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智慧
——全国新闻媒体“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调研”采访综述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火热的7月,中宣部组织全国新闻媒体开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调研”。多路新闻记者奔赴全国各地,从塞罕坝林场到可可西里,从繁茂的森林到广袤的湿地,从繁华的都市到宁静的乡村,深入采访一个月,探寻绿色发展、绿色生活所带来的深刻革命。
传承新时期塞罕坝精神,老典型讲出新故事
7月中旬,19家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的80多名记者赴河北塞罕坝林场蹲点采访。参加采访报道的记者把塞罕坝精神深深镌刻在自己的新闻生涯中,成为难忘的记忆。
光明日报记者王国平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论断,是塞罕坝在新时代坚持绿色发展的“本”。
求是杂志社记者那非丁说,塞罕坝的成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做出了可贵探索。
“这次采访,是一次心灵洗尘、一个人生课堂。”中国新闻社记者魏晞说,在采访中,记者努力回应海内外读者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切点。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的塞罕坝,就是一座人和自然关系的博物馆。”中国青年报记者樊江涛在采访时,内心不时涌出这样的想法。
北京青年报记者崔峻说,如果说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的根基,那么几代人奋斗努力的红色精神就是塞罕坝的灵魂。
通过对塞罕坝林场的实地走访,与塞罕坝老中青三代护林人的深入长谈,现代快报记者郑春平深刻领悟到,塞罕坝人对树的爱、对绿色的渴望,已经浸透到了骨子里。
8月3日起,人民日报连续三天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发通讯,新华社推出长篇通讯,光明日报刊登报告文学作品,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连续推出系列报道,北京青年报、现代快报等推出系列融媒体产品,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和热议。
震撼心灵的可可西里,用生命去守护生态环境
8月初,作为此次调研的收官报道,媒体记者赴可可西里采访。可可西里之行,深深地震撼了记者们的心灵。
可可西里巡山队员不畏苦寒与盗猎分子以命相搏的故事,在索南达杰保护站、五道梁保护站,记者听到许多。
人民日报记者姜峰说,这些动人心魄的故事,仿佛化成一幅“索南达杰们”的群像,在心中定格出厚重而豪迈的基调:生态,需要用生命去守护。
索南达杰保护站海拔高度4479米,空气稀薄。姜峰和同行记者夜宿保护站,虽然时值8月,但盖着棉被仍觉寒冷,到了后半夜穿上薄羽绒服,再盖上棉被方觉温暖。这座保护站已建立近20个年头,工作人员在零下40摄氏度的冬季是怎么坚守过来的?记者们感慨,工作人员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坚守,令人钦佩不已。
“书写他们的点滴,记录他们的担当,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姜峰说。
初到可可西里,记者们要忍受强烈的高原反应,即使在夏季也要穿上厚厚的冬衣,“手机有信号是幸运,没信号是常态”。然而,在可可西里保护站的巡山队员眼中,这只是积年累月的日常。一年巡山超过10次、每次巡山时间长达20至30天,甚至常常会困在山里断粮断水。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程昱说,可可西里是我们“意料之外”、但却是巡山队员们“初心以里”的故事。这些巡山队员是普通的,却又震撼人心。
绿色发展深入人心,是一种能唤起人民群众精气神的力量
面对越来越珍贵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应该如何破解绿色发展的难题?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新闻记者奔赴全国的各个角落,试图去寻找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智慧。
“环保和吃饭一样是一种习惯,也是一份终身的事业。”中央电视台记者陈昊冰在贵阳市蹲点采访南明河治理,记录了八旬老人雷月琴对南明河的执着守护。
经济日报记者隋明梅深入江苏常州、盐城,采访工业园区环境治理,发出感慨:“绿色发展是一种能唤起人民群众精气神的力量,而这正是我们国家砥砺前行、快速发展的基石所在。”
农民日报记者李朝民到山西大同采访20多天,亲眼目睹“大同蓝”的传奇,这是大同市以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区为契机,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绿色发展的成果。
湖北应城是传统工业城市,环保转型如同凤凰涅槃之痛。澎湃新闻记者张蓓在调研中发现,长江埠赛孚工业园是一大工业污染源,园区企业为配合政府治理已停产半年之久,“想要让企业稳定生产,就得把环保安全抓上去,不能有侥幸。”一家园区企业主在配合停产中有了这样的觉悟。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晁向荣在吉林向海保护区采访了不畏条件艰苦、退休后长居鹤岛坚持丹顶鹤繁育工作的老向海人张秋;顶着40摄氏度高温走进洮南县盐碱地,了解下岗后立志做“牛倌”的刘润璞如何利用盐碱地和养牛场打造小型生态循环经济。
在调研过程中发掘的鲜活事迹、典型经验、困难问题,写进了一篇篇带着绿色希望的报道。自8月初,各媒体统一开设“砥砺奋进的五年”栏目,连续推出系列重点报道。
围绕转型发展、生态修复等主题,新华社记者分赴四川、浙江、西藏、河北、内蒙古等10个省区市调研。《浙江桐庐芦茨村:“滤”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对一个小山村进行剖析,强调绿色发展理念对中国农村的重要意义。
中央电视台“对话”和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让记者代表和新闻当事人走进演播厅,讲述为环保奋斗的故事,新颖别致的表现方式使生态环保这一严肃的社会话题变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一路行走、一路挥汗、一路感动。通过实地考察、近距离接触、亲身体验,记者们深感,绿色生活是民心所向,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据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 记者赵文君)
《 人民日报 》( 2017年08月25日 04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