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扶贫频道

朱佩娴:兰考为何能在全国率先脱贫?

——资本市场服务脱贫攻坚论坛发言

2017年06月30日15:04 | 来源:人民网-扶贫频道
小字号
人民日报河南分社记者 朱佩娴
人民日报河南分社记者 朱佩娴

兰考县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很多人把兰考定位为“政治明星县”,认为兰考能够脱贫,最重要的是他的政治因素。

不可否认,兰考拥有很多政治资源,这也让很多河南其他的贫困县羡慕嫉妒。曾经就有一位豫北的贫困县县委书记说过:“我们可比不了兰考。我们是求着别人来扶贫,兰考是别人求着他,给他扶贫。”这种政治优势落到实处,就是国家和省里的扶贫资金对兰考肯定不会缺斤少两,甚至是绰绰有余。一些不了解兰考脱贫的人就直接说过:“兰考是扶贫资金砸出来的脱贫县”。

是这样吗?其实,如果能用资金砸出来一个脱贫县,也是不容易的。大家都清楚,十八大以来,各级领导干部对扶贫资金的使用都相当谨慎,宁可让资金躺在银行里睡大觉,也不敢轻易地就砸给谁。因为钱砸下去了,要砸出水花,砸出成效才行,砸不出来成效,不仅是经济上的盈亏问题,更是政治责任问题,是要问责的,是乌纱帽保不保的问题。

贫困县脱贫是有严格的考察和审核程序的,有很多指标,还有第三方评估。在这个第三方评估和审核过程中,有两个指标特别关键。一个是贫困户的年人均纯收入,这是一个具体的经济指标,另外一个就是贫困发生率,是指脱贫后返贫的几率是多少?包括要有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全覆盖等,这就是一个机制问题。如果给贫困户送钱送物,只输血不造血,那么第一个指标容易完成,但第二个指标就不是那么容易完成了。因为第二个指标是要搭建平台、建立机制的,让贫困户从这个平台机制中可以不断地、持续地获得养分,这里的养分既包括物质的,就是手中的钞票,也包括精神的,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获得感、幸福感,而从更高层次意义上来说,还有对党和国家的信仰和拥护。

(一)造血机制

兰考能够率先脱贫,首先是建立起了这种造血机制,而且这个造血机制更多的是通过经济活动来完成的。

2016年初,我采访兰考时,一位乡镇干部就做过统计,在他们乡的贫困户中,老弱病残、痴呆憨傻的贫困人口占到25%,剩下75%的人是有劳动能力的,这些人需要通过在家门口挣到钱来脱贫,因为一来他们的原生态家庭不允许他们离家太远,不是有卧床不起的老人需要照顾,就是有嗷嗷待哺的孩子需要照料,脱不开身;二来依据他们自身的能力,即使到外面打工,也只能打零工,吃了这顿没下顿,一年下来很有可能还是入不敷出。

怎样让这些贫困户在家门口持续就业、安家,就成为精准扶贫的关键。可以说,产业扶贫是中原地区贫困县的第一扶贫手段。因为中原地区不像西部山区,需要大量的易地搬迁扶贫。中原地区贫困县的区位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主要是小环境的交通需要进一步改造,这个相对西部山区来说,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我采访过在兰考的一个上市公司,叫晓鸣农牧,当时来兰考时,不是冲着政治来的,而是冲着区位优势来的。也许在座的很多人知道,晓鸣农牧主要是提供雏鸡的,他们把自己在全国的大客户在电脑的地图上一一标出,最后通过电脑计算出来,把孵化基地放在兰考县,从交通运输成本上来说,是最经济的。2017年初我采访时,这家公司就有三个贫困户通过培训上岗,每月工资四五千,顺利脱贫。不仅如此,因为是这家上市公司的员工,这些贫困户还能获得当地银行的优惠贷款,在县城买了房安了家,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迎刃而解。

所以,兰考能够在全国率先脱贫,首先是产业兴了,企业兴了,经济兴了,贫困户可以在家门口持续就业安家。所以在今年年初第三方评估中,兰考的贫困发生率仅为1.27%,井冈山是1.6%。我们在做《解密兰考之变》的报道时,就把“兴产业、拔穷根”作为第一要素来阐述,也就是大家关注的产业扶贫,强调了兰考扶贫、不养懒汉,贫困户不是靠在墙根晒太阳,伸着手来要救济,这一点得到了中央的认可,也得到当地领导干部的点赞。

(二)输血+造血机制

老弱病残、痴呆憨傻的脱贫怎么办?这就得输血+造血一起上。除了政府财政精准兜底——输血机制外,也有输血+造血机制的探索。比如兰考的保险扶贫模式,可贵之处就在于通过金融扶贫,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可复制的救济兜底扶贫,保证了脱贫路上零风险。但是在有些贫困县,遇到和兰考一样的灾情险情时,扶贫干部能做的,就是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安慰贫困户重头再来。但兰考的保险扶贫就来得更实在,工作效率也更高。人民日报多次报道过。

