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县脱贫纪:“两山理论”的老区实践

2018年08月23日09:55  来源:河南日报
 

新县脱贫啦!

8月1日,省政府常务会议批准新县退出贫困县。8月8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告了这一重磅消息。

消息传来,将军山颔首,小潢河欢畅,红城新县万众欢腾。新县县委主要领导感慨道:“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论,为新县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让老区致富奔小康走对了路子。”

打造全域“大公园”

仲夏时节,步入新县,青山凝翠,绿水流银,山水之间轻风送爽,万千游人纷至沓来,观山戏水、消暑寻幽。

在周河乡西河村,一条小河蜿蜒曲折穿村而过,河边古树掩映,树下河水清澈见底,游人们无论男女老幼,在水中嬉戏。

小河北岸,一幢幢透着厚重历史气息的百年老屋,挨着被磨得油光锃亮的青石板路渐次排开,原来的民居变成了现在的旅馆、药铺、工艺特产店;南岸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粮仓,被改造成了粮油博物馆、西河餐厅、咖啡馆和村民活动室。

“古村落由清华大学建筑专家设计修复,粮油博物馆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设计的。”西河村委主要领导自豪地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这个昔日穷困破败的“空心村”,变成了如今的“网红村”,“年轻人都回来了”。

几年来,西河村涌现出40多家农家乐和农家民宿,累计接待游客150多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4000多万元,带动1200余名群众就业,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92户325人先后脱贫。

西河村只是新县发展乡村旅游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缩影。通过实施“英雄梦、新县梦”规划设计公益行活动,他们先后邀请全国500多名专家学者来给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做规划设计,突出“一村一特色、一镇一主题”,着力打造“九镇十八湾”的乡村旅游品牌。

“新县发展旅游的原则是,既要保护好乡村原生态,又要按照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和要素做好全面设计和规划,坚持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截断河流、不取直道路,坚决不让村庄成为孤零零的村庄,坚决不让村庄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和土壤。”新县县长夏明夫说,“而且新县的景区一律不收门票,我们要把整个新县打造成一个1612平方公里的大公园,境内的山水都是天然的景观。”

脱贫攻坚开始后,新县立足资源优势,科学确立了“山水红城、健康新县·大别山旅游公园”的产业定位,按照“魅力县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全域景观”的发展思路,以“红色”引领,用“绿色”辉映,借“古色”添彩,坚持用全域旅游的理念发展乡村旅游,把每一个乡镇作为一个景点来构图,把每一个村庄作为一个小品来设计,推动乡村旅游全景化建设、全要素配置。

香山湖畔林冲村,山色青郁,树木葱茏,总投资达5.9亿元的大别山露营公园就建在这里。在新县全域旅游的框架下,露营公园坚持走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之路。项目建设以来,带动周边200多名群众就业,年均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

“这里山美水美人纯朴,红色遗迹遗存遍布城乡,古民居、古村落星罗棋布,是人们看山亲水觅乡愁的绝佳去处。”大别山露营公园负责人殷林说,选择到这里投资,除了自然资源禀赋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有新县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决心和举措,露营公园里的道路、路灯等基础设施都由政府配套建设,公园初期运营遇到困难也是政府出主意想办法。

丁李湾村是八里畈镇的贫困村,这里风景如画,风格统一的明清徽派古建筑群已历经700多年,但因其位于曲曲折折的山路尽头,交通极为不便,村民致富无路,望景兴叹。

2014年,丁李湾被作为国家级传统古村落正式启动保护开发,通过古屋整修、环境整治、道路改善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原汁原味的徽派水乡风采重现。

新县坚持把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旅游富民新路子,通过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32个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全县成功创建许世友将军故里、金兰山森林公园、香山湖水利风景区、大别山露营公园等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8个,让西河湾、丁李湾、田铺大湾、毛铺等12处中国景观村落、9处中国传统村落、29处河南省传统村落大放异彩。

新县旅游品牌被擦亮,近三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游客接待量均保持每年20%以上的增长。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468.9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3.25亿元。

旅游不仅带动了新县产业的振兴,也带动了乡村文化和乡村精神的回归,更吸引了一大批外出务工人员回归,成为新乡贤,成为合作社的带头人或者理事长,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山上栽满“摇钱树”

