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扶贫频道

四川以党建促脱贫 让党旗在脱贫攻坚一线飘扬

本报记者  吴储岐
2018年01月09日08:1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2017年12月,海拔3100米的四川金川县新沙村白雪皑皑。62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坤禄家中升起了火盆,灌香肠、熏腊肉,室外冰天雪地,屋内温暖如春。相比屋里的暖,王坤禄的内心更温暖,“2017年光花椒一项纯收入,就有两万多块呢!”

  眼下,巴蜀大地正书写着全面小康的四川篇章。脱贫,堪称这一篇章中最难“写”的一笔。“念兹在兹,唯此为大。”四川省委作出庄严承诺:“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如何以党建引领促脱贫,将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黄建发强调,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特别是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提升思想引领力,凝聚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五月的索玛花盛开,党的关怀到小山,牵手走进小康路……”村民吉木尔地莫一路哼唱着《小山农民夜校之歌》,走进农民夜校学习政策法律、文化知识和种养殖技术,她脸上的笑容像盛开的索玛花一样灿烂。

  彝区藏区,是贫中之贫、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凉山彝区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跨千年”。歌中唱到的小山村,位于喜德县冕山镇,村民分散居住在海拔2800至3000米之间的高寒山区,要靠山地农耕和高山放牧生活。

  对于贫困而言,经济的困窘只是一方面,内在的原因是缺乏斗志和必要的知识技能。当前,四川的脱贫攻坚已到了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全省11501个贫困村全部创办了农民夜校。“艰苦创业”“脱贫争先”“感恩奋进”三项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一所所农民夜校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着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之路。

  “我认真读了十九大报告,2020年国家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谁都不能掉队。党和国家有大目标,咱们脱了贫之后是不是也该有新目标?”“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十九大报告这句话具体是啥子意思?”……从“掌上夜校”开课,到“兜兜宣传队”拉家常,再到琵琶弹唱宣讲,四川大力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进农村,采取支部专题学、送教下基层、宣讲小分队等多种形式,让十九大精神在田间地头指明方向、开花结果。

  脱贫攻坚征途上,思想引领解决的是“深层次”问题。四川启动实施脱贫攻坚重点培训计划,到2020年,全省将每年举办4期“四大片区”脱贫攻坚示范培训班,重点培训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的扶贫专干、乡镇长、第一书记;每年举办2期脱贫攻坚工作业务培训班,重点培训“四大片区”市、县扶贫部门干部。除此之外,四川还用补交的党费补助2.4万余名川陕革命老区和彝区藏区村党组织书记集中培训,激发“弱鸟先飞”意识,提升攻坚克难能力。

  提升组织覆盖力,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

  过去有一些地方,将脱贫攻坚看成经济领域、民生领域的事情,既想不到又抓不住党建在脱贫攻坚中的“牛鼻子”作用。四川顺应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推进党的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整体推进支部建设,让鲜红的党旗在脱贫攻坚一线高高飘扬。

  青翠李园内枝繁叶茂,农家院里蔬菜长势喜人,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秧田沟村,新气象让人感叹。村民杨如才以前特别羡慕邻近的寿星村。而现在,秧田沟村也充满希望。变化为何这么大?妙招在于强村弱村抱团发展。四川优化设置健全组织网络,采取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联建党组织3100余个,依托中心村、重点村合建党组织2300余个,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园区新建党组织8300余个,开展城乡结对共建党组织11501个,以组织联建带动资源共享、发展联动、治理共抓。

  2017年2月22日,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来到仪陇县日兴镇黎明村,走进陈彬的家中,一起帮着谋划脱贫路子,引导他回乡创业。2017年年底,陈彬如期实现脱贫。说起新年愿望,他向村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想早日实现入党梦。

  “作为天大的事、使出天大的力、尽到天大的责。”南充市每名市县级领导至少联系帮扶1个贫困村、2户贫困户,每年到联系点和联系户不少于6次;“任务最重的乡,书记县长亲自挂;问题最多的村,县级干部亲自包;难度最大的户,县级干部亲自帮。”南部县33名县级干部一面旗,是全县百姓心中脱贫攻坚的“战狼团队”。

  “我这也是胎教啊,以后孩子生下来,去山里走亲戚也认得路!”西昌市政务中心的会计杨鳗铃挺着个大肚子走在去黄水乡书夫村的崎岖山路上,2016年她成为彝族村民沙子呷的帮扶人,每次离开时,沙子呷都拉着她的手说:“你是我的汉呷(汉族)女儿!”

  从上至下,由面及点,四川加大抓乡促村力度,出台县、乡、村党组织工作运行规则,在贫困乡镇实行领导干部包片、驻村干部包村、一般干部包户“三包”制度,在贫困村实行村干部“四必到四必访”,在彝区藏区全面推行“结对认亲”、联户联僧,推动乡村干部沉下去、干起来。在每年开展的“三分类三升级”活动中,四川以脱贫攻坚作用发挥为重要评判标准,对全省村党支部分类整顿提升,全省贫困地区先进村党支部增加3100余个、后进村党支部转化5300余个,组织覆盖力显著提升。

  提升队伍战斗力,培养能征善战带头人队伍

  “精准扶贫政策下,春风沐浴潮水坝。筑巢引凤海升来,致富果园利万家……”仪陇县赛金镇潮水坝村,薛登友正带着宣传队给村民们表演节目,把党的政策、潮水坝的变化编成花鼓、快板、三句半,唱给老百姓听。

  说起薛登友,以前他可是村里的“顽固派”“上访户”,和村里的发展对着干,总觉得干部靠不住、忽悠人。可这些年,薛登友也在用心琢磨:村里的羊肠小道变成了4米多宽的柏油大马路,一些原本房子破败不堪的贫困户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小洋楼。看着村子一天天变好,村民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想想自己以前做的事,薛登友心里有些惭愧:“干部天天泡在村里搞产业、搞水利、修公路,有时候吃饭都顾不上。干部还是靠得住,真心为老百姓在干实事。”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广大党员干部是脱贫攻坚战的火车头。如何推动干部人才资源向脱贫攻坚一线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集结打攻坚战?四川下了一番“绣花功夫”。

  “贫困户就是我的家。”这是一群来自各个行业的排头兵,他们或是单位领导,或是工作骨干,每天用脚步丈量贫困到小康的距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第一书记。“立下愚公志,不脱贫我就不回去了!”仪陇县委副书记袁茂鑫是来自省委办公厅的挂职干部,兼任黎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他几乎天天泡在村里;南部县中心乡狮子嘴村第一书记李鹏飞是县政协机关的年轻干部,接到选派任命时,正遇上母亲确诊为癌症晚期、新婚妻子怀孕……为精准选好管好用好第一书记,四川向所有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配套落实联系领导、帮扶单位、驻村干部、农技员,充实帮扶力量;同时,实行第一书记调整“召回”和正向激励制度,累计调整召回2975人,评选表彰3162人,提拔重用2965人,激励第一书记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也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毛细血管”。除了八方支援的第一书记,四川还大力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实施千乡万村好书记选育计划:跨县区统筹选优配强4152个贫困乡镇党委书记,从省市机关向重点乡镇选派465名主抓扶贫产业的副书记,回引3877名外出务工经商优秀人才担任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实施3年10万名村后备干部培养计划……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人人过硬、攻城拔寨,带头人队伍愈发强壮,贫困户依靠的臂膀愈发坚实,全面小康的梦想愈发接近。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09日 18 版)

(责编:蒋琪、李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