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扶贫频道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有群年轻干部,每天都能触摸到真实的贫困

驻村扶贫,与村民的心拴在一起

本报记者  魏哲哲
2017年06月06日08:1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扶贫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驻村扶贫干部的奋斗和付出。

  他们直接接触最基层的百姓,做的是最一线的基层工作,他们的工作状态直接关系扶贫工作的成效。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和西畴县的村落里就有这样一批年轻的驻村扶贫干部,日前,记者来到他们中间,体味他们扶贫工作中的酸甜苦辣。

  善用笨办法,“不打酱油”干实事

  “一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6苗,6汉,1彝),367户,1547口人,88户建档立卡……问各村有几亩田、几亩林?村里及个人皆不能详尽回答。13个村交通均不便,很多路面还没有硬化,更别提柏油路了。6个苗族村寨缺水,靠天吃水,靠天吃饭,部分至今仍过着人畜不分离的生活。在读的大学生有13名,7个寨子没有大学生。祝我生日快乐!”

  一段文字加上一张手绘驻村的“作战图”,这是一名驻村扶贫干部给自己的29周岁生日礼物。2016年1月13日,这个80后的扶贫干部秦西宁,来到了云南省富宁县新华镇格当村,担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开始了他的扶贫生涯。

  “没来之前,对云南的概念就是那里是个旅游胜地,风景优美。”秦西宁说,然而刚到格当村,却“两眼一抹黑”:对农村了解有限,再加上没有任何基层工作经验,一切都要摸着石头过河。

  语言障碍是秦西宁要克服的第一关。语言不通,工作上就有诸多不畅,也容易跟当地的百姓产生疏离感,“我选择用笨方法。从最基本的做起,下决心将格当村下辖13个村寨的8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走访一遍,在拉家常中体验真切的基层工作。”秦西宁说,刚来的时候能听懂百分之三四十,到如今已经能总结出当地方言的特点了。

  这种“笨拙”的工作方法攻克的不仅是语言关,也让秦西宁对每个村民的家庭状况和困难有了准确的把握。苏麻弄村小组杨德国家,让秦西宁印象深刻,“第一次去,仅了解到他住的是用稻草和树枝搭建的杈杈房;第二次去,才了解到他家是整个村小组唯一有在读高中生的人家;第三次去,通过邻居才知道他大儿子已经结婚多年,但儿媳妇新婚时的嫁妆因为房屋破烂狭窄仍尚未拆封,还寄放在邻居家里。”

  “以前都是从报纸媒体上看到贫困故事,现在却每天都能触摸到这些真实的贫困。”秦西宁说,做扶贫一线的群众工作,也有烦恼:时常遇到群众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修进村柏油路,一天要协助处理两三起纠纷;发展特色黑木耳、巴西菇产业时,村民多持观望态度;易地搬迁时总有群众想不通,不愿搬迁……

  “最笨但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和村民解释交流,每一个问题都要用软磨硬泡的精神啃下来。”秦西宁说,何德友家的房子是格当村集市街道两边唯一一家土坯房,属于D级危房,需要拆除重建。但何德友深受当地风水占卜观念影响,死活不想动土,“我只好一遍遍耐心解释,劝导他不要过分迷信;另一方面帮助他联系施工队,由村委会出面签署施工合同,解除思想上的顾虑,才最终保障何德友家住上了安全住房。”

  “不能选择等待和抱怨,而是要行动起来。”沉得下身,静得下心,秦西宁现在工作很顺手,也获得了老百姓的高度评价:“你不是来‘打酱油’、来‘走读’的,你是干实事的!”

