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不再是身份而是职业

李琭璐

2017年08月24日08:06  来源:农民日报
 
原标题:“农民”不再是身份而是职业

  本报记者李琭璐

  “2012年以来,中央连续5个1号文件,以及中办、国办多个重要文件,都对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特别是2016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定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指向更加明确。”从事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教育培训多年,农业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原常务副校长吴明钟谈起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民教育的新成就,颇有几分感慨。

  吴明钟说,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职业化是农业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现在很多地方“农民”两个字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一种令人羡慕的、体面的职业。再过若干年,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将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吴明钟认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事关农业发展道路、事关全面实现小康,意义重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坚持联合办学、要坚持公益性原则。

  “虽然这些年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在缩小,但绝对差距还是惊人。”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22元,正常的城镇居民收入高达31195元,相差近2万元。吴明钟认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要打造“专业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骨干,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使农业经营更有效益,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体面的产业,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

  吴明钟亲历了建国初期农民教育的扫盲、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改革开放后的学历教育,到如今的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历史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农民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1980年12月12日,原国家农委、中国科协、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央广播事业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业部、农垦部、中国农学会十个办学单位联合发文,宣告成立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对农村45岁以下不具备中专学历的干部实行轮训,补上学历,为实现干部“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作出了贡献。

  十八大以来,农业部党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政策制定、资金保障、人才支撑等各个方面,均向农民教育事业倾斜,中央财政对职业农民教育的经费连年增加。2014、2015年分别为11亿元,2016年财政拨款增加至13.9亿元,比上年增加24.6%。

  吴明钟认为,在过去几十年的建设发展中,我国农民在整个国家建设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国家实力的提升,确实应该从农民教育中多给他们一些回馈和补偿,这事关德政也是担当,有利于加快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由于历史原因,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科学技术的接受、消化能力还有待提高,有时还需要将科技与识字扫盲相结合。同时由于当前农业的经济效益低,国家在农民教育事业上应该持续增加投入,同时也要动员各部门和社会力量投身到这一当务之急的事业上,并出台一些更有力的政策、措施,鼓励吸引更多农民参加到科学种田的道路上来。

  2017年初出台的“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当前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迅速发展,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成长起来,成为当地种养大户和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一些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不断加入到职业农民大军中;一批戴眼镜的新型职业农民开始涌现,为现代农业注入新鲜血液,增添了活力。在2015年申报的1.3万名青年农场主中,高中、中专生占58.9%,大专以上学历占34.7%,这是十分可喜的变化。职业农民创业、兴业的典型层出不穷,成为当今农村中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如今,中央农广校拥有了近4万平方米集多媒体和专业开发及师资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教育培训大楼,作为老一代的农广人感到非常欣慰,也希望当今的农广人,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黄金’机遇期,深挖农广校系统潜力,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多办一些事,多培养一些人才。”吴明钟说。

(责编:蒋琪、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