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扶贫频道

山水江南 唱响绿色变奏曲

本报记者  王慧敏  江  南  方  敏
2017年08月18日08:0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杭州西湖上拍照的游人。
  资料图片

  浙江省安吉县村头一景。
  邓 懿摄

  浙江乡村美景。
  资料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调研时强调:

  浙江生态环境保护,我有切身体会,在这里工作那几年投入了不少精力。这条路要坚定不移走下去,使绿水青山发挥出持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7月盛夏,台州市天台县后岸村游客如织。郁郁葱葱的大林海,清冽可鉴的始丰溪,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无不令游客流连忘返,也让天台在“绿水青山”中收获了“金山银山”。

  10多年前,浙江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中,找准绿色发展方向,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一张蓝图绘到底”,唱响了一首波澜壮阔的“绿色变奏”曲。如今的浙江,由里往外处处透着美。

  找准绿色发展方向

  安吉,地处浙西天目山区,借助良好生态,当地每年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上百亿元。谁也想不到,许多年前它还是浙江20个贫困县之一。

  改革开放后,急于丢掉“穷帽子”的安吉,把目光转向了工业,一时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财政确实是上去了,可代价呢?青山被毁,河流被污染,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这也是浙江遭遇的“成长的烦恼”。占全国1.1%的土地,却承载着全国4%的人口,产出全国6%的GDP。高增长背后,是河流被污染、环境被破坏,群众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粗放式发展难以为继。

  2003年7月,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一条正式提出。2005年,习近平在考察安吉天荒坪镇余村时,又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

  循着绿色发展这条新路,浙江历届省委一任接着一任干。“811”生态保护行动,“重拳”整治环境污染,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狠狠踩了一脚“刹车”。“五水共治”,用治水方式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四换三名”等,无一不体现省委整治污染、保护生态的决心。

  有“南方五金城”之称的诸暨市店口镇,顶着“砸了店口人饭碗”的舆论压力,毅然关停了1304只土炉;嘉兴,这个浙江生猪主产区,拆除违建猪舍1500万平方米,生猪存栏量从2012年的273.1万头下降到2015年的120万头以内;2016年温州基本整治完成垃圾河344条610.11公里、黑臭河471条573.14公里……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浙江须臾没有放松:建立与出境水质和森林覆盖率挂钩的财政生态补偿制度;建立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奖惩制度;对工业税收实行保基数、保增长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这些制度,让因保护生态而牺牲发展机会的地方,同样获得了发展的红利。

  绿色经济蓬勃发展

  走进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但见树林苍翠,小河清澈,一座座青砖黛瓦的江南民居星布其间。很难想象,这里以前是脏乱差的城中村,污水横流、垃圾乱堆。2007年起,玉皇山南通过综合整治工程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如今这里已是资本汇集的财富高地,集聚各类金融机构1556家,今年1—5月实现税收9.79亿元。

  夯实经济基础,是守住绿水青山的前提。

  衢州地处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是一半浙江人生活、生产的水源地,但同时,衢州也是一个生猪养殖大市,生猪年饲养量达760多万头,是农业主要污染源。近年来,当地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以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促进种植业和畜牧业协同发展,曾经的臭猪粪也变成了“黄金”。

  在衢州开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车车猪粪通过密封的槽罐车运到厂区后,先进入匀浆池,与茶叶渣搅拌均匀后,用污泥泵打入一级厌氧发酵罐,经过25天的恒温发酵后,产生的沼气经过脱硫、净化进入气包进行发电。沼渣通过二级厌氧发酵产生叶面肥和精制有机肥,供给当地的种粮大户。经此,猪粪助力企业年收入上千万。

  借力整治环境污染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是题中之义。

  金华浦江是“中国水晶玻璃之都”,国内80%以上的水晶产品出自当地。金华有一句民谣,“永康一只炉,义乌一只鼓,东阳一把刀,浦江一串珠”。“一串珠”,指的就是浦江的水晶产业。曾经,低端水晶作坊遍布城乡,虽然钱赚了不少,但是环境破坏严重,当地母亲河浦阳江浦江段一度成为省内水质最差的河流。

  借力治水机遇,浦江当地政府大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累计关停污染水晶加工户近20000家后, 当地又投资约20亿元,新建中部、东部、南部、西部4个水晶集聚园区,以实现统一治污、集聚发展。2015年,全县水晶加工主体虽减少了90%,但水晶产业产值却增长24%。

  “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浙江省委原书记夏宝龙说。

  丽水大港头镇通过环境整治,依托当地绘画产业资源,设立了古堰画乡景区。碧绿的江水、参天的古树、充满异域风情的画廊一条街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去年,小镇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9.6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2%。

  绿色家园美美与共

  江南镇的环溪村,是桐庐县的一个普通山村。这个溪流环抱的小山村,家家门前屋后遍植荷,村周围的田里也是荷。夏秋来到这里,菡萏半开,荷叶翠盖,整个村子宛若绿海中的一叶扁舟。漫步村中,所有溪沟清水淙淙,大街小巷干干净净。

  村主任周忠莲把村容村貌的改变,归功于2003年以来,省里开始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她用两段顺口溜说明了前后的变化:“以前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溪沟就是垃圾污水的家。’而现在,‘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室内现代化,室外四季开鲜花,溪沟清澈见底有鱼虾。’”

  绿色浙江、生态省建设、美丽浙江、“两美”浙江,无不践行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个宗旨。今年6月,浙江省党代会上,省委书记车俊指出“要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美丽浙江。”

  杭州的馒头山社区曾是主城区最破旧的社区之一,街巷狭窄,污水横流,危房、违建、群租房随处可见,许多居民家中尚未能通水通管道燃气,长年使用煤炉、马桶。如今,原来的危房已华丽变身为白墙黛瓦、结构完善的风情小楼。不仅拓宽了路面,更增添了街角小品。

  绿水青山,让群众幸福感增强,让社会更加和谐。盛夏,记者走进湖州妙西镇妙山村,欣赏了村里的民俗表演《妙西旱船》,听村文化专管员饶晓讲述了她带着村里的旱船队、排舞队外出文化走亲的事情。43岁的饶晓高兴地对记者说:“环境好,生活好,心情好,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幸福!”

  绿水青山,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素质。绍兴柯岩街道河塔村保洁工季云珍告诉记者:“以前,从早到晚要不停地捡垃圾。现在山青了水绿了,我的活儿也轻松起来——这么好的环境,谁还好意思乱扔?”“青山绿水改变的不仅是环境,也改掉了人们多年的陋习。”绍兴市委宣传部长何加顺这样认为。


  《 人民日报 》( 2017年08月18日 14 版)

(责编:蒋琪、张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