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扶贫频道

贫困户的“阳光收入”:荒山生“金”稳民增收

2017年06月20日08:44 | 来源:人民网-扶贫频道
小字号

 

承德县仓子乡负责人介绍光伏扶贫项目运行情况(人民网记者李彤摄)

    人民网北京6月20日电 (记者李彤)曾经“栽树不结果、种地不打粮”的小梁山,现在成了贫困户唐国庆每天必去的地方。今年以来,河北省承德县仓子乡南松村在山坡上支起了一片片光伏发电板。

“风不扶我,雨不扶我,产业扶我;地下没有,地上没有,阳光里有。”一副对联,写出村民对光伏项目的期望。

    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推进,作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的光伏扶贫备受关注。光伏产业需要怎样的自然禀赋、建设资金由谁来出、如何带动贫困户增收,是产业发展面临的必答题。

    承德县是“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有贫困村129个,南松村就是其中一个,“山多地少没资源,缺钱缺路缺项目”是村里的真实写照。而更让村党支部书记陈荣胜头痛的是,尚未脱贫的贫困户大部分年龄偏高、缺乏劳动能力。

    “光伏扶贫对于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帮扶作用很明显。通过调研村里属于太阳能资源二类地区,光照较强、辐射时间长,可以利用贫困户庭院和村里荒山荒坡建电站。”陈荣胜说。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不少贫困户顾虑重重。“不用自己动手,就能搞产业?”“蓝板板晒太阳,能赚钱吗?”改不改的好,市场说了算;改不改的动,群众说了算。驻村工作队通过农户摸底调查、发放“明白纸”等形式,解答光伏扶贫政策;广泛征求贫困户意见,帮助算好经济账,打消其思想顾虑。

    共识已经形成,但光伏扶贫的资金谁来出呢?按照一户5千瓦规模计算,每户约投入资金3万元,指望贫困户拿出这笔钱不现实。

    “政府补一点、信贷投一点、农户筹一点。”仓子乡书记王建国对记者表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申报光伏扶贫项目,县里给予每户补贴1.2万元;通过“政银企户保”平台担保,银行免质押借给每户贫困户1.3万元,由政府全额贴息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自筹5000元,对于确有困难的特困户,由政府协调增加贷款或全额贷款予以解决。

    “我没有出一分钱,这发电器建好了算谁的?”也有贫困户提出了忧虑。王建国介绍说,在建设之初县里就确定了产权,明确贫困户、政府、银行多方筹资建设的光伏产业,产权归贫困户个人所有。

    由于贫困户的房屋条件受限,37户贫困户将发电板建在了小梁山上,并成立了南松光伏专业合作社。作为合作社的理事长,唐国庆每天都要到山上转一转,看着不断增长的电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按照每户安装5千瓦光伏发电系统,年光照1500小时计算,年发电量约为7500千瓦时,前3年每年收益8000元以上,3年后每年收益7000元左右,可持续收益15年。”他说。

    据介绍,为了保障项目稳定运营,村里组织签订了3项协议。施工方、贫困户、县光伏办签订施工协议,“政银企户保”融资平台、银行、贫困户签订贷款协议,供电公司、贫困户、银行签订并网结算协议。通过一户一卡、一周期一结算的方式,确保资金到户。

    记者梳理发现,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能源局联合在河北、安徽、山西等6省份的30个县开展光伏扶贫试点。2016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村级光伏电站确定为光伏扶贫的主推方式。截至目前,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能源局已下达516万千瓦的光伏扶贫项目建设计划。

    “光伏扶贫发电,既发展了新能源,又实现了脱贫增收,一举两得。”有专家表示,利用村集体的闲置土地,投资建设100至300千瓦的小型电站,产权归村集体所有,发电收益可用于设立村内公益岗位,为部分贫困户提供就业;可用于村内小型公益事业;也可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没收入来源的贫困人口进行补助。

(责编:蒋琪、张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