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扶贫频道

黑龙江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从种得好到卖得好

本报记者  方  圆
2017年08月15日08:0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无人机植保作业。
  卢伟力摄

  庆安县技术人员查看寒地水稻生长情况。
  孟宪国摄

  大马力农机联合作业。
  张 伟摄

  黑龙江省生态良好、沃野千里,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陈宝林摄

  稻海金黄,田垄无边。坐拥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黑龙江,是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能产出全国1/4的商品粮,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被誉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龙江粮熟,天下丰足。2016年,黑龙江全省粮食总产1211.7亿斤,继续保持全国首位,实现“十三连丰”,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勇立潮头。

  粮食产量、粮食商品量均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农村劳动力人均产粮突破6吨,居全国第一;全省农机作业综合机械化率高达95.05%,100马力以上拖拉机保有量2.96万台;全省水稻智能催芽和大中棚高台育苗实现全覆盖;全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原料总量、销售收入均居全国第一;化肥、农药亩均施用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成绩面前我们更要保持头脑清醒”,黑龙江省农委负责人说,全省努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两大平原”综合改革试验,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和现代畜牧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传统种植业向种加销深度融合发展

  “总投资16亿元的玉米深加工项目,填补了黑河地区玉米产业链深加工空白,在本地就能把玉米‘吃干榨净’。”在北安象屿金谷科技生化有限公司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干得热火朝天,技术总监李洪波说,接下来还有总投资5亿元的大豆深加工项目、生产改性大豆浓缩蛋白项目等。

  “插根筷子就发芽”,说的就是黑土地的实力。如何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

  黑龙江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强化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载体支撑,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农业全产业链经济。坚持总量调控、分布合理、守住环境底线的原则,培育壮大畜牧产业和食品加工业龙头企业,推进种养结合、农牧一体。重点扶持新建存栏基础母猪5000头以上且存栏育肥猪5万头以上、年可出栏生猪10万头以上的产业链长、组织化程度高、牵动能力强的大型生猪项目,提升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以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为基础,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00家,实现销售收入3100亿元。

  调优种植结构,推动种得好向卖得更好发展

  “以前我只会种玉米,来了合作社,手把手教我怎么种菇娘,不到半年就挣了一万多块。”在佳木斯桦川县梨丰乡繁荣村菇娘种植基地,村民韩凤芹一边在大棚里除草,一边兴奋地说。繁荣村的村民,过去90%都种玉米,如今大部分已成种菇娘的能手。

  和繁荣村村民一样致富的农民,正在龙江大地不断涌现。脱离了种玉米的束缚,农民的路越走越宽。

  黑龙江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保证粮食综合产能不降低的基础上,继续调减玉米面积,发展鲜食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向结构调整要质量要效益。全省种植结构调整任务已落实到县。

  “去年,全省玉米面积减了1900多万亩,由于‘一减’(减玉米)后边跟着‘七增’(增大豆、水稻等其他作物),粮食总产量基本没有减,仍然保持丰年水平,”黑龙江省农委有关负责人说,玉米退出临储收购,市场价格由每斤1元钱减到不足0.7元甚至更低,玉米主产区和以种玉米为主的农民减收影响较大,但就全省而言,通过拓宽其他增收渠道,农民人均纯收入仍实现了6.6%的增长,不仅打赢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第一场硬仗,也为全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子。

  省农委在北京建设的黑龙江农产品销售店,年销售额突破6亿元。省政府出台《关于扶持标准化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意见》,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北菜南销”生产基地,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市在全国20多个省份建立农产品销售旗舰店、专营店、社区营销网点2000余个。省级农业电商平台——生态龙江网入驻合作社和企业1785家,全省各类农村电商主体发展到2.7万家,交易额突破100亿元。

  建设绿色农业,推动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在五常市王家屯现代农业农机合作社的有机水田里,一群可爱的小鸭子漂游在茂密的秧苗之间,刚刚冒头的野草,被它们踩在泥浆里不见了踪影。它们还不时吸食水稻叶片背部的虫卵,粪便也被水稻吸收,待到抽穗时,水稻饱满,鸭子肥美,二者皆成桌上美味。

  “鱼稻”“鸭稻”“森林猪”“森林鸡”……各类有机食品生产方式层出不穷。依托优良的生态资源,黑龙江稳步发展水稻、大豆和玉米等大宗作物基地,重点建设畜禽和水产养殖绿色有机食品基地,推广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培育出一批有特色、规模大、叫得响、信得过的绿色食品品牌。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加强农业基础和生态工程建设,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推进千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和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筑牢绿色发展的生态屏障。加快亿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坚持“农畜结合、种养循环、节本增效、绿色发展”,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出台《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加强黑土地保护,持续加大农业“三减”力度,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资源得以综合利用。

  目前,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2200个,抽检合格率达99.7%。全省绿色食品省外销售额超过千亿元,产品遍布全国、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保证持续增收,推进农民创业蓬勃发展

  “随着棚室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意识到,要想让乡亲们获得更高的收入,必须在特色种植上寻求新的出路。”今年51岁的齐彩华,曾经是宁安市兰岗镇永政村的一名普通农村妇女,如今已经是一个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还拥有以自己名字注册的商标“彩华100号”。

  农业兴促百姓富。近年来,黑龙江深入挖掘农业经营效益,不断拓宽增收渠道,优化收入结构,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鼓励支持农民创新创业和劳动力转移,深度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乡村休闲度假产业,组织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参与品牌开发和市场营销,非生产经营性收入比重明显增加。

  全省将农民作为“双创”的一支重要力量,编印《农民创业政策指导目录》《农民创业100例》,开办“新农人创业经”电视专栏,新建农民创业示范基地300个、创建农民创业园区100个。以村党支部书记、农村经纪人和具有创业基础的农民为主要对象,广泛开展农民创业培训,提升农民创业本领,全年培训创业型农民1万人。截至目前,全省农民创业人数达120万人,实现创业纯收入230亿元,带动农民就业238万人。


  《 人民日报 》( 2017年08月15日 11 版)

(责编:蒋琪、张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