  扎根驻村点,用脚步书写扶贫日志

  冀永生的微信朋友圈里,满是村里人村里事。作为云南省西畴县瓦厂村的驻村扶贫书记,冀永生有写日志的习惯,村里二三事,是他每天日志的主题。

  每个项目、每户贫困村民都是他心中的主角,点滴小事儿都记下来提醒自己:“早上下村,起草柑橘苗经费报告和养殖旅游合作社经费报告;旅游合作社和养殖合作社执照办下来了,发给工作人员办理商标申请去了;给王光春送去了500元生活费,孩子状态不错,希望能坚持下来,考出去考上大学;还要抓紧去八角箐看看,帮助三个孩子结对……”

  每一篇日志,都是一次次走访调研脚步的丈量。“历时3小时零6分,共计16300步11.57公里,单程5.785公里。路两旁山上的野樱花开了,不知我们的路、产业何时能盛开?”这是去年12月他徒步茅坡村,了解柑橘种植项目选地情况的状态。

  山村虽然贫困,却具备天然的民族文化优势。汤谷村是瓦厂村下的一个自然村,原本叫上果村,意为“找回太阳的地方”。这里的壮族“女子太阳节”是滇桂壮族聚居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是壮族先民敬畏、崇拜太阳的民俗传统文化,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原始的村落依然保存着农耕文明,将原始的村落保存下来,作为和城镇互动的场所也是一种思路。”对于在扶贫工作中如何充分发掘民族特色文化,冀永生一直在琢磨:“扶贫不一定是大拆大建,发挥原生态的优势未尝不是一种帮扶的思路。”

  结合县里打造汤谷壮乡旅游的实际,受到其他地方给茶叶注册商标的启发,冀永生想到把汤谷村和找太阳传说中的女主人乜星注册成商标。“因为注册商标要个体户和合作社或公司等其他实体,我又动员村干部和群众成立旅游合作社,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冀永生说,在商标设计上立足汤谷民俗和先民传说,将汤谷村祭祀平台背景设计为汤谷村图案商标,将壮族服饰上的鸟纹图案和鸟母托举太阳的传说结合,设计为乜星图案,完成了汤谷村和乜星商标的设计工作。

  目前乜星酒厂正在建设中,家禽养殖合作社的场地也正在紧张施工。“乜星乡村旅游合作社的壮乡农家乐已经试营业,短短一个半月已接待200多人次,收益有5000元左右。”冀永生的扶贫日志记录下了村里发展的每一件小事儿,也见证了他用脚步丈量扎根驻点的点滴。

  不怕苦不怕累,想为群众多做几件实事

  点开“户联小镇”电子商务平台,上线的产品达3000余种,主要推广壮乡牛肉等富宁特产,建立农村电子商务营销体系;截至今年5月10日,已建成12个乡镇、51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并已正常运营,服务站提供网购体验、代购代销、代收发货等便民服务功能……富宁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成果显现。

  这是在富宁县挂职县委副书记的廉士兵争取到的项目,他想用电商平台带动扶贫事业的发展。经过他多方“跑腿协调”,2016年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落地富宁,获国家财政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说起来,还真不好意思,驻村的一年多时间里,我把通讯录的电话用遍了。有的老同学好多年没联系了,为了村里的项目,硬着头皮也打了。”谈起一年多的驻村扶贫工作,廉士兵有些不好意思。

  “项目要是当地所需,要精准,不能搞形象无用工程。”刚到富宁时,廉士兵用一个多星期跑遍了全县13个乡镇,走访了县扶贫、林业、交通、教育、工信商务等10多个业务部门和县委、人大、政协等有关单位,与当地干部群众面对面座谈交流、看现场、听汇报、做笔记,全面了解全县扶贫脱贫工作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证项目切合实际。

  “扶贫工作的政策措施关键是在落实。”在西畴县挂职县委副书记的时磊介绍,以前西畴县峡山村村民过河出行时,都是靠四根松木搭成的小桥,简陋而且给村民安全带来了威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落实好的扶贫实事工作。

  通过各方协调,曾经吞噬过村民的河流上建成了混凝土的“爱心桥”,“运送粮食出行更方便了。”

  “不怕苦、不怕累,怕的是辜负群众的期待。”秦西宁告诉记者,“如今,心已经跟驻村扶贫点拴在了一起,还想在驻村的日子里,多为当地的老百姓做几件实事。”


  《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06日 19 版)

(责编:蒋琪、李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