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扶贫频道

陕西陇县:政策杠杆撬动产业精准扶贫

肖力伟胡明宝
2017年03月07日08:10 | 来源:农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陇县:政策杠杆撬动产业精准扶贫

  本报记者肖力伟胡明宝

  “咱们村里还有多少贫困户?”“咱们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没有带动贫困户脱贫?”近日,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组来到国家扶贫重点县陕西省陇县,还未来得及休息片刻就立即深入到贫困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过实地走访,细致调查梳理产业扶贫“脉络”。

  陇县是传统农业大县,群众多以畜牧养殖、农业种植为主,特别是奶畜产业。近年来,陇县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调整奶畜产业发展结构,把效益稳定的奶山羊产业作为振兴奶业的着力点,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调查组在了解到陇县这一特点后,将奶山羊产业脱贫、产业发展情况确定为调研重点。

  在陇县顺丰家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芳霞给调查组算了两笔账,一笔是“产业发展账”,另一笔是“托养扶贫账”。据李芳霞介绍,合作社现有奶山羊存栏623只,其中泌乳羊236只,2016年实现利润23万元。奶山羊稳定的市场价格提高了李芳霞的发展信心,但同时面临着扩大规模的资金瓶颈。调查组了解到,陇县针对这一情况,将扶贫项目与奶山羊产业发展捆绑,实行“奶山羊养殖托养产业扶贫”,将位于合作社附近的4个村贫困户直补的每户4000元资金,用于奶山羊养殖托养项目,贫困户每年可以获得400元分红,5年后可以选择继续参与养殖,也可以选择返还4000元资金。

  “托养扶贫”一方面帮助贫困户找到了产业发展依托,在获得合作社分红的同时,可以到合作社打工,获得务工收入,也可以与合作社签订饲草订单,种植青贮玉米、苜蓿等,合作社保障收购;另一方面,“托养扶贫”项目通过扶贫政策资金,帮助合作社解决了资金难题,有效地推动了产业发展。

  依托奶畜产业相对完善的产业链,陇县通过资金扶持、技术支持等形式,大力推进奶畜产业精准扶贫“三项行动”:“绿草行动”扶贫601户贫困户种植青贮玉米、紫花苜蓿2658亩,较普通大田作物户均增收2060元;“白羊行动”引导70户贫困户建成小型养殖场、家庭牧场,45个规模养殖场带动贫困户4449户;“蓝衣行动”帮助1024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入关山乳业、和氏乳业及规模养殖场务工,人均月收入2100元。

  调查组还了解到,陇县作为“粮改饲”的试点县,一些地方通过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种植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在奶山羊养殖规模比较大的天成镇铁塬村,据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华介绍,2016年,这个村青贮玉米从无到有,达到204亩,籽粒玉米从2015年的370亩减少到310亩,燕麦、苜蓿等优质饲草面积从2015年的50亩增加到110亩。2017年籽粒玉米预计将减少到200亩左右,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达到400亩。

  李建华为调查组算了一笔清楚的种植结构调整账,种植一亩玉米需要投入:种子60元、化肥200元、农药20元、机耕120元,一亩玉米产量在1000斤左右,按照当地每斤0.8元的收购价,一亩地收入400元。种植一亩燕麦需要投入:种子60元、化肥200元、机耕120元,种植一次可以割两茬,产量5吨,按照当地每吨400元的收购价格,一亩地收入1620元。

  通过走访陕西和氏神泉奶山羊场、陇县新天地奶山羊场、永盛奶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及养殖大户,调查组了解到以下几个问题制约了产业发展:首先,目前陇县尚没有奶山羊种羊场,繁育体系相对落后,品种退化严重;其次,规模化养殖场普遍面临资金瓶颈,但农业贷款周期普遍为1年,与农业投资周期长相矛盾,难以发挥金融资金效用;第三,奶山羊产业发展所急需的部分机械设备尚未纳入农机补贴范围,一些设备还需要继续研究推广;第四,农户分散的饲养模式仍占有相当的比例,与奶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需要继续加快推进养殖方式转变。针对走访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调查组与陇县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共同寻求解决良策,进一步促进陇县奶山羊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责编:蒋琪、李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