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扶贫频道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岔山村脱贫攻坚记事

庞革平  朱文慧  黄  皓
2017年08月11日08:0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今年4月,一项殊荣颁给了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岔山村——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将其命名为“五星级”农村基层党组织。

  岔山村始建于明代初期,兴于明中期,距今已有600多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瑶族古村落。岔山村东面与东水交界,南邻秀水,西北两面与湖南接壤,是秦汉时期从中原通过潇贺古道进入岭南的第一个入口。至今,古道两旁店铺林立,常胜、元吉等老字号依稀可辨。

  就是这样一个古村落,贫困发生率将近40%,全村224户居民当中就有100户是贫困户。

  古村落有油茶店

  “我们第一次到岔山村时,看到整个村落是一个空心村。在这个古村落里,只有两位老人住在这里。”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党委书记汪溪泉记忆犹新。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往往是贫困村难以脱贫的重要原因。从2015年10月广西地税干部进驻岔山村开展扶贫工作开始,便十分重视对帮扶村的组织建设工作,要求第一书记认真做好“三会一课”等日常工作,带领村党支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活动,通过开座谈会和上专题党课等方式,有效提高了全体党员的凝聚力和村委班子的战斗力,还根据自治区党委“结一联五”的要求,制定了自治区地方税务局与结对贫困村的帮扶方案,每个厅级干部都要联系一户贫困户、一名困难党员、一名普通党员、一名村干部和一户致富典型户,要求每年都要拜访这五户人。

  在多方努力下,2016年6月13日,岔山村近几十年来的第一家旅游餐饮店——由村党支部书记杨志魁的爱人和村里6家贫困户一起创立的油茶店开张营业。到如今,在岔山村的核心区域,已经从没有一家商户到开到了14家商户;从没有一位游客到高峰期一天达到两万游客。据统计,一年时间到岔山村旅游的游客已经超10万人。

  永远不走的扶贫队

  为抓好岔山村基层组织建设,打造“永远不走的扶贫工作队”,2015年下半年,广西地税局成立定点帮扶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总负责的工作机制,建立起局领导带头示范、全局党员干部共同参与的“干部包户”帮扶工作制度和“党组+村支部”的共建模式,指派了100多名党员干部作为岔山村贫困户的帮扶人,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在广西地税局主要领导的带领下,局内党员干部到岔山村开展扶贫活动人次超过400人次,捐赠大米、食用油、农业书籍、棉衣棉被等物资超过10万元,为不少贫困户解决了通水电、危房改造、子女上学和发展产业等多个问题。

  同时,广西地税局党组立足岔山村实际,压缩行政经费,投入120多万元资金,帮助岔山村完善基础设施和发展扶贫产业,为改变岔山村贫困状况和群众脱贫致富打下了基础。2016年,岔山村已有33户贫困户146人实现了县、乡镇两级脱贫认定。

  帮扶“量体裁衣”

  2017年,广西地税局继续派出驻村干部,注重加强与岔山村党员干部的密切联系,协同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帮助岔山村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把握乡村旅游发展旺势,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

  依托鑫连种植合作社和荣茂果蔬种植合作社,以“观赏花卉+采摘莲子+捕捞河鲜”模式,利用进村道路旁连片20亩水田种植荷花,混养禾花鱼、田螺和泥鳅等河鲜,吸引了游客来岔山村拍照、赏花和品尝美食,预计可实现合作社工资性收入4万元,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左右;依托荣茂果蔬种植合作社,充分发挥党支部带头作用,以股份合作制模式,按每户出资1000元入股,带动20多户农户一起发展黄金瓜、草莓、青瓜、香芋南瓜等绿色果蔬,供游客采摘,带动了10多户贫困户增收。

  “下一步,我们要将扶贫工作做精做细做大,按照精准脱贫的具体要求,继续推进一户一策、量体裁衣式帮扶,做到只要贫困户有困难和帮扶需求,就尽力帮扶资助他们,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扶持他们走上自主创业增收的道路;另一方面,要加大村委集体产业和村合作社经济的帮扶力度,引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力争帮助岔山村培育1至2个农旅企业。” 广西地税局驻岔山村第一书记夏苏荣表示。


  《 人民日报 》( 2017年08月11日 20 版)

(责编:蒋琪、张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