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大棚”重圆破碎的家

李仁虎、张丽娜、王雨萧

2018年07月04日14:5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原标题:“扶贫大棚”重圆破碎的家

  夏至刚过,蔬菜迎来了采收的盛期。一大早,56岁的宋玉和与老伴钟树霞把刚摘下来的豆角、香瓜和西红柿塞满电动三轮车的后斗,他们要去10公里外的小卖铺和超市里卖菜。

  钟树霞平时习惯带着腰包,现在“腰包”真的鼓起来了。“这些菜能卖300多元钱,每天都能有进账,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钟树霞心满意足地看着旁边的老宋,这个曾被她“抛弃”十多年的丈夫,因为“扶贫大棚”又回到了身边。

  老宋夫妻的家乡是内蒙古乌兰浩特市葛根庙镇哈达那拉嘎查。这个小村庄有500多户,贫困户较多,而老宋则是老乡眼中“扶不起的阿斗”。钟树霞尽量委婉地形容了老宋过去的状态:他得过肺积水,干不了重活,但轻活也不愿意干。自家的地都给外人种,平时打零工赚一口吃一口,混一天是一天。一到过年过节就去镇政府、村委会要米要面。“实在是没法过,我就到天津的女儿家了。”两口子就这样分散在两地各过各的。

  2016年6月的一天,钟树霞突然接到帮扶干部王燕打来的电话,说是希望她回来,政府要给他们盖房子建大棚,带着老宋一起脱贫。“刚开始我真是不相信,王燕打了五次电话我才回来的。”离开家乡这么久,丈夫也老掉牙了,而当年那个破旧的小山村更是变得都快认不出来,走进葛根庙镇扶贫产业创业示范园区,800多个大棚整齐排列,让钟树霞颇为震惊。

  “自己只掏5000元钱,政府就给建好了大棚,还在旁边建起了40平方米的易地搬迁房,还要啥‘自行车’啊!”钟树霞把老宋拧得很紧,每天老两口起早贪黑翻地、种菜、浇水、除草、采摘,当年就赚了4000多元的现钱。

  在这个扶贫产业创业示范园区内,有147户散种的扶贫户,还有一大部分大棚是公司、合作社运营,从种植到销售逐步形成了成熟的链条。老宋两口子也不满足1个大棚,第二年租下3个棚,今年又新租4个棚,钟树霞的“腰包”将装下纯收益5万到6万元。

  老宋理了利索的板寸,卖菜的自行车换成了崭新的电动三轮车,最近又花了2000多元补牙。“捯饬完他,再拾掇自己。”钟树霞属于典型的东北大嗓门,爽朗地大笑着。她说,大棚管理得好,收入就可能增加,管理得不好,收入就减少,他们一刻不停歇地精心经营着自己的“饭碗”。

  “现在政策真是好,干部们也是真心实意地帮我们,镇上的和村里的干部隔三差五就来棚里看看,有一次我家的菜卖不动了,几个兄弟用他们的微信,没多大功夫就给卖光了。”

  记者问钟树霞这回不走了吧?钟大姐连忙说:“还往哪走?有家底,有钱赚,老宋也不再是懒汉,后半辈子还得享福呢。”

  走在园区的小路上,微风拂面,瓜果飘香。遮风挡雨、脱贫致富的大棚里,不时传来老两口的欢声笑语。

(责编:蒋琪、张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