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扶贫频道

从“农家乐”到“忆乡愁”:如何让休闲农业留住游客脚步?

2017年04月17日14:07 | 来源:人民网-扶贫频道
小字号

山水灵峰休闲农业观光园。

人民网北京4月17日电 (记者蒋琪)草色青青、杨柳依依,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正是踏青好时节。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和美丽乡村的建设,近年来休闲农业接待游客数量井喷式上升。但与此同时,功能单一同质化、缺乏文化元素、投资回报周期长等问题也被饱受诟病,成为产业发展的掣肘。如何从吃顿“农家乐”转变成留住乡愁,让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扬农村长处留田园乡愁

安吉鲁家休闲农业观光园。(人民网记者 蒋琪摄)

一座田园小院,一桌乡间土菜,几杯农家白茶……这是早年间休闲农业“土里土气”的模样。而当前,一个“土”字已不能概括产业发展的全貌。

日前,记者在吉安采访时发现,该县鲁家村已成为有农有牧、有景有致、有山有水家庭农场村。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积极兴办休闲农庄,将果园变为采摘园,吸引客人体验农家生活,感受农家气息。

“让来到鲁家村的游客上得了山、下得了水、玩得了泥巴、爽爆口服。”据村里负责人介绍,2008年鲁家村开始建设美丽乡村,村容变洁、拓宽道路,生态发展的理念渗透到这个小村庄。坐在观光小火车上行驶在风景秀美田间,不仅把家庭农场串联起来,方便游客在各个农场间游玩,更能够在沿途能感受美丽乡村的风景。

“鲁家村的目标是让游客走进来、留下来,至少一个星期。”乡土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永前对记者表示,以前多是在较封闭的环境下经营单一农场,现在县里鼓励休闲农业握指成拳、合作共赢闯市场。

从“农家乐”“卖景观”到“留乡愁”,安吉县村民不仅努力守护绿水青山、丰富休闲农业内涵价值,在利益共享、稳定持续发展上也在不断探索创新。

注入“新元素”强化“利益共享”


溪龙安吉白茶现代农业产业园。(人民网记者 蒋琪摄)

如何让村民分享休闲农业的发展成果,调动参与积极性,一直以来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作为全国首个家庭农场集聚区和示范区,2014年鲁家村以“公司+村+家庭农场”的模式,全村建成18家差异化家庭农场,由村集体、旅游公司、家庭农场主按照约定比例进行利益分配,实现了统一规划、同一品牌、统一运营。

在溪龙安吉白茶现代农业产业园,亲身体验采茶的乐趣小学生。(人民网记者 蒋琪摄)

鲁家村村支部书记朱仁斌介绍说,2017年的土地流转年租金,平均每户村民约有8000元固定收益;景区建成投运后,将直接产生300多个岗位,间接产生岗位超过500个,每年为当地村民增加工资收入超过600万元。差异性家庭农场避免了同质化低价竞争,各农场间的功能互补,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

作为安吉县的地标产品,安吉白茶也受到广泛关注,从一棵茶树变成一个产业,从几亩发展成目前的17万亩,从小部分人参与到全县10多万从业人员以及20万左右人参与季节性采摘,茶叶产业为全县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6000元,成为集生产、加工、观光、休闲、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安吉白茶主导产业示范区。

安吉县剑山村党总支书记丁其军说:“村里的99%村民都从事安吉白茶种植,这是第一产业,也是村民的‘第一桶金’;有80%的村民利用已有厂房和机械,帮助外地茶农精加工,这挖得是‘第二桶金’。如今,一二产业已经稳定,大家就将目标放在了第三产业发展上,‘第三桶金’来自休闲旅游产业。”

据农业部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势态良好,共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从业人员845万,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

休闲农业下一步怎么走?

鲁家村观光小火车环线。(人民网记者 蒋琪摄)

2016年,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上规模的各类经营主体达30多万个,比上年增加了4万多个。但同时,功能单一、主题不明、低价竞争、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也较为普遍。

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些项目简单粗暴复古,缺乏文化乡土气息,更值得思考的是功能的乏味,无法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性的需求,难留住游客脚步、难拉住回头客。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上,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表示,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有待于完善,路难走、网难上、事难问,导致游客留不住、难再来。

“要适度开发,留住乡土味,保住乡村风貌,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陈晓华建议,首先是推进“农业+旅游”,美化山水林田湖、建设休闲农庄等新模式;其次是推进“农业+教育”,开展农业科普、农事体验、农业游学等活动;三是推进“农业+文化”,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四是推进“农业+康养”,拓展养生养老、健身运动功能。

(责编:蒋琪、张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