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扶贫频道

贫困户“等靠要” 扶贫工作如何避免养懒汉?

2017年01月13日08:38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小字号
原标题:贫困户“等靠要” 扶贫工作如何避免养懒汉?

  作为中央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党中央关于到2020年全国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承诺,坚定而温暖。

  近年来,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基本方略,各地纷纷为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准确识别,通过“五个一批”工程实现脱贫全覆盖,从而让政策红利更精准、更公平地惠及广大贫困群众,不断激发内生动力。

  但一些地方的扶贫工作出现了“养懒汉”现象。有一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比较重,缺少主动脱贫的动力;有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想摘掉“贫困帽”,但一些“懒汉”却想守住贫困村的身份,甚至为此闹事;有一些基层干部觉得,扶贫被少数人当成了一种福利……

  “扶贫养懒汉”现象到底多严重?会不会成为脱贫路上的绊脚石?应该如何化解?第34期“议事厅”,新华每日电讯邀请多位新华社记者,分析扶贫一线的典型案例,为破解“扶贫养懒汉”支招。

  听扶贫干部讲极端“懒例”

  各级党委政府用最大资源、花最大力气进行精准扶贫,取得了令人欣慰的进展和成绩,但在基层一线,仍不时听到一些过于依赖扶贫干部甚至拿脱贫当要挟的极端“懒例”。这些“懒例”如果不甄别解决,可能会导致“价值倒挂”,影响脱贫攻坚的进程。

  下面就是记者在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秦巴山区、乌蒙山区以及川中丘陵地区、川西平原等地,从驻村入户扶贫干部口中听到的极端“懒例”。

  争当“贫困户”,4个儿子不认爹

  在一个有965人的省定贫困村,今年70岁的唐某某有5个儿子,4个大点儿的儿子成家后自立门户。唐某某与未成家幼子在同一个户口本上,而幼子多年前外出打工,下落不明。老迈体衰的唐某某现在已经基本丧失劳动能力。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后,4个儿子认为国家有政策,其父脱贫是国家的事,是各级干部的事,开始以已分家为由,对唐某某在经济上、生活上彻底不管不问。迫于无奈,当地只能在2014年将唐某某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村民们都说,唐某某的儿子们如果能尽到起码的赡养义务,每人每月拿100元生活费,唐某某月收入就有400元,就能脱贫。结果先例一开,附近村子家里有老人的都忙着分家,把老人单独分出去,干部苦于和这种“分家比着来、争当贫困户”的歪风作斗争。

  拿“签字”当“尚方宝剑”

  一贫困户无房,夫妻进城打工并把女儿带进城上学。在进行了帮扶工作后,扶贫干部年底和他算收入账,让其兑现脱贫。因为村内为贫困户选址建房尚未完工,要等到第二年才能交付使用。该贫困户因此在电话中向扶贫干部直说:“我现在在工地一年收入5万元,媳妇当清洁工一年收入1.8万元,收入我能脱贫,但房子我住不进去,我就不会签字认可,任何人也不能代替我签字。对你们的工作,我是一万个不满意。没有我签字,我就脱不了贫,就是要把你搞下岗!”话语之重,把接听电话的包户帮扶女干部当场气哭。

  讲述者气愤地说:“这位贫困户,你倒是一走了之,老婆娃儿带进城,村里给你建房的事你操过心吗?扶贫干部守工地、跑手续、做档案、把质量,呕心沥血,你还要把别人搞下岗,心里是怎么想的?”

  在一边看,看干部忙

  一个村子地处国贫县,贫困户多达180余户,户平均档案80余页,前后调整口径五六次,重整档案四五回,用纸十余箱,档案页页白纸黑字,本本密密麻麻。

  为了确保这些文本资料的准确,扶贫干部加班加点、熬更守夜。而因贫困户档案中多处涉及本人签字,有个别贫困户嫌麻烦,对扶贫干部说:“天天叫我来签字,耽误我这么多时间,你们干部是做什么的?国家还出工资来养你们……”

  一个市级贫困村有20多户精准扶贫户,对口结对帮扶的市级单位进行产业项目扶助,无偿提供2000只鹅苗,产蛋后鹅蛋按市场价格回收,结果没有几户愿意养。帮扶单位无奈,只能承诺给养殖者再额外无偿提供饲料补助,通过多方做工作,稀稀拉拉统计数目一共才300多只。

  过后又生枝节,有贫困户要求把鹅苗喂大一点打完疫苗再送来,这样不用喂多久就可生蛋见效益,鹅苗提供方觉得这样至少能保证成活率,也答应了。

  但让驻村第一书记伤心的是,鹅苗送到后,随车送来饲料一万多斤,当帮扶单位和乡镇干部一起卸车时,贫困户就排着队在一边看,连一个动手帮着卸车的都没有。

  “一个都没有。”这位20多岁、毕业于名牌大学的驻村第一书记说,“连起码搭把手的都没有。那一瞬间我觉得很疲惫……”

