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扶贫频道

砥砺奋进的五年:在高原 点亮童年

赵迪摄影报道
2017年06月01日08:27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在高原 点亮童年

  5月5日早上6点多,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上红科乡寄宿制藏文小学,孩子们冒着雪在操场上晨读。

  5月24日,达日县上红科乡,38岁的格洛(后排右一)一家。10岁的岗格拉毛(后排中)和7岁的仁琼(左二)在这所小学读书。

  5月4日晚上8点,几名学生在操场上借着太阳能路灯和头灯读书。

  5月6日晚上9点,男生寝室。

  5月5日早上6点,老师帮学前班的孩子们梳头。

  5月25日,家长会后,学校露天操场上,妞妞(中)和家长准备签名和按手印,承诺假期结束后会按时返校。

  5月20日,孩子们在学校举办的期中表彰会上。

  5月8日早上6点,孩子们在露天操场上晨读。

  5月8日,星期一,在学校举行的升旗仪式上,孩子进行国旗下的演讲。

  5月20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上红科乡寄宿制藏文小学举行期中表彰会,16岁的加热玛(左)跑进会场。她在这所学校读小学六年级。

  5月5日,早上6点,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上红科乡寄宿制藏文小学,孩子们在窗边晨读。这所小学也是这个海拔4200多米的乡村唯一的学校,300多名来自当地农牧民家庭的孩子在这里学习和生活。

  5月25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上红科乡,短暂的小雨夹杂着冰雹过后,乌云散开,烈日当头。乡上的小学里,家长和学生在室内篮球场里开完家长会后来到露天操场,依次在一份协议书上签名并按上手印,承诺这次为期5天的周假结束后,学生会按时返校上课。

  这是一所寄宿制藏文小学,也是这个海拔4200多米的乡上唯一的学校,今年是建校第55年。目前全校共有284名小学生和95名学前班的孩子,他们大部分来自上红科乡和周围村庄的农牧民家庭。学校每两周放一次假。在学校里,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着照顾自己的学业和生活。

  上红科乡位于达日县南部,距县城135公里,全乡以藏族游牧民为主。这里山路崎岖,几乎没有工厂,供电也不足。每年5月到6月初,全乡老少都会带上帐篷、灶具上山挖虫草,一挖就是一个多月。对于许多当地人来说,这是一年当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儿童视力好,有时挖到的虫草数量能超过成年人,所以许多家庭挖虫草时都会带上孩子。州上曾在每年的虫草季节为中小学生放约40天的“虫草假”。

  33岁的更赛是这所藏文小学的校长。去年,州上取消了中小学的“虫草假”,但正常的假期结束后,依然有学生跟着家长去挖虫草,没有返校。于是,每次放假,他和老师就会为了留住学生忙碌起来:提前和各个村沟通,开家长会,签返校协议等。

  从2007年到现在,更赛在好几个乡的藏文小学工作过,上红科乡寄宿制藏文小学是他任教的第一所学校。他还清楚地记得10年前这所小学的样子:全校4幢砖瓦平房,下雨时偶尔会漏水,只有4个班级,139个学生,7名老师。更赛当时每月的工资只有几百元。

  当时,一些农牧民还会变着法儿向老师请假。有家长说,上了学,到头来还是要靠放牧挖虫草赚钱。家长和老师也几乎没有交流。普及义务教育时,有的家长甚至会付钱让别人家的孩子替自己的孩子上学。这几年来,一到周末,学校的老师就会带着小礼物,到学生家里做家访。他们会先和农牧民聊聊家常,再慢慢向他们解释上学的重要性。现在,家长见到老师会主动上前去握手交谈。

  学校放假,55岁的牧民才贡穿着一身藏装,揣着今年刚买的大屏国产智能手机,来接两个外孙回家。他的外孙一个8岁,读小学一年级;一个11岁,读小学三年级。

  才贡从小生活在上红科乡的哈青村,全家靠放牧为生,果洛州政府所在地玛沁县是他去过的最远的地方。家里的太阳能板供电充足时,才贡会看一会电视。但他不懂汉语,只能看藏语的新闻联播。有了些积蓄,他也想到外面看看,但他不会买火车票、飞机票,也看不懂餐馆的菜单。

  才贡不希望下一代继续过靠天吃饭的生活。才贡在民办学校上过几个月的学。他知道,上学能学知识,有了知识到哪里都可以赚钱。现在他身边越来越多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读书,送孩子去外地读书的人也不少。

  2016年,当地政府、对口援建城市等几方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对学校进行了重建。这所小学有了全新的教学楼、宿舍、室内体育场、塑胶跑道、微机室……这些是2013年来到这里工作的孙树旺没有想到的。

  80后孙树旺是河南人,从爷爷那一代就来到果洛州生活,他喜欢称自己为“果三代”。不久前,一名女教师休产假,孙树旺成了学校里唯一的汉族教师。学校里的孩子们有时会跑过来亲上孙树旺一口。向别人介绍时,孩子们也说他是自己的亲人。

  刚来学校工作时,他还记得,教师宿舍是座土房子。没有电,水要到附近的河里打,一个来回要半个多小时。这些都让他想起了2001年自己刚从老家到果洛州上中学时的情景。父母都不在身边,他记得到处是走不完的路,望不尽的山。

  这几年,学校有不少像孙树旺一样通过考试进入学校的老师,但海拔高、交通不便,他们大部分都没有留下来,有的只待了几天。孙树旺说,现在学校老师的待遇虽比不了大城市,但也会有各种补贴。

  师资不足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现在学校12个班级只有18名正式老师,一名老师要带两门课,还要兼任班主任。每个老师都不得不身兼数职。

  最令学校师生头痛的是学校的用电问题。孙树旺说,学校用电都是来自乡上的光伏发电,能够满足照明等基本需求,但教室里的教学仪器、微机课上的电脑……基本上都用不了,有些机器甚至至今都没有开过机。“以前没有,总是盼着想着,整天拿着申请报告往教育局跑,现在有了,却像废铁一样。”

  孙树旺说,去年乡上的光伏发电站发生故障,到现在也没有完全修好。后来经过协商,晚上会优先给学校供电上晚自习。一旦天气不佳,光伏发电就会不稳定,晚上也很难正常上课。

  5月4日晚上8点,学校里又停电了。天空渐渐暗了,学生们拿着书本跑到露天操场,借着独立供电的太阳能路灯读书。几个戴着红领巾的孩子用手电筒照着书本。远方的山峦和天空渐渐在暮色中融为一体,读书的声音回响在每一个角落。

(责编:蒋琪、张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