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到地头 农民笑开颜—精准扶贫专家服务行动侧记

2018年05月08日08:32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科技到地头 农民笑开颜—精准扶贫专家服务行动侧记

  核心阅读:去年,自治区科协启动精准扶贫专家服务行动,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智力优势,动员全区科技工作者以技术、智力帮扶为主线,通过组建“精准扶贫专家团”,对农牧民开展面对面、点对点、点对面、手把手地科技帮扶,助力自治区精准扶贫工作,截至目前,自治区科协已动员所属14个学会的189名专家,在84个村开展了192场现场培训,受益群众达45159人次。

  当沙依买尔丹·斯拉木看到邻居,疏勒县英阿瓦提乡喀拉亚村的村民们陆续开始种植甜瓜时,他为自己当初带头做示范而感到自豪。去年6月底,喀拉亚村的不少田地刚刚收完麦子,跟过去一样,村民们把玉米种子撒到地里,只有沙依买尔丹干了一件不同的事。他在自家20亩地里种上了晚熟甜瓜。回忆起那时的决定,沙依买尔丹说:“专家说产值高,我就想种着试试”。

  看到沙依买尔丹在田里忙碌,村民们第一次知道,甜瓜种植还分“早晚”。三个月后,沙依买尔丹在村民中得到了认可,“以前,地里复播玉米,一亩地只能挣400元,种植甜瓜后,能挣4000元,翻了十倍啊。”沙依买尔丹说道。

  看到沙依买尔丹得到的实惠,今年,村里25户村民尝试种植甜瓜。其实,从沙依买尔丹把晚熟甜瓜种到地里开始,他的身后一直有个智囊团,在甜瓜生长的每个关键期,蹲点指导他怎么浇水、怎么施肥、怎么防虫。

  这个智囊团的农业专家,来自中国科协农技中心、自治区科协联合组织实施的“精准扶贫专家服务行动”项目,得到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

  智囊团不仅帮沙依买尔丹致了富,今年,喀拉亚村种了100亩早熟甜瓜,6月底,村民们还打算再种200亩晚熟甜瓜;疏勒县罕南力克乡也第一次开始种植甜瓜,面积达到320亩。

  去年,自治区科协启动精准扶贫专家服务行动,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智力优势,动员全区科技工作者以技术、智力帮扶为主线,通过组建“精准扶贫专家团”,对农牧民开展面对面、点对点、点对面、手把手地科技帮扶,助力自治区精准扶贫工作。

  截至目前,自治区科协已动员所属14个学会的189名专家,在84个村开展了192场现场培训,内容涉及特色林果业、经济作物栽培管理、饲料加工调制等技术,受益群众达45159人次。

  新疆植物保护学会是精准扶贫专家服务行动项目的主要承接单位之一,自去年以来,共申请并承担项目15个,组建了一支10人组成的专家团队,按照各地申报的农业技术需要,先后奔赴和田、喀什等地的15个村,进行种植技术、植保技术等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

  “现在,我们已对15个村完成两轮技术培训,6月底以前,我们计划完成第三轮。”新疆微生物学会理事长郭文超说,在前两轮的技术服务中,他们主要采取面对面和点对点两种方式,除给所有农牧民提供普惠式的技术指导外,还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一些贫困户,点对点地进行精准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

  “和以往送科技下基层不同,在这次服务中,我们注重三个‘精准’。”郭文超说,根据各地的产业发展和技术需求,他们坚持服务技术精准、服务对象精准、服务节点精准,努力把科技成果落到农牧民,特别是贫困户的一亩三分地里。

  “每到一个村,我们都会选择贫困户的农田作为示范点开展实地讲解,让贫困户率先掌握技术。”郭文超说,他们的初心是,通过示范点、示范户的示范,带动周边村落、乡镇,逐步将服务技术延伸、推广,不断扩大惠及面。

  郭文超说,在精准扶贫专家服务行动中,他还注重通过系统培训,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努力打造一支“留得住、带不走”的乡村技术力量,解决精准扶贫工作中,由于专家数量有限而难以为千家万户提供全面技术服务的难题。

  自治区科协党组书记李春阳说,今年,自治区科协除继续依托各个学会开展精准扶贫专家服务行动外,还将借助全区11个地州市的科协“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和自治区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的力量,把精准扶贫专家行动作为惠民生的一个重要内容加以推进,同时,抓落实,推动各项农业技术准确落地,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我们会充分发挥自治区、地州市、县市区的科技专家作用,采取三级联动的方式,针对各地农业产业发展突出的共性技术问题和矛盾,研究和推广南疆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急需的先进、实用农业生产技术和产品,实施65个村72个项目,强化科技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支撑作用。”李春阳说。

(责编:蒋琪、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