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扶贫频道

冬青 18号“藏粮于技”的藏区新品种

李鹏
2017年07月24日08:27 | 来源:农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冬青 18号“藏粮于技”的藏区新品种

  西藏是国家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更是我国青稞主产区,青稞种植产量占全国近70%,青稞既是西藏人民主要生活原料,更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特殊的保健功效,市场潜力巨大,作为优势产业,西藏努力挖掘青稞生产潜力。近两年,西藏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青稞生产“双增长”行动,以扩大青稞种植面积、推广青稞良种作为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的重点。记者从该自治区农牧厅了解到,今年全区青稞种植面积208.22万亩,比去年增加8.88万亩,小麦种植面积46.37万亩,比去年减少2.74万亩。示范推广“藏青2000”“喜拉22号”“山冬7号”“冬青18号”新品种近190万亩,比去年增加8万余亩。

  西藏350多万亩耕地普遍存在春季种植、秋季收获、冬季撂荒的情况,冬播面积仅40余万亩。一方面西藏海拔高、气候冷,不适宜作物越冬;另一方面西藏地力普遍贫瘠,多采取秋耕灭茬培肥做法。高海拔区域耕地要么一年一熟,要么混作、连作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如何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下解决好增产增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西藏自治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充分培育并推广冬青稞新品种“冬青18号”。提高土地使用率。

  “‘冬青18号’是自治区农科院专家组经过十多年努力,选育出的优良冬青稞新品种,除具有中高产、中晚熟、中高秆等特点外,还具有复种优势,可以说促进了西藏农耕制度的变革”,西藏农牧科学院院长尼玛扎西在“冬青18号”示范推广现场会上介绍。记者了解到,去年秋播在拉萨、山南、林芝、昌都四市适宜区域安排种植“冬青18号”3.29万亩,从目前来看,整体长势良好,已进入收获阶段。记者在山南扎囊县扎其乡塔巴林村标准化示范田看到,1100亩土地上,青稞穗随风起伏,穗粒饱满,虽经一夜风雨,但并未见倒伏现象。据该县农业技术人员介绍,该品种株高1米左右,抗寒、抗倒伏、抗条斑病和黑穗病能力极强。示范田部分区域亩穗数可达26万穗,示范田平均亩产可达400公斤。去年7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曾视察的拉萨曲水县“冬青18号”取得历史性高产,平均亩产达到502.3公斤。通过几年的推广示范,目前“冬青18号”大田平均亩产可达370公斤,比其他冬青稞品种增产10%以上,比春青稞增产12%以上,单以青稞种植而论,亩均增产可达40公斤,增收显著,而且还具有复种优势,是解决农牧民群众丰产丰收的有效途径。

  西藏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生产方式大多为家庭种养,全区牲畜存栏1804万头(只、匹),饲草供不应求。“冬青18号”大范围推广种植将有效改善优质饲草缺量问题,通过抢种抢收措施,在8月初复种箭舌豌豆等豆科饲草,在不影响秋播的情况下,亩产鲜草1000公斤以上,仅复种饲草亩均增收就可达1000多元,且复种豆科饲草作物,极大改善土壤性质,培肥地力,通过青稞种植——豆科饲草固氮——秸秆、饲草养畜——农家肥回田达到资源循环利用,有效减少化肥施用量。大力发展冬青稞也使得时间和空间得到有效利用,在时间上,使得土地在冬季不闲置,在空间上,使得西藏海拔2600米至3800米之间一年一季区域得以复种高产饲草,达到一年两季,充分发掘了生产潜力。同时在青稞产量提升、农牧民增收、培肥地力等方面作用明显。据尼玛扎西院长介绍,经测算,“冬青18号”种植比春青稞种植直接效益高了1162.3元/亩,对促进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效果明显。

  推广以“冬青18号”为代表的冬青稞新品种的显著效益和重大意义,西藏自治区副主席坚参凝练概括为“五养”:养人,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青稞单产,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养地,复种豆科饲料作物,提高土壤含氮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养畜,复种高产优质饲草,缓解西藏饲草料短缺问题,有效解决牲畜越冬饲草,达到农牧互促作用;养禽,西藏是越冬鸟类的天堂,黑颈鹤、斑头雁、红嘴鸥、赤麻鸭、黄鸭等10多种珍稀禽类在西藏越冬,冬青稞可为越冬禽类提供冬栖食物,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养眼,改变西藏冬季荒芜观感,提高冬季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和扬尘,促进生态环境优美。

  “大力发展以‘冬青18号’为重点的冬青稞新品种种植,充分挖掘复种高产优质饲草料的潜力,在全区适宜区域示范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已具备推广条件,今年秋播计划安排15万亩种植面积。”自治区农牧厅党组副书记、厅长杜杰说。

(责编:张歌、蒋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