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帮扶 更靠奋斗致富

——听青海德令哈市永花讲她的三年脱贫故事

王仁宏

2018年05月22日10:30  来源:人民网-扶贫频道
 

永花在陶尔根家园的新家。 刘晨曦 摄

“家里现在有14头牛,孩子们也长大了。我们一家三口以后的日子也会越过越好。” 家住青海德令哈市的永花在谈及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时,脸上不由自主地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永花今年45岁,是两个孩子的妈妈。20年前,在经历了一段不幸的婚姻之后,永花独自带着一儿一女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那时候,永花一家没有住房,没有草场。迫于生活压力,永花不得不通过打零工来维持生计。“为了生活,我洗盘子,给别人放牧、种树,什么都干过。”永花告诉记者,当时一家三口居住在每月100元的租住房内,房屋面积还不到20平方米。而最让她焦虑的是如何多挣点钱,可以给孩子缴上学费,让他们的生活过得更好一点。

在2015年,永花一家的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2960元。但也是在这一年,永花一家的生活开始出现了转机。

陶尔根家园异地搬迁小区 王仁宏 摄

异地搬迁 实现一家三口安居梦

“住有所居”是每个家庭生活得以保障的基础条件之一。要想摆脱贫困,首先要从“在哪住”入手。精准扶贫开展后,永花一家在2015年11月份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考虑到他们一家属于无房户,蓄集乡领导和村社干部为他们解决了临时住房,同时将她列入了异地搬迁的序列。2017年8月,永花一家和其他20户异地搬迁户一起喜迁新居,搬入了政府在陶尔根家园为他们修建的异地搬迁住房。“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可以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从居无定所到拥有固定住房,异地搬迁实现了永花一家的安居梦。

陶尔根家园的居民在办理相关事务。 王仁宏 摄

永花现在所住的陶尔根家园,是德令哈市实施的易地搬迁项目。小区内建有17栋楼房、办事服务楼、日间照料中心、幼儿园等配套设施,覆盖了住房、养老、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为居住在这里的牧民带来切实的好处。

稳定增收 生活有了新选择

解决了住房问题,但没有稳定增收的永花又遇到了新问题——孩子的学费从哪来?

在勉强供两个孩子读完高中之后,兄妹俩人也陆续到了上大学的年纪。而大学的费用对只靠打临工来维持一家生活的永花来讲过于高昂。迫于经济压力,大儿子巴根生加布在读完大一之后在2012年辍学,和母亲一起打工供妹妹上学。“当时也没有多想,因为我是老大就这么做了,至少我们当中有一人可以上完学。”巴根生加布说,当时也挺无奈的,但是想到母亲一人实在困难,所以不得不做这样的选择。

考虑到巴根生加布的实际情况,2016年7月,德令哈市林业局将永花和大儿子纳入了生态管护员队伍,每月有了2500元的固定工资。妹妹那仁才其格也在2016年从周口职业技术学院顺利毕业,现在在一家酒店做财务出纳的工作。稳定的工作带来稳定的增收,通过护林员工资、低保金、资产收益、帮扶责任人慰问、合作社分红等,永花一家三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3120元,不仅实现了稳定脱贫,还有了结余。这也让没有完成学业的巴根生加布有了弥补遗憾的机会。

今年,哥哥巴根生加布通过自学,成功报名了一所大专学校,准备继续深造,重新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这一系列转变不但让永花一家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也让他们对今后的生活更有信心。

畜牧养殖 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

经历过以前的穷困生活,永花更加懂得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虽然有着政策的支撑,但是她明白,要想在此基础上致富奔小康,必须通过自身努力,走奋斗致富的道路。永花考虑到自身曾经有过养殖牛羊的经历,在村社干部鼓励下,她决定通过发展牧牛产业来发家致富。

陶尔根合作社加工生产的奶制品。 刘晨曦 摄

2016年底,永花利用积攒的7000多元钱,购买了第一头奶牛。同时在柯鲁柯镇租赁草场,开始了自己的奶牛养殖产业。2017年,永花通过当地政府金融扶贫“530”项目获得了五万元三年免息贷款,将奶牛数量增至5头。在生产鲜奶的同时进行奶制品加工,发展周边产业。到了今年,永花家的奶牛数量已达到了14头。全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增长到27785元。

一些当地群众听了永花的经历之后纷纷来向她取经,希望可以像她一样,通过发展养殖业增加家庭收入。永花说:“感谢党,感谢政府对我们一家人的帮助。政府给了我们一个真正的家,以后我们要靠自己的双手过上更好的生活!”

(责编:王吉全、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