新县位居深山,地跨江淮,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森林覆盖率达76.7%,蓝天常在,碧水长流,被誉为“天然氧吧”,年空气优良天数稳居省市前列,是河南省两个国家生态县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新县最深的烙印却是“穷”。受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制约,新县一度非常落后。经过多年发展,虽然解决了17.78万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但到2014年实施精准扶贫时,全县仍有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2308户41829人,贫困村73个,贫困发生率达14.9%。

“总书记一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决不能捧着金饭碗要饭吃啊!”老区人民下定决心变青山为金山。

“一人三亩油茶可脱贫!”2018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羚锐集团董事长熊维政用他质朴的豫南口音,向全国人民介绍了老区新县的脱贫路径。

8月14日,正在山上忙着除杂的周河乡熊湾村贫困户熊学兵,眼瞅着油茶树上一颗颗青棕色的油茶果慢慢膨胀起来,心里特别高兴,“今冬又是一个茶油丰产年啊!靠着这20亩茶园,去年我家净收入了1.5万元,终于脱贫了!”

新县栽种油茶树历史悠久,出产的山茶油远近闻名。

“油茶树适宜在山坡地生长,不与粮食争地;挂果之后,年年可以采摘榨油。”熊维政说,“发展茶油产业既保护绿水青山,美化生态环境,又减少我国食用油对外依存度,确保国家粮油安全,同时还能带动更多老乡稳定脱贫致富。”

近年来,新县持续发展油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目前全县油茶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26.8万亩。他们还通过品种改良、规范化管理、低产林改造等一系列手段,使油茶树挂果率和山茶油产量双双增长,一棵棵油茶树成了老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他们通过成立绿达山茶油公司等龙头企业,按照“公司+油茶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广大贫困群众结成利益共同体,把山茶油资源开发成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益消费者健康的绿色大产业。

在羚锐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他们对山茶油资源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开发,引进先进纯物理低温冷榨生产工艺、全自动生产线、全套油脂检验检测设备,通过高科技手段进行精炼提纯。从原料采收、压榨、贮存、灌装直到成品出厂,高标准、严检测,全程管控,建成年产5000吨的精制山茶油生产线。把原本售价低廉的食用压榨油,加工成营养丰富、有益健康,能够美容养颜、促进代谢的保健油,使之走出深山、迈出国门,每公斤卖上了400元的好价钱。

发展油茶产业,只是新县坚持绿色发展、壮大健康产业的一个缩影。他们还培育出新林玉露、绿达山茶油、久久农业、北纬31度等农特产品开发企业68家,开发出山茶油、蒸青茶、葛根粉、土布、根雕等特色旅游商品180多种。

如今,羚锐集团“二次创业”计划坚实推进,在带动群众发展中药材种植近5000亩,百亿膏剂一期投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优质天然林农特产资源,布局食品、保健品领域。2017年,羚锐集团主营业务保持25%以上的高速增长,纳税达2.65亿元;今年1至6月份纳税超2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健康产业与绿水青山和谐共融,在老区大地激荡出发展大潮。医药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智能制造和文化旅游、健康健身、休闲养生“四个一百亿”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老区的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地淌金流银。

7月3日,大别山·新县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三期工程规划评审会在新县召开。会议明确要求,线路规划既要突出生态环保理念,体现地方特色,又要围绕展现线路沿途乡镇丰富的“红”“绿”“古”资源,致力于建设一流的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

作为河南省第一条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全国首条智慧步道,大别山·新县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围绕“千里跃进大别山,无限风光在江淮”的主题定位,以“一线三区五环”为骨架,依托丰富的绿色生态、红色历史、古村落景观等资源要素,规划设计了贯通全线、多线穿插的500公里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同时将智慧理念融入步道建设,实现步道全域WiFi覆盖,形成线状、环形、网状等多形态的大健身步道系统。

360公里的步道一二期工程建成后,已成功举办了全国登山健身步道联赛(新县站)、全国百公里户外运动挑战赛、亚洲越野大师赛(新县站)等大型赛事活动,吸引数万名游客参赛,新县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2017中国体育旅游目的地,旅游与体育等健康产业融合发展。

如今,大别山全民健身公园项目开始启动,大别山体育馆正在建设,新县正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努力打造国内知名体育产业基地。

多彩田园“聚宝盆”

2014年年初,吴陈河镇阳土墩村土生土长的岑新顺,成了乡亲们茶余饭后最多谈论的人物。在外闯荡多年、事业有成的他突然回乡像模像样地当起了农民,而且要投资数千万元流转土地几千亩办家庭农场。

