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深山贫区金融精准扶贫见闻

胡旭

2017年09月29日09:10  来源:半月谈
 

  对44岁的吉五赤乞一家来说,今年有个不错的光景:养了一年的母牛生下3头小牛,新房子已经建好很快就能入住,大儿子外出打工有了工资……

  半月谈记者近日在四川大凉山、大巴山的多个贫困村采访了解到,新一轮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当地以邮储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持续加大直接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金融支持力度,全力服务国家扶贫开发行动计划,通过贷款到户、带资入股、立体帮扶等多种形式,为深山贫区送去金融“活水”,逐渐走出了一条“资金跟着贫户走、贫户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金融精准扶贫新路。

  “母牛生小牛,借钱生新钱”

  吉五赤乞所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的布拖县九都乡芝洛古村,是典型的彝族聚居村,也是大凉山深度贫困村。这里的老百姓普遍种植马铃薯、荞子和玉米,但粮食往往只够自己吃,很难再有别的收入。

  吉五赤乞说,一直想搞点养殖,母牛生小牛,小牛能卖钱,就有了收入。但一头母牛的成本近万元,自己根本出不起。这样的情况在芝洛古村乃至整个大凉山都并不鲜见,对于那些勤劳的人们,几千块的起步资金就有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吉五赤乞以前只有领取国家的补助才会和银行打交道,从来没想到过自己能从银行贷款。他们收入低、没抵押、没担保,一般不是银行的理想客户。

  “这也就是金融扶贫的意义所在。”邮储银行凉山州分行三农部总经理姚华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该行开发了“惠农易贷”小额信贷产品,向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3年以内、5万以下、最低可执行基准利率的“免抵押、免担保”财政贴息信用贷款。

  作为这款产品的首批客户,吉五赤乞去年5月份拿到了1万元的母牛养殖启动资金,而一年后这头母牛生下的3头小牛市场价就已经超过1万元。“母牛生下小牛,借的钱就能生新钱。”吉五赤乞说,修新房的时候修了新的圈舍,以后还要多养几头。

  给贫困户贷款,最怕的就是出现还贷风险。对此,目前至少有两重保障:一是有村干部和农技员对资金用途和养殖技术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还款来源;二是由政府与银行共同设立风险基金,按7︰3的比例兜底承担风险损失。

  在芝洛古村,这样的贷款邮储银行总共发放了60多笔。而截至2017年5月底,邮储银行累计在凉山州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2978.65万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2827户。这些贫困户手里的信贷资金已然成为一汪“活水”,浇透了“最干涸土地”。

  “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6月23日,四川大竹县李家乡大湾村的122户建档贫困户,逐个从大竹碧园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庆禄手中接过红包,脸上乐开了花。作为这家黑山羊养殖合作社的“股东”,他们每户都获得了900元的分红收益。

  大湾村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综合利用国家各项扶贫政策,发挥精准扶贫贷款的纽带作用,让当地的贫困户可以从产业项目中持续获得收益。

  周庆禄介绍,大湾村采取了“专合社+贫困户+村委会+政策贷款”的利益联结机制,将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项目发展,贫困户利用帮扶资金购置种羊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再利用邮储银行扶贫贷款滚动发展,产出的收益在合作社、贫困户和村集体之间按6︰3︰1分配。

  这种方式被称为“带资入股”,就是贫困户将银行发放的小额扶贫信用贷款“投入”龙头企业或合作社集中使用发展产业项目,企业或合作社承担还款义务并按年给贫困户保底分红。在凉山州冕宁县拖乌乡鲁坝村,一个规模上千亩的食用菌产业园也以这种方式惠及当地数百名建档立卡贫困户。

  当地干部说,这个办法既避免了贫困户有资格贷款但缺少项目的尴尬,也缓解了企业有技术但缺乏资金的困境,还有效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乡里去年第一批69户贫困户将310万元贷款“入股”,年底都有现金分红,今年第二批100户又投入了500万元,规模持续扩大。

  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贫困户收益的多元化。49岁的吉克布机莫告诉半月谈记者,去年将扶贫贷款5万元投入企业,得到了1800元的分红;在园区打工一天最少70元,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流转1亩多土地每年还有几百元。“一年加起来有两万五,脱贫有信心。”

  “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收入有了长期支撑,贫困户、企业和银行多方共赢。”邮储银行冕宁支行行长郭波说。据半月谈记者了解,仅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就针对凉山等地20多家涉农企业展开同类合作,授信扶贫贷款额度达6500余万元,可惠及贫困户1300多户。

  金融活水串起立体扶贫新格局

  越是偏远的山区,发展产业的综合基础往往越薄弱,直接面向贫困户简单的贷款支持未必能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用。因此,探索以金融为切口的立体帮扶路径尤为迫切。

  在凉山州布拖县九都乡政府大院内,由邮储银行和邮政公司共建的“三农服务站”十分显眼。现场工作人员告诉半月谈记者,服务站充分发挥银邮双方优势,整合资金、产业、智力、农资、电商、物流等平台,成为对贫困地区进行立体扶贫最前沿的触角。

  “通过银行信用贷款,搞种植养殖就有了起步资金,通过邮政电商渠道,农资直接配送到家,还可以把农产品放上网卖。”47岁的村民日子拉说,有了服务站,不用担心没钱,不用担心没市场,只要自己勤劳肯干,在家就有赚钱脱贫的门道。

  此外,当地金融机构还将“融资+融智”连接,联合农业、科协等部门举办“农民金融夜校”,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群众开展金融知识和农业技术培训,1000多人因此受益。(半月谈记者 胡旭)

(责编:李栋、赵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