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的书记是全村人的福气

——记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永久村党总支书记王生兵

吴晓燕鲁明

2018年05月28日08:27  来源:农民日报
 
原标题:有这样的书记是全村人的福气

  “我选择扎根农村,就是想留在基层,为村里干点儿实事,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时隔5年之后,面对记者,再度回忆起当选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永久村党支部书记的那一刻,王生兵心底的豪情不减当年。然而,彼时,摆在他面前的永久村,几乎是一个“烂摊子”:永久村地处城郊,上世纪90年代,曾是肃州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富裕村”;近年来,由于产业调整跟不上趟、蔬菜价格波动大、农户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再加上村班子“软弱涣散”,永久村很快“凤凰变山鸡”,成了名副其实的“后进村”。

  从1997年起就在永久村工作的王生兵,先后担任过村文书、团书记、党支部副书记等职务,以他的条件和能力,本可以在城里有更好的发展,但出于对永久村和乡亲们的深厚感情,他选择了扎根农村。“村干部说话没人听,党支部干事没人信。正是因为村里有困难,我才选择留下来。”王生兵说,上任伊始,就着手破解村党组织凝聚力不强、先锋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带富能力和服务能力弱等问题。

  “班子软事事衰,班子硬事事顺。”为了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他主动请求乡党委指派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委副书记挂任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并要求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络员,指导开展党建活动,解决村“两委”班子存在的问题。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只有让党支部强起来,让党员把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来,永久村才有希望。”上任后的一个多月时间,王生兵把全村跑了一遍,虚心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商量本村经济发展大计。在村“两委”会议上,王生兵把他了解掌握的情况、党员群众的意愿和自己的想法向村“两委”班子交了底,并提出永久村要走“发挥城郊优势,建好城区‘菜园子’”的发展思路。其后,经过多方学习,村里又在蔬菜、养殖两大支柱产业上组建党支部,村党支部随之升格为党总支。

  思路虽然明晰了,但要见成效还得看实践。为了推进永久村蔬菜种植产业转型升级,王生兵动员4名党员率先搭建11座日光温室为群众做示范。同时,积极抢抓肃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带动群众搭建日光温室420座,钢架大棚781座,户均各1座以上日光温室和钢架大棚。为提高温室效益,王生兵聘请技术专家,帮助村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还引进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截至目前,永久村已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110座,建成千亩党员先锋示范基地1个,百亩高标准日光温室小区4个,70%以上的农户参与到设施蔬菜种植等产业发展中来。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永久村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进行“农超对接”,农民蔬菜销售价提高了近30%,仅此一项即增加收入近4000元。同时,村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动员党员群众种植花卉、水果,集中流转近1000亩土地建成龙德胜休闲农庄、花卉苗木繁育基地3个、草莓休闲采摘园5个、农趣私家菜地6个,使农户就地转为产业工人,开辟了农民“租金+薪金”双增收的新途径。现在,全村30%以上的农户搞起了劳务经济,当起了产业工人,办起了农家乐,开起了小商店。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在大力培育壮大富民产业的同时,王生兵带领的村党总支一班人把11户精准扶贫对象的脱贫致富摆在了突出位置。

  以前,永久村的贫困户王建强一直有靠养牛脱贫致富的想法,但苦于手里没本钱。王生兵知道后,积极帮他联系协调精准扶贫小额贴息贷款用于购牛养殖,邀请畜牧专家给予技术指导,一下子解决了王建强的燃眉之急;在王生兵的帮助下,贫困户朱成贤搭建两座钢架大棚种植叶菜,年增收1.5万元,实现了稳定脱贫。对此,朱成贤高兴地对记者说:“我们村有这样一位书记是全村人的福气!”如今,在王生兵的带动下,村里的11户贫困户通过加入合作社发展设施蔬菜等产业、搞劳务经济,全部实现了脱贫。

  党组织示范引领,党员群众苦干实干,让永久村终于实现了“旧貌换新颜”:如今,永久村成了肃州区基层党建示范点;昔日经济发展的“后进村”也一跃成为全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9023元增到了1.62万元,年均涨幅超过15%;村里不仅化解了历年来欠下的20多万元债务,还实现了160多万元的集体积累。王生兵本人也于2016年荣获“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最美村官”等荣誉称号。

(责编:朱江、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