  对贫困户不敢说、不敢批评

  这些例子,在各地扶贫工作实践中虽远不是主流,但也并非孤例,可是并不容易在正式场合中被表达出来。记者获得这些情况,靠的是数年来和各地十余位驻村干部的私交,他们大着胆说掏心窝的话。即便如此,他们也反复叮嘱记者,千万不要暴露他们的真实信息,因为“对贫困户不敢说、不敢批评。”

  一位讲述者说:“刚刚送走市第三方考核验收,又要迎来县全方位考核。贫困户认不认可、签不签字是脱贫工作的‘一票否决’,扶贫干部面对这些现象,哪里还敢说?”“不敢说,一说上级就不开心,觉得你在卸担子;上网也不敢发声,一发声大帽子嗖嗖嗖地飞过来,说你脱离群众啊,说你无视大局啊,说你形式主义不愿为人民服务啊。我们哪里受得起这么多批评?”

  究其所以,贫困有很多产生原因,“精神原因所致贫困”比“物质原因所致贫困”更具隐蔽性和传播性,其危害更大,脱贫难度也更长期和艰巨。

  当前精准扶贫不仅要精准到人,精准到钱、房、物,“因地制宜”;更要精准到人的“志气、精神、骨头”,真正“对症下药”。例如在四川大凉山区的某县,明文放在扶贫工作第一位的不是具体如何帮扶,而是首先向帮扶对象讲明“精准扶贫、不养懒汉”。

  “扶贫先扶志”,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并非空谈,而是从精准扶贫任务最艰巨的一线得来的实际经验。“实事求是”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寻找正确方向的传家宝,只有正视个别贫困户身上客观存在的“懒汉”表现,才能剖析其思想及形成原因,找到办法把他们真正扶起来,让扶贫干部的心血和汗水洒得更值。

不养懒汉,要让“懒汉”先“脱懒”

  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决战时刻,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逐渐浮上水面,成为阻碍扶贫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的“硬骨头”。一些地方扶贫工作中的“养懒汉”现象,就是一个值得警醒的例子。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从新华社记者的一线观察来看,扶贫“养懒汉”的问题确实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亟须拿出实招硬招,花大力气解决。

  避免“养懒汉”现象,靶向是要找准病灶,开出精准药方。正如新华社记者从采访中所体悟到的,“没有扶不起的群众,只有不对路的法子”。做好精准扶贫,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走好调研路,逐一分析“懒因”,根据当地实际,为相关贫困户量身打造脱贫计划,才能药到病除,有效解决“懒汉”问题。

  广东肇庆市怀集县莲社村驻村扶贫干部沈海鸿就曾说,“咱不能盲目跟风、‘霸王硬上弓’,否则就不是扶贫而是造孽。”他在莲社村采取了脱贫一户一法,莲社村每个贫困户的脱贫意愿都经过他们的签字确认——陈标新想养蜈蚣,老沈就为他联系专家;陈况新想养猪,老沈就帮他联系猪场,陪他一起去镇里看猪苗;陈棣珍想明年多种几亩水稻,老沈就核算资金为他买了微耕机和200只鸭子。在这样的“精准”措施面前,贫困户就没有“懒”的理由,没有不想脱贫的道理。

  避免“养懒汉”现象,根本是要打开贫困户的心结,培养志与智等内生动力。破解“懒汉”问题,属于扶贫中的“扶志”层面上的,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就能解决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摒弃“速效”思想,要有极强的耐心,要立下愚公志,坚定滴水穿石的信念,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精神,才能为解决“懒汉”问题培育深厚土壤。

  在海南琼中县岭门村担任第一书记的黄海军就说:“我的办法就是先迈进贫困户的门槛,再住进贫困户的心坎。”为了让“酒鬼”王成安发展生产,他给他打比方、算细账,为他办贷款,再一起去选羊,羊下崽了他拍手高兴,羊生病了他找来兽医。村民说,黄海军对王成安的用心超过了自己家人,才让王成安成功“脱懒”。

  不“养懒汉”,但不是不管“懒汉”。就像一些基层干部所说的,有没有真“扶不起来”的?有,但这种人毕竟是极少数的。大多数“懒汉”,还是希望向好向上的。脱贫攻坚,越往后越难,一些“懒汉”现象,多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战斗在扶贫第一线党员干部的非凡价值,恰恰就是想方设法把脱贫路上的这部分“懒汉”管起来,以百倍的耐心、细心,以切合实际的科学方法,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让这些“懒汉”变勤“脱懒”,一个不落地共奔小康。其实,这更检验干部的作风成色和担当精神。

(责编:蒋琪、李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