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扶贫频道

“填鸭式”科技下乡农民难消化

2017年07月11日08:0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近年来,各地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直接为农户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令农民开了眼界、长了知识、得了实惠,深受群众欢迎。然而,也有的地方“科技下乡”不实在、不对路,不少农民“吃”了“填鸭式”的农业科技食粮后,却不能自行消化,存在着记不住、学不会、用不上的现象。

  究其原因,一方面,科技下乡大多时间短,有的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有些科技人员在讲解相关知识时,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农民听得一头雾水;另一方面,一些科技下乡活动只局限于赠送书籍、展览图片、播放录像、举办讲座和培训班等,往往是理论传授多、实际示范少。在发放的技术资料中,有些术语字词生僻,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更是看不懂。

  事实上,农民科技素养的普遍提高决不是几次科技下乡所能解决的,这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找准深化科技下乡的着力点。

  科技下乡要根据广大农民的要求,增强内容针对性。下乡前要先让农民“点点菜”,事先做些调查,了解农民迫切需要什么?急需解决什么?把农村、农民的需要反映上去,把专家、科技引下来。广大科技人员也要走出实验室和大学,走出机关大院,走向农村大地,走进农民家中,把科技转化为农民致富的现实生产力,切实把科技兴农落到实处。

  要围绕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部署进行,保证粮、棉、油等大宗作物的栽培技术和高产高效提供完整服务,这包括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技术等。对高新技术、病虫防治、肥水应用、园艺、保护地栽培等技术内容都要充分准备,争取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要推进人才进村和科技下乡结合,把先进理念和科技带给广大农民。请当地致富能手介绍生产窍门、解决技术难题、进行技术示范,将农业实用技术送到户,带出更多的科技型农民。要充分发挥官方微信号、APP等新兴传播媒体的优势,着力培养一批带不走、留得住的“土专家”“农秀才”,使农民做到随时可学、可问,逐步提高广大农民的劳动生产技能。

 

(责编:蒋琪、张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