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让教育阳光照进贫困孩子的童年

马富春

2017年12月14日08:1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甘肃:让教育阳光照进贫困孩子的童年

  隆冬时节,陇中黄土高原的大山里,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中心学校修葺一新,温暖的教室里回荡着琅琅书声。

  该校校长邵锦堂从教32年,见证了学校从破旧的小院落变为村里最漂亮建筑的过程。如今,不仅校舍焕然一新,依托互联网资源的教学改革,也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了优质教育。

  和邵锦堂一样,越来越多的甘肃乡村教师觉得工作更有奔头,越来越多的村民也乐意让孩子留在村里上学。

  在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海燕看来,这些细微的变化背后是甘肃教育扶贫的“大文章”。近年来,甘肃坚持把发展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精准识别扶贫对象,补齐发展短板,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学段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努力使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互联网教育在农村火起来

  “山里的娃上不了音乐课、美术课,素质教育与城里孩子相比差了一截儿。”让邵锦堂曾经最痛心的是,乡村小学校缺少专业老师,很多课程开不起来。

  在定西农村,除了乡镇中心学校,许多乡村学校学生人数很少,按照师生比,老师配备无法满足所有课程的需要,只能保证语文、数学等“主课”教学,其他课程要么由非专业老师代上,要么不开课。一些农村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只能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邵锦堂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这几年,李家堡中心学校在悄然发生变化。校舍重修,教学设备全面升级,教育部门多次组织老师外出考察学习和培训,互联网教育也越来越普及。

  “互联网是破解乡村教育难题的一把金钥匙。”自从接触互联网教育以来,邵锦堂看到了乡村教育新的希望。如何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的互联网教育资源、了解外面的世界,让乡村教师接受互联网教育理念,成为邵锦堂经常思考的问题。

  邵锦堂在李家堡学区探索实施“共享阳光”课堂试点。对在教学点无法开设的音乐、美术、手工制作等课程,由中心学校专业老师互联网授课,通过网络视频传输到各教学点,这些课程在全学区同步上课、同步推进。

  “不用站讲台,而是在计算机面前上课。”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李家堡中心学校美术老师郑红亮上课的方式彻底改变了,她离开站了多年的三尺讲台,转场在电脑前上课,上课全程被录像,同步在全学区30个教室播放。

  随着网络共享课堂的推进,学生对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兴趣也明显提升。邵锦堂说,通过“共享阳光”课堂,专业教师的价值得以最大发挥,农村学校配置的信息教育资源得到充分使用。

  2017年秋季开学,李家堡学区和周边4个学区率先组建“阳光课堂”联盟,联盟内还实行“线上线下”教师相互配合,由专业教师担任“线上主讲”,并定期在本学区内现场巡回指导,“线下”助学教师配合“线上”教师组织教学,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目前,在安定区的19个学区内,网络直播课堂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

  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

  “在家门口就能上幼儿园,还不花一分钱。”甘肃省静宁县甘沟镇马坡村村民韩望兄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孩子在村里就能上“真正的幼儿园”。

  他的小儿子所在的马坡村幼儿园课程很丰富,音乐、舞蹈、科学、健康、语言等课程都有涉猎。上幼儿园一年来,儿子变得越来越阳光,善于表达和展示自己,知道的也越来越多。

  马坡村幼儿园是甘肃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甘肃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尤其重视农村幼儿园建设。2016年,投入50多万元新建马坡村幼儿园,同时配备了10万元的教学设备。为了切实提高幼儿教学质量,马坡村幼儿园还新调来园长,配备了4名幼教。

  “以前学前班都是小学老师,现在都由经过幼儿教育专业培训的老师承担。”马坡村幼儿园园长吴魏葳介绍说。

  不只是马坡村幼儿园,近年来甘肃大力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各地农村幼儿园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2016年,革命老区会宁在全省率先实现有需求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建立并实施“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责任机制和县、乡(镇)、村、教学点四级联动体系,形成了以县城幼儿园为龙头,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延伸、辐射、带动所有行政村幼儿园发展的学前教育格局。

  “抓住农村教育发展的短板,重点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行政村延伸。”甘肃省教育厅基教二处处长苏峰说,通过实施两期学前教学三年行动计划,甘肃已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县乡镇幼儿园全覆盖、15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

  目前,甘肃已实现幼儿园数量、在园幼儿人数、教职工规模、学前3年毛入园率和优质示范园数量较2010年“五个翻番”,基本构建起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让现代教育的阳光照进贫困地区孩子的童年。

  “输出一人、脱贫一户”

  在平凉机电工程学校,90后女孩王媛已入职两年,逐渐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职校让我重拾生活的勇气。”如今,站在平凉机电工程学校的讲台,王媛很是感慨。

  2005年,来自静宁县城川乡靳寺村的农家女孩王媛中考失利,就读普通高中的梦想破灭。“那时真是心灰意冷,觉得只能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面对人生的第一个挫折,15岁的王媛一时没了方向。

  开学时,看着初中同学都高高兴兴继续学业,王媛迷茫了。一次,她听说有中考落榜的同学去平凉机电工程学校上了学,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到学校了解情况。

  来到平凉机电工程学院,王媛了解到,这里的中职生既学习专业知识,也学习文化课,3年毕业后可以继续升学,报考高职和大学,同样可以圆大学梦。“这让我眼前一亮,觉得还有希望。”经过认真比较,结合自己的兴趣,王媛最后选择了建筑专业。

  从那时起,王媛开始了新的人生。每天上专业课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实训;同时,一刻也没放松文化课的学习,“虽然没上高中,但我一开始就下决心要考大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王媛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3年后,她顺利考取了兰州交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成为靳寺村第一个走进大学的女孩。

  毕业找工作时,王媛选择回到家乡,正好母校平凉机电工程学校招聘老师,王媛以出色的表现通过考核,顺利入职。

  通过中职上大学,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王媛人生的华丽转身也带动了一个农民家庭的脱贫之路。

  “一人工作,全家脱贫;一技在手,致富不愁。”在平凉农村,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一技之长,成为扶贫战线上的生力军。

  近年来,甘肃大力促进优质职教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通过多种途径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和王媛一样,每年有近8万名贫困家庭学生接受免费中职教育,近4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在省内高职(专科)院校接受免费高职(专科)教育。

  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甘肃还积极搭建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体系。同时,为发挥农林类职业院校和涉农专业点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甘肃在贫困地区开办涉农专业教学点49个,广泛开展各类技能人才培训,有效促进转移就业,真正实现了“输出一人、脱贫一户”。

(责编:蒋琪、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