“他是不是钱多得花不完啊,要往这穷山沟里投?”“我们在这黄土地上种了几十年,也没刨出个金娃娃,他岑新顺就能?”……

4年多过去,岑新顺先后投资3500余万元,流转土地近5000亩,办起了茅屋冲家庭农场,种植有机水稻、养殖原生态水产,搞起了休闲观光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物流配送,并与一山之隔的奇龙岭民俗文化生态园连成一片,大别山下的多彩田园中崛起一座独具特色的“耕读小镇”,游客们纷至沓来,在这儿住宿、采摘,体验农耕生活、品尝新鲜果蔬、品味诗意田园。

在政府引导支持下,岑新顺“农业+旅游”的方式获得了巨大的丰收。2017年,茅屋冲家庭农场年营业额突破1600万元,周边2个乡镇5个村的近300户贫困户从中受益,土地产生收益与农户五五分成。农场吸纳贫困户入股,安排55名贫困农民稳定就业。

郑春霞是茅屋冲农场餐厅的一名大厨,这个从前只能在家里围着锅台转的农村妇女,如今一个月能收入三四千元,还把儿子培养成了研究生。

新县注重将旅游业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使农户成为旅游商户,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培育出了茅屋冲、绿康源等集生态种植、休闲观光、民俗鉴赏、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农业园区14个,催热了乡村旅游“后备厢经济”,有效促进了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成功实现旅游业反哺农业。

8月13日,在泗店乡余河村“多彩田园”示范基地——铁皮石斛种植示范区,一段段废弃的枯树根、大树桩上,培育了近四年的铁皮石斛花开正艳。这百姓眼里的“神仙草”,正为当地群众带来滚滚财源。

铁皮石斛素有“中华仙草”“药中黄金”之美称,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全草均可入药,尤以其茎加工成的“铁皮枫斗”药用价值为高,益胃生津,滋阴清热,市场潜力巨大。

然而当初泗店乡在引进这个项目的时候,乡村两级却犯了难:因为铁皮石斛用水要求高,刘庆华提出要把上游别人承包未到期的水库租下来,还得把和上游水库相连的养猪、养鸡、养鱼项目都请出去。

乡村两级坐下来一商议,大家意见一致:认为发展铁皮石斛产业符合走生态发展的路子,守护好绿水青山,何愁没有金山银山?决心已定,乡里很快抽调成立党员攻坚小分队,多次到现场摸情况,谈赔偿,一个星期问题全解决。

2016年,他们整合了全乡107户没有产业的贫困户参与铁皮石斛种植项目,每年按期分红,户均增收1500元。

据刘庆华介绍,种植基地每年可为当地群众提供临时用工岗位5000余人次,贫困户签约岗位20个,枫斗加工女工岗位20个,还主动配合泗店乡政府开办技术培训班,传授铁皮石斛种植和枫斗加工技术,发挥铁皮石斛产业劳动力密集型和大部分为手工活的特性,吸收了当地大批贫困户和妇女、中老年等闲置劳动力就业。

在种植基地,60多岁的村民徐其风正在管理石斛,她乐呵呵地说:“我在这已经工作三年多了,每天能挣70元钱,活不重,很多人一起在这干,大家可开心了。”

据介绍,如今新县已经建成了像铁皮石斛园这样的“多彩田园”产业扶贫示范基地189个,实现贫困村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全覆盖,带动3.6万名贫困群众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他们还整合乡村闲置资产,将48个扶贫车间建在田间村头,吸纳1500余名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多彩田园铺锦绣,乡村振兴写新篇。新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根本之策,投入7286万元实施到户增收全覆盖,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重点发展中草药、有机稻米、特色果蔬、苗木花卉等生态农业,使全县75%的贫困人口与130家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稳定获得就业薪金、入股股金、资产租金收入,每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清晨,登临将军山,绿水青山环绕的新县城尽收眼底,条条由此通往山外精彩世界的宽阔马路在初阳映衬下闪着金光。

山水依旧,新县人却旧貌换新颜。如今,退出贫困县的新县,综合贫困发生率仅为1.36%。

“‘两山理论’的精髓,实际上就是把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设法建立起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和谐共生的良性循环。”回首新县脱贫路,吕旅感慨万千:“老区人民在‘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中实现脱贫摘帽,更会在将来的发展道路上实现全面腾飞。”

(责编:白纯歌(实习生)、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