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沈大地播下科技致富种子

于险峰张仁军

2018年08月16日08:27  来源:农民日报
 
原标题:在辽沈大地播下科技致富种子

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记载着众多成就的荣誉墙上,有一块不是上级部门颁发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牌匾上镌刻着“播粒粒种子给山村大地,洒滴滴汗水为父老乡亲”,这是2017年8月葫芦岛市委、市政府派专人到院里赠送的牌匾,以感谢省农科院多年来的对口帮扶,也是对省农科院多年扶贫工作的肯定。

辽宁省农科院作为全省科技扶贫的主力军,始终走在农村扶贫主战场的前列。2017年,在对口帮扶地区共实施重大科技项目42项,整合投入科技项目资金956.3万元,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35个,引进新品种207个,推广新技术125项次,示范推广面积71万亩。

辽宁省农科院院长隋国民表示:“我们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坚持以贫困群众为主体,培育贫困户致富内生动力,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帮助贫困地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扶贫要求,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决胜脱贫攻坚。”

科技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智”,送资金不如送技术,建昌县大屯镇大屯村的贫困户感受到了科技扶贫的力量。大屯村耕地面积少,过去村民主要种玉米,经济来源单一且效益低。

省农科院驻村工作队深入调研后,提出发展特色庭院经济。“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前两年我在院里栽上了葡萄,去年在遭了雹灾的情况下还卖了4000多元。”大屯村贫困户李业森告诉记者。

驻村工作队队长张东为介绍,驻村工作队加大指导力度,使村民全面掌握了庭院葡萄夏季修剪、病虫害防治、冬季修剪及防寒等关键技术。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大屯村成立了建昌县万佳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100亩,建立杂粮种植示范基地。驻村工作队协调扶贫资金30万元购进玉米、高粱、谷子加工及包装设备,投产后将极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村集体及村民收益,仅富硒小米生产一项,合作社将实现收入10万元。

建昌县大屯镇镇长韩向阳说:“驻村工作队一行人以村为家,帮助贫困户出主意、想办法。农科院不仅帮扶大屯村,整个大屯镇都受益匪浅。工作队围绕大屯镇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帮助制定了发展规划及年度规划。”2017年,大屯村共有46户贫困户128人脱贫,实现了整村脱贫。

项目整合加大扶贫投入

借助于辽宁省风沙地利用研究所建立的肉羊养殖试验基地,阜蒙县平安地镇莫古土村的孟宪江由过去的贫困户一跃成为村里养羊大户。在他家的羊圈里有200多只羊,孟宪江告诉记者:“我从试验基地学到不少东西,像防疫、改良、种植苜蓿草等,当初所里无偿提供给我们村12只种公羊、800余只改良小尾寒羊母羊,现在全村已有3万多只羊。”

孟宪江自己脱贫了,还帮其他贫困户代养种羊。“齐宝龙就在我这养了40只,他家里还有70来只,去年他家出栏200只,一只羊的纯利润有五六百元,他家去年就脱贫了。”孟宪江说。

莫古土村村委会主任徐忠林告诉记者:“去年省农科院驻村工作队为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申请种草养羊项目,共计种植苜蓿草50亩,苜蓿草的田间管理和杂草防治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由工作队邀请所草业博士全程指导和跟踪,亩产鲜草1000公斤,示范效果明显。”

去年在阜蒙县,省农科院4个研究所依托中央财政科技推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专题、国家公益性(农业)行业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农业部行业专项、农业综合开发、辽宁省科技厅、科技共建和研究所自筹等各类项目直接投入经费324.4万元。

培养乡土科技致富引路人才

义县扼守古老的“辽西故道”要冲,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辽宁省突破辽西北战略扶持重点县、辽宁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省农科院定点帮扶义县以来,以科技副县长王宏为代表的省农科院专家团队,连续多年致力于义县果树和蔬菜产业的创新发展,使义县的水果和蔬菜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带动贫困群众精准脱贫的“绿色银行”“增收基地”,也为当地培育了一大批永远不走的农业土专家和技术员。

义县张家堡镇报恩寺村的科技示范户王宝才在省果树所专家的指导下,多次到果树所参加培训学习,将家里的老花盖梨通过高接换头嫁接成早金酥梨,效益成倍增加。正是在一大批像王宝才这样的乡土科技人才的带动下,去年义县在全县17个乡镇创建35个早金酥梨栽植示范基地,栽植早金酥梨、南红梨41.36万余株,高接换头8.36万株。义县已经成为全国的早金酥梨生产第一县,果树产业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当初要在村里建设果园,别说村民不相信能建成,村干部也没抱多大希望。义县头道河镇拉拉屯村村委会主任单福江告诉记者:“利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资金,在村里的一块‘慢杠地’(山坡地)上建设果园,面对土地改造、上水设施、不懂技术等一系列难题,我自己也没有信心。在建园与后期管理的时候,王宏县长至少一个礼拜来一回,亲自示范剪枝,及时发现治好病虫害,带领村民到辽南等地学习管理技术。”

拉拉屯村的果园已成为脱贫致富的基地,10多个贫困户在果园里干活。村民姜艳茹告诉记者:“俺家对象脑出血因病致贫,我打工也走不出村,现在好了,在村里的果园里帮着管理果树,一天能得到70元。我在这学习到果树管理技术,将来有条件我自家也要栽果树,现在村里已有不少人家栽上了果树。”

王宏介绍,2017年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62期,培训农民1764人次,发放技术资料4500余份。通过技术培训,农民提高了科技文化素质,受益人数多、时间短、效果明显,使农科院的新成果和新技术在义县的广大农村得到迅速普及和应用,加速了农科院的成果转化和义县的农业结构调整。

(责编:蒋琪、张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