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驻村蹲点话脱贫:大山里的“圆梦巨人”
“老师,我想用树叶来做面具的头发!”“我要拿玉米须做胡子!”“看,我画的眼睛上长了翅膀!”……在重庆市开州区满月乡双坪村的尤坪村校,美术老师徐小松正带着孩子们热热闹闹地做面具。“我的美术课也是乡土民俗课,鼓励孩子们借助手边最常见又最具家乡风情的材料来制作工艺品。”
尤坪村校隶属九年一贯制的满月小学,在籍学生16人。“村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贫困户家庭的学生有6个。”徐小松说,目前村校只有教语文、数学的两名老师,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就由像他这样的满月小学老师“送教”到村校。“每学期,我都会来村校给孩子们至少开设10次课程。”
“小松老师的美术课挖掘出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挖掘出了他们的自信心。”满月小学校长姜林介绍,近几年学校培养了不少艺术特长生。学生们以仿古瓦楞纸板画和麻袋壁挂为主的美术作品,不仅挂在了学校的教室墙壁、楼梯走道里,还挂到了开州区少年宫等其他单位。“不少人想出钱买呢!”有的学生以此为起点,开启自己的事业,也改变了整个家庭的面貌。“有个叫刘军(化名)的小伙子,进了市里的广告公司做设计,现在一个月能拿五六千元。”
今年34岁的徐小松,在满月小学已经工作了15年。曾在教育部、重庆市各类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奖的他,本来能够在市区更好的学校任职,但仍选择扎根在满月的乡村学校。“不仅是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满月人,想通过自己的教学给家乡的孩子带来一些改变,还因为我的父亲也是在村校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师。”徐小松的父亲徐名瑞,20岁就来尤坪教书,40年从教经历,去过满月的五个村校。3年前,徐名瑞又回到了尤坪村校,成为这里唯一的语文老师。
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发展教育脱贫一批”,除了靠一代代乡村教师的倾情付出,更得靠教育扶贫的政策支持。
“凡就读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寄读生和没有享受营养改善计划的非寄读的学生,重庆市都资助其生活费。在此基础上,2015年起,开州区减免贫困小学、初中学生在校期间生活费,按照贫困小学生每期750元、初中学生每期875元的标准拨付到校,差额部分由学校调整公用经费补助。”开州区教委主任刘兆平介绍。
“家里四个孩子上学,都不需要再交任何费用,负担减轻了不少。”村民刘芳(化名)告诉记者,“现在老大在市人民医院工作,家里境况好多了。”
满月小学的1040名学生中,贫困家庭子女有285人,留守儿童213人,很多小学生连县城都没去过,但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与快乐。“‘乡村学校少年宫’和‘大课间活动’是满月小学最大的特色。少年宫里开设了美术手工坊、音乐歌唱与鉴赏、旅游服务等培训项目,学生可以凭兴趣参加任意活动;每天上午的‘大课间活动’近1个小时,可以学习跳竹竿舞,也能表演花样跳绳……”姜林介绍。
“我在少年宫参加了‘演讲与主持’的培训后,还在广播站当上了站长呢!能被重点高中提前录取,这些经历功不可没。”9年级的晓凡(化名)此刻正滔滔不绝讲述自己渴望当老师、作家、主持人的梦想,眉宇间的神采飞扬,没有一丝家庭贫困所带来的阴霾。
“六一”前夕,满月小学的一群孩子在老师组织下观看电影《圆梦巨人》。“这里头的巨人,好像我们老师哦!”一个小女孩眨着大眼睛,不由得说了一句。
《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16日 02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