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扶贫频道

武陵山来了教授联络员 当参谋系纽带找准扶贫发力点

本报记者  李昌禹
2017年06月19日08:1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村民要是脱不了贫,我就在这儿不走了!”走在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新改造的油茶园里,联络员阮成江胸有成竹,“按目前基本情况预测,一户农民种植5亩以上油茶,就能实现精准脱贫和长效脱贫。”

  开展调查研究,当好参谋助手;进行沟通协调,发挥桥梁作用;开展帮扶工作,多办实事好事;总结典型经验,探索工作新路子……从2012年至今,国家民委向武陵山片区有关市州和县市区分批选派了244名联络员,其中绝大部分是国家民委所属6所院校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把论文写在武陵山脱贫攻坚的大地上,为当地扶贫工作带来巨大的智力支持。

  改造油茶园,让3000户贫困户致富

  阮成江是大连民族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也是国家民委派驻玉屏县所属的武陵山扶贫片区的一名联络员。不久前,他又多了一个头衔——玉屏县挂职副县长。在这之前,他已经在玉屏县待了3年多,潜心研究油茶种植问题,成为当地的油茶专家。

  在玉屏,油茶是当地人引以为豪的名片,家家种、户户种,一棵结果多的油茶树,便是农家孩子上学的摇钱树。但多年来,含油量低、产量不稳定、品种不优一直是难题。在病虫害严重的时候,“十担茶籽九担空”,收入没有保障,有的人干脆不种了,跑出去打工。怎么让油茶稳产、高产,给农民带来稳定、丰厚的收入?这成了玉屏县脱贫攻坚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014年,玉屏的油茶发展迎来转机。2012年初,国家民委决定从本机关、委属6所高等院校及文化事业单位,选拔选派司处级干部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前往武陵山片区担任联络员。2014年4月,作为国家民委选派的联络员,阮成江带领他的油茶科研团队来到玉屏。3年里,阮成江每年在大连和玉屏间往返10余次,团队先后88人次深入玉屏进行科技攻关,实地采样、分析数据,组建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工作站,最终在上百个品种中“海选”出适合在当地大面积推广的油茶品种,并开发出油茶丰产栽培和低产林改造等一系列技术。

  站在茶林边,玉屏县朱家场镇鱼塘村的姚元明乐呵呵地算了一笔账:“我们家的老茶林,以前每亩地只能出3公斤油,经阮教授改造后,现在新茶林一亩地最高能产油50公斤。我家30多亩油茶园,收入一下子翻番了。”

  如今,阮成江和他的团队选育的油茶优良品种和研发的丰产营林等技术不仅在玉屏推广开了,而且在铜仁的思南、碧江等多地推广应用,“下一步我们准备进一步推进‘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和‘村集体+农户’模式,把产业规模做大,帮助农民增收。”

  “教授联络员果然不同凡响,一下子找准了精准扶贫发力点。”谈起这名联络员,玉屏县县长杨德振笑着说,“现在玉屏县油茶种植面积已达20.2万亩,有6家油茶产业公司,年产值近亿元人民币,可带动30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我们计划到2020年把油茶种植面积扩大到40万亩,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将现代技术引入深山,促进精准扶贫

  360度旋转摄像头,实时传输茶园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的物联网检测设备……在同属武陵山片区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当地有机硒茶茶园里的现代化技术让人忘了这是大山深处。茶叶生产加工完成后,用手机扫一扫包装上的二维码,可以通过视频查看茶园及生产车间的实景,追溯单袋产品的生产田块、采摘农户和加工时间。

  这套“有机硒茶质量管理与追溯智能系统”由中南民族大学支持开发,说起来,也离不开联络员的功劳。过去,鹤峰的乡亲们守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生产原生态的优质农特产品,却不知如何将其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中南民大派驻鹤峰县联络员建议利用信息化建设让该县有机农特产品的生产流程标准化、可视化,增加其美誉度。经过联络员的沟通,学校与当地一拍即合,开展校地合作,中南民大派出计算机科学学院的专家团队来到这里进行技术攻关,设计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及追溯系统。

  基于信息化建设的智慧农业,让鹤峰有机硒茶身价迎来巨变,“这包50克的茶叶,原来每包卖20元。现在我们重新设计了包装,打上了有质量追溯的二维码,每包能卖到100元。”鹤峰县骑龙茶厂董事长郭国说。

  茶叶销路打开,茶农直接受益。“过去我们家一亩茶园能卖到5000元钱就不错了。现在通过有机认证的茶园,每亩可收入1.5万元。”茶农陈国清说。

  “我们联络员是扶贫牵头单位和扶贫地区沟通协作的桥梁,要当好政策落实的研究员、助推发展的协调员和精准扶贫创新的促进者,为贫困地区找准扶贫工作‘痛点’,进而才能‘精准用药’‘靶向治疗’。”中南民族大学驻当地联络员蒋利辉说。


  《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19日 02 版)

(责编:蒋琪、张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