兰考县投入1000万元作保费,与中原农险签订“脱贫路上零风险”保险扶贫项目,为23275户贫困家庭、77447位贫困人口上了生活、生产两大类保险,包括财产、人身、种植作物、农业设施、贷款担保等15小项保险方案。从去年3月18日项目实施到今年3月17日,中原农险合计出险573起,理赔814万元。这里就采取了政府买单、企业来干的形式,为贫困户因灾因病致贫返贫提供了底线保障,不仅为让政府腾出手来干更重要的事情,而且让企业社会参与到扶贫工作来,做更精细、更精准的工作,形成共赢局面。

(三)换血+造血机制

但是当前,我们不能忽视一个扶贫怪相,就是贫困户不急,扶贫干部着急。网上不是流行一个段子吗?我不想做你的情人,就想做你的贫困户。为什么?贫困户自己的主动性不够,也就是官方常说的:内生动力不足。

难道贫困户自己不愿意脱贫致富吗?谁不愿意生活得更好?但问题是,这种更好的生活是不是贫困户自己想要的生活?或者换种角度来思考,怎样把这种更好的生活变为贫困户想要的生活?

如何破解?我认为,这就不仅仅是造血的问题,而是在造血前,先换血。这种换血机制包括:一是充分沟通,也就是做思想工作;二是需要做示范,让贫困户去观察、去观望,然后习得、融入。

兰考扶贫就很注重干部与村民的沟通。特别是驻村扶贫干部身体力行,吃住在村,严守五天四夜的驻村规定。我们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最能看出来谁是真心,谁是走过场。群众虽然挑剔,但也是最朴实的,你对他真心,他就和你掏心。有时候基层干部和当地村民、贫困户沟通,语言是很乏力的,唯有行动,村民和贫困户都是看在眼里的。

从机制建设上来说,兰考确立的扶贫资金分配运行机制也极大地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2014年,河南省专项扶贫项目资金审批权全部下放到县,兰考县又把审批权下沉到乡,让村里自主决策扶贫项目,实行“先拨付、后报账,村决策、乡统筹、县监督”。这项制度让村里的贫困户、村民都参与到村里产业扶贫项目的确定过程之中,这个过程不仅是贫困户主动参与的过程,也是村干部、驻村干部做思想工作的过程,更是一个经济评估的过程。所以,最终选择什么样的扶贫项目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个选择的过程,达到了统一思想的目的。

另外就是示范作用。扶贫要抓“牛鼻子”,我认为,这个牛鼻子就是当地的能人和好企业,如果把这些能人和好企业扶持好、发展好,就能带领贫困户、激发贫困户,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比如兰考张庄村的养蛋鸡专业户闫春光,家里有六口人,但他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上面有80多岁的老奶、60多岁的老妈,下面有一双儿女,女儿刚上小学,儿子刚上幼儿园,妻子身体还不好。他就通过县里的普惠金融政策,贷款10万多元建了自动化养鸡棚,一年后就脱了贫,现在已经稳定脱贫。因为他的示范效应,还带动了村里其他贫困户养蛋鸡,比如翟进喜,人民日报也报道过。可能会有人问:大家都养蛋鸡愁卖吗?其实不愁卖,因为村里养得多了,商家(村里喜欢称经济人)更愿意来村里集中收购,还省路费。他们的困难主要是资金周转问题,有了就活了,没了就死了,就像夏季的玉米是不是遇上了掐脖子旱一样。

另外兰考的山药姑娘潘春婷,人民日报也报道过。姑娘很勤奋,原先在深圳卖格力空调,因为父亲去世,母亲没人照顾,前些年返乡创业,子承父业,种山药,她们家种山药有秘方,种出来的口感发甜,另外还种黑花生、小玉米,玉米还做成挂坠卖,很有想法,也带动了当地贫困户给她打工,贫困户不同时节的工资不一样,大概都在50-120元不等。她的主要问题是,接下来如何从一个合作社发展为好的农产品加工公司,能够有一系列的加工产品设计和推广。

兰考的中小企业也很有发展潜力。比如兰考的五农好酱,也是祖传秘方,还有各种风味的瓜子,去年春节期间,我和同学聚会,大家吃得欲罢不能,因为太好吃了,就得晚上得狂喝水。五农好企业的老总扶贫情节很重,企业做了很多公益扶贫项目,而且为贫困户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这些当地的中小企业,产品物美价廉,就是缺规模、缺品牌、缺渠道,完全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再整合、再包装、再推广。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思考,供大家参考交流。 

(责编:李栋、李海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