2018年09月26日08:49  来源:陕西日报
 
原标题:扶贫先扶志 致富先治心

今年以来,泾阳县坚持把“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理念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通过开展志智双扶、道德讲堂宣讲、脱贫典型评选、实施“爱心超市”、推进普法工作等举措,不断提升贫困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有力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使全县上下形成了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

扶志也扶智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多亏了干部的鼓励和帮扶,让我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心、下定了脱贫的决心。”9月16日,泾阳县桥底镇席杨村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王新说。王新因患先天性弱视,几乎看不见东西。父亲王广庆因意外事故身体残疾,母亲冯桂云既要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还要打零工补贴家用。驻村工作队得知王新家的情况后,一边鼓励他,帮他树立信心,一边联系陕西省城市经济学校,让他参加免费的盲人按摩技能培训。

如今,在学校学习了近1年的王新说:“明年我就可以实习了,先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将来有能力了再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盲人按摩店,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今年以来,泾阳县通过组织开展各类技能培训,从“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着手,着力提高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贫困户“造血功能”,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的工资性收入。

截至9月中旬,全县贫困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451人,实现创业39人,技能培训758人,公益岗位安置208人。

开展道德讲堂

夯实群众脱贫思想根基

7月23日,泾阳县在三渠镇开展了以“建设美丽乡村助力扶贫扶志弘扬道德新风”为主题的道德讲堂宣讲活动。该县退休干部杨志民,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咸阳市劳动模范张恩宽,讲述了自己多年来如何带动基层干部群众参与乡风文明活动的故事;安吴镇龙源村党支部书记刘炜,讲述了自己带领家乡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经历。

今年5月,泾阳县还印发了《泾阳县“扶贫扶志民风建设道德讲堂”2018年巡回宣讲工作方案》,将道德讲堂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效结合起来,聘请老党员组建道德模范宣讲团,深入镇、村进行巡回宣讲,宣传脱贫攻坚最新政策。截至目前,全县已开展了10余场扶贫扶志民风建设道德讲堂巡回宣讲活动。

此外,泾阳县今年还积极开展“善行义举榜”“红黑榜”等活动,持续推进全县移风易俗等乡风文明工作,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评选脱贫典型

培育良好社会新风尚

口镇山底何村第一书记计超,结合村情户情,为该村引进并筹建了200亩的黄花菜产业种植示范基地,将全村除五保户以外的33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到基地带动发展产业。目前,该基地土地已经平整,施肥已经结束。基地建成后年收益可达25万余元。今年7月,计超被县上评为月度“最美扶贫干部”。

县卫计局驻口镇药树村工作队自驻村帮扶以来,积极协助药树村两委班子,为村上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脱贫规划。去年年底,药树村顺利退出贫困村序列。今年7月,该工作队被县上评为月度“最美驻村工作队”。

为了培育良好的社会新风尚,泾阳县今年组织开展了月度“最美扶贫干部及驻村工作队”和年度“最美扶贫干部及驻村工作队”评选活动。截至目前,全县已对30名优秀扶贫干部和10个驻村工作队进行了表彰。

建设“爱心超市”

让精神力量助力脱贫

“积极参加村上劳动、家里打扫得干净卫生……这样的一件件小事,既能上光荣榜,又能获取积分,积分还能兑换生活用品。”9月16日,桥底镇席杨村贫困群众马妙侠兴奋地说。今年6月,席杨村实施贫困户户内卫生评比制度后,马妙侠的生活习惯悄悄发生着变化:她家后院的垃圾堆不见了,门道不放杂物了,屋内干净整洁了。

为有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泾阳县大力推行“爱心超市”普及工作,截至8月底,全县64个贫困村均建设了“爱心超市”。

泾阳县还精心挑选文化、文艺战线骨干力量,深入挖掘典型事迹,精心编排创作出一批反映脱贫攻坚亮点和励志脱贫典型的文艺作品,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精准扶贫”的榜样力量。截至8月底,全县共开展“送文化下乡”演出40余场次、“送电影下乡”60余场次。

推进普法工作

为群众提供法治保障

中张镇新庄村3组贫困群众张新墩,自己身体不好,妻子患有慢性病,女儿还在上大学,生活的窘境让他萎靡不振,稍不如意,他就和妻子吵架。

新庄村司法调解委员会在一次次的调解中发现,尽管家庭矛盾暂时调解了,但张新墩家最本质的贫困问题没有解决。为了帮助他重树生活信心,彻底摆脱贫困,新庄村司法调解委员会工作人员,为他家“量身定制”了帮扶措施,帮助其发展生猪养殖。如今,张新墩家的生猪存栏达到了20余头,他又承包了4亩地准备扩大生猪养殖规模,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为了让贫困群众享受到高质量的法律援助服务,泾阳县今年利用“法律六进”活动,把法律政策送进贫困群众家中,还创新提出“顾问+助理”模式和“法律顾问微服务”模式。目前,全县有18名法律服务工作者建立起微信服务群,为全县64个贫困村174名贫困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累计为基层贫困群众调处、解决矛盾纠纷95件。

(记者 程伟)

(责编:张学娟(实习生)、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