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灾后重生新景谷

魏小兵 左旭东

2018年01月29日08:22  来源:农民日报
 
原标题:灾后重生新景谷

近日,记者走进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景谷二中、永平镇卫生院、永平镇芒费村和迁毛村,看到是花园式的学校、设施齐全的住院大楼,道路宽敞、绿树成荫,一排排崭新且具有傣族特色的新居……谁能想到,仅用了3年多时间,景谷就从6.6级地震灾难中重生,旧貌换了新颜。

2014年10月7日,处在中国西南横断山脉地震断裂带上的景谷发生6.6级强震,造成民房、交通、水利、电力、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1955个村(居)民小组、30.7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53亿元。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我们快速反应、科学决策,加强统筹,科学、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抗震救灾。”普洱市委书记卫星说。地震发生后,普洱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省、市、县三级联动,全力以赴组织抗震救灾。震后1小时救灾物资抵达灾区,震后两小时通信基本恢复,次日供电基本恢复,第3天道路基本恢复并转移安置群众11.54万人,第7天地震应急抢险基本结束,3个月过渡安置全面完成。灾区恢复重建,群众生活水平超过灾前,房屋建筑、基础设施抗震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在恢复重建中,当地集中规划落实民房重建、民生改善、基础设施、防灾减灾体系、特色产业增收五大工程,累计投入58.1亿元重建资金,完成了58450户民房恢复重建任务。

位于震中的永平镇芒费村七七村民小组,46户中有35户的房屋成了断垣残壁,另外11户房屋不同程度出现裂缝和受损。各级政府按照“以人为本、自力更生、社会帮扶、民建公助”原则,坚持以“就地维修加固和拆除重建为主、异地避让”为辅,落实“科学规划、就近安置、适当转移、局部避让、积极设防”要求,注重处理恢复与提升、当前与长远、传承与保护的关系,做好民房建设和村庄选址规划,突出彰显地域风貌和城乡特色,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做到“建新房、成新村、应美景”。七七小组的村民在恢复重建中,35户集中安置、统一规划建设,房屋加固也得到政府补贴支持。同时,政府还鼓励支持村民开设农家乐,新建民居结合当地特色,吸引游客。如今的七七村民小组,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小洋楼”。统一规划的“小洋楼”是傣族民居,楼前有院落,院外的树木已有二层楼高,墙壁上都绘有傣族特色的图案,好几户人家院门前打出了“农家乐”招牌。在七七小组大水塘旁,树起的“景谷6.6级抗震纪念碑”,向前来参观、旅游的人士介绍着地震的情况。一侧建设的“景谷6.6级地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感恩教育基地”里,一张张图片讲述党政军民团结一心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决心和信心。

永平镇党委宣传委员丁海洋告诉记者,永平镇把灾后民房集中安置点恢复重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家园建设相结合,优化村庄布局,提升人居环境,集中打造迁糯、七七组、芒畔、下迁毛等7个恢复重建示范村寨。同时,抓好灾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动茂密村芒岛、芒费村七七组、迁糯大寨等特色安置点恢复重建民族旅游文化发展工作,全面提升特色安置点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能力,鼓励农户兴办农家乐、民宿,发展农村电商,形成村级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景谷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由于高效率、高品质、高标准,实现质量安全零事故、资金管理零上访、干部作风零投诉,灾后恢复重建群众满意率达99%。统计显示,2016年景谷县实现生产总值93.39亿元,比2014年增长13.6%。201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达100亿元。

今年1月19日,在景谷县举行的“防灾减灾救灾‘普洱模式’研讨会暨普洱市景谷6.6级地震抗震救灾与恢复重建工作总结大会”上,景谷地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得到中国地震局的充分肯定。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抗震防灾处副调研员赵雷说,普洱景谷在7度设防地区,遭遇8度地震强度情况下,创造了云南乃至中国同级别地震历史伤亡最小、次生灾害最少的奇迹,令人振奋,反映我国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能力有了显著进步。

云南省副省长张祖林表示,希望普洱市能继续弘扬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精神,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提升灾区经济发展的动力。

放眼望去,一个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新家园业已恢复,一个经历阵痛、破茧成蝶的新景谷正在崛起。

(责编:隋尚君(实